在生命的“禁区”披荆斩棘——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屈一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8:01 2

摘要:他是患者眼中重塑脊梁的“生命工匠”,是同事心中勇闯手术禁区的“开路先锋”,更是雪域高原上播撒仁心的“光明使者”——他就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骨科(脊柱)副主任、主任医师屈一鸣。

他是患者眼中重塑脊梁的“生命工匠”,是同事心中勇闯手术禁区的“开路先锋”,更是雪域高原上播撒仁心的“光明使者”——他就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骨科(脊柱)副主任、主任医师屈一鸣。

他以十余年的深耕与担当,在复杂精密的脊柱方寸之间,书写着医者破解疑难、托举生命的动人篇章。

深耕:在脊柱的“迷宫”中锻造精钢利刃

“脊柱是生命的支柱,也是手术的‘雷区’。这里容不得半点闪失,唯有千锤百炼。”自踏上骨科之路以来,屈一鸣便将攻克脊柱疑难危重病症视为毕生使命。面对脊柱结构复杂、风险极高的挑战,他选择扎根最前线——手术室与病房是他的主战场,脊柱退变、畸形、创伤、肿瘤是他的攻坚堡垒。

十五年间,他累计主刀各类脊柱手术逾3000例,其中代表着脊柱外科最高难度的四级手术占比超过80%,疑难危重手术占比高达30%,手术成功率达98%以上。这背后,是无数次挑灯钻研国内外文献,是辗转奔赴顶尖脊柱外科中心与微创技术高地拜师学艺的执着。显微镜下精雕细琢的微创手术、挑战极限的脊柱畸形矫形、如履薄冰的椎管内肿瘤切除……一项项核心技术被他熟练掌握,化作守护患者脊柱健康的坚实盾牌。

突围:在“手术禁区”点亮生命之光

在脊柱外科领域,颈椎手术因紧邻延髓生命中枢和椎动脉,素有“手术禁区”之称。屈一鸣,却是那个屡次在禁区创造奇迹的人。

2021年,一位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四肢几近瘫痪的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均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希望之火几近熄灭之际,屈一鸣挺身而出。他带领团队反复研判影像,最终制定了“前路减压+后路固定融合”的精密方案。手术台上,他屏息凝神,器械在毫厘之间游走,精准避开致命的神经与血管网络。当手术成功的消息传来,不仅是一个生命的重生,更是一次对“不可能”的成功挑战。

面对凶险的脊柱肿瘤,采用全脊椎切除技术(TES),可以大幅降低肿瘤复发风险。2023年,一位颈椎-胸椎管内巨大神经鞘瘤患者,肿瘤已侵蚀多个椎节并严重压迫脊髓,形成椎管内外“交通性”肿瘤。屈一鸣和团队创新性地运用3D打印技术,术前精准复制患者病变椎体模型进行演练,分次将严重压迫胸段脊髓神经的巨大肿瘤完整彻底切除,手术中,他精密操作,完整剥离肿瘤,并重建脊柱结构。术后,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竟奇迹般完全恢复,无任何并发症。

担当:与时间赛跑的“脊柱卫士”

脊柱创伤患者往往病情危急,需争分夺秒抢救。一次重大交通事故中,伤者腰椎爆裂性骨折、马尾神经损伤,大小便失禁、下肢瘫痪,送至医院时已陷入休克。屈一鸣闻讯即刻启动绿色通道,协调多学科力量,在抗休克的同时争分夺秒手术。精准复位骨折椎体,解除神经绞索般的压迫……术后配合精心康复,三个月后,患者重新迈开了自主行走的步伐。

重症感染是脊柱术后凶险的“拦路虎”。2023年,一位术后并发脓毒血症的患者持续高热,各项生命体征异常。屈一鸣组织多学科专家反复会诊,动态调整方案,果断采用精准抗感染联合微创清创。日夜监测,精细调整,终于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

创新与传承:点燃学科前行的星火

在临床一线奋战的同时,屈一鸣深知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引擎。在医院和科室的支持下,他作为核心成员,全力助推“脊柱微创手术定位导航系统”的引入与应用。这套系统融合术中CT与光磁实时导航,将手术误差严控在1毫米以内,显著提升精度,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惠及众多患者。

他牵头组建老年脊柱微创诊疗团队和工作室,创立高龄骨质疏松骨折MDT多学科诊疗模式,参与制定脊柱外科危急重症诊疗规范。作为学术带头人,近年他组织主办国家级、省级学术会议3场,作为主要讲者、发言嘉宾,参与10余场国家级、省市级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申报主持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项目3项,SCI、cscd、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将经验化为照亮后来者的知识灯塔。

仁心:跨越千里的生命馈赠

医者仁心,不仅体现在无影灯下,更是体现在无私奉献的点滴中。屈一鸣的足迹远涉雪域高原。援藏期间,他克服高原反应,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倾囊相授,为昌都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骨干。他因此荣获重庆市委组织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优秀援藏干部”“援藏抗疫一线人员”“师带徒工作优秀”等多项表彰。

从山水之城到雪域高原,从手术禁区的无畏探索到生命边缘的坚定守护,屈一鸣以精湛技艺为刃,以仁爱担当为魂,在脊柱外科的险峰上不断攀登。他用3000余例手术,守卫患者脊柱健康;用无数次化险为夷,诠释了“疑难危重能手”的深厚内涵;用跨越地域的奉献,书写了“医德医风优秀”的生动注脚。

来源:重医附属永川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