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庞大社会体系的一角,有一处众人谈之色变却又被许多人称之为“学校”的特殊场所。那里没有肆意妄为的自由,只有严格规范的管理;那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授课,却又处处洋溢着答疑解惑、教化育人的浓厚气息;那里没有“毕业”一说,却又拥有比毕业更为可贵的“新生”一词。也许
在庞大社会体系的一角,有一处众人谈之色变却又被许多人称之为“学校”的特殊场所。那里没有肆意妄为的自由,只有严格规范的管理;那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授课,却又处处洋溢着答疑解惑、教化育人的浓厚气息;那里没有“毕业”一说,却又拥有比毕业更为可贵的“新生”一词。也许有人会好奇那里的课业,也有人会好奇那里的颜色,让我们从一天的教育缩影中深入了解监狱这所特殊的“学校”。
伴随着一声响亮的起床号,宁静的早晨仿佛“热闹”了起来,这里的人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完成洗漱和内务整理,整齐列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爱国歌曲是每一名学员必唱必会的,在餐前改造仪式中,他们用嘹亮的歌声振奋一天的改造精神,也不断用“爱祖国、感党恩”的训言训词涤荡心灵。与世人所想象的单调“灰色”不同,这里的每日第一课一定是鲜艳的“红色”,每逢重要节日,这里也会举行升旗仪式,以“同升一面旗、共祝祖国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员们增强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
与校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同
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德与法”。因此在正课教育时段,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高频次走上讲台。为提高教学效果,民警专门开设“道德讲堂”这一精品课程,以现场教学的形式带动学员们通过静心内省反思自己的言行,通过《公民道德歌》沁润学员们的心田,通过道德故事唤醒内心良知,通过“诵经典”环节参悟先贤智慧,通过向“德”鞠躬正心诚意。
与校园的录取通知不同
这里的学员都是带着法律文书“入学”,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和感受到法的威严和不可触犯,也没有人比他们更迫切地想要学法懂法。对此,监狱组成讲师团全面开展普法教育,内容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也紧贴时政热点;形式上糅合了视频直播授课、现场案例解析以及现身说法等多样化教学模式。经过长期实践,这里构筑起了宽领域、深层次的普法阵地,确保学员们在学法懂法之余向着守法用法这一更高目标和要求稳步迈进。
晚霞映衬下,白天的课程已经告一段落,但夜幕的降临并不意味着一天的结束,“老师”们也迎来了最忙碌的时段。与普通校园一样,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乖巧听话。秉持着“改造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原则,监狱管教体系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这包括但不限于“纪律严明”的监管措施、“破冰化雨”的心理辅导以及“一人一策”的行为矫正计划,在他们调皮捣蛋时“拉一把”,在他们情绪低落时“帮一把”,让他们始终保持正确的改造方向,不负家人和社会的期盼。
一声熄灯号响,这里重归安静,细看监狱这所特殊的“学校”,不仅仅承担着刑罚执行这一重任,也担负着更深层次的教育内涵,它关乎道德的重建、技能的培养以及对未来的重新规划改造。无数辛勤的“园丁”们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引进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努力让罪犯们在回归时,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成员。
王应良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