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淄角镇大魏新村的吴某,这几年一直为地里的事烦心。邻居家的树越长越高,遮住了阳光,也挡了她家庄稼的生路。村里几次调解,都因意见不一不了了之。吴某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了村(社区)法律顾问李律师。李律师在了解情况后,没有简单说教,而是带上《民法典》,和双方一起走到
淄角镇大魏新村的吴某,这几年一直为地里的事烦心。邻居家的树越长越高,遮住了阳光,也挡了她家庄稼的生路。村里几次调解,都因意见不一不了了之。吴某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了村(社区)法律顾问李律师。
李律师在了解情况后,没有简单说教,而是带上《民法典》,和双方一起走到地头。他一边指着受影响的庄稼,一边耐心讲解“相邻关系”法律条款,说明遮挡采光应遵循有利生产、公平合理的原则。既讲法理,也谈人情,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邻居同意修剪树木,并承诺日后定期维护,吴某也主动提出分担部分劳务。一场积怨,在法律顾问的调解下圆满化解。
如今阳光洒进田地,也照进了两家人心里。吴某高兴地说:“法律顾问不仅懂法,还会解心结,是咱老百姓身边的法治贴心人!”
在惠民县,每一个村(社区)都有一位随时可联系的法律顾问,他们不仅向群众传播法律知识,更是基层矛盾的化解者、群众权益的守护者。近年来,惠民县司法局紧紧围绕群众需求,推动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真正实现了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跨越。
双向选择,让合适的人服务合适的村
“以前是我们安排谁,村(社区)里就用谁。现在是镇街和社区可以主动选,律所也能根据专长选择服务区域,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惠民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
近年来,惠民县在村(社区)法律顾问换届中推出“镇选村聘”机制。各律所和法律服务所主动对接镇街,镇街再根据社区实际需求选择服务单位,最终由县司法局统筹指导,签订服务协议。这种“谁用谁选、择优选聘”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匹配度和服务针对性。
此外,惠民县创新推行“打包服务”模式,将整个社区的法律服务统一交由一家律所负责。一旦原定律师无法及时响应,律所会自动调配其他人员补上,确保服务不间断、无盲区。
服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县司法局出台管理意见,明确由聘用单位组织居民对法律顾问进行评分,结果作为续聘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今年,全县111个社区的50名法律顾问,共接受了1776人次的评价。
线上线下,做群众身边的“法律贴心人”
“多亏了王律师在微信里的及时解答,我才搞清楚工伤赔偿该怎么走程序。”皂户李镇皂户李联村村民李某感慨地说。如今,惠民县所有村(社区)法律顾问全部入驻村级微信群,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今年以来,这些法律顾问已累计提供法律咨询1906件,开展法治讲座和普法活动377余场。他们不仅是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更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基层治理的“参谋员”。为了确保服务落地见效,县司法局统一印发《法律服务日志及台账》,要求一事一记、一次一记,做到服务内容清晰可查、责任落实到人。全县法律顾问今年已参与调解纠纷385起,代写法律文书、提出法律建议593件,真正实现了“服务留痕、实效落地”。
科学评价,让服务质效“看得见、管得牢”
如何避免法律顾问“只聘不用”?惠民县建立起“镇评县管”机制,将服务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等级直接关系到经费发放和次年续聘。
县司法局依据评价结果,将工作经费拨付至律所或法律服务所,实现“干得好的有激励,干得差的有约束”。同时,推行“公示+抽查”监督制度,法律顾问须提前公布每月值班计划和服务内容,县局不定期抽查,抽查结果与工作补贴挂钩。此外,法律顾问们也积极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宣传服务内容,扩大群众知晓度和参与度。今年法律顾问录制了“村里那些法 顾问来解答”小视频7期,用群众语言解读法律条款,潜移默化宣传法律知识。
从机制创新到服务落地,从群众评价到监督考核,惠民县通过严把“选聘、使用、评价”三关,真正让法律顾问工作实起来、活起来、暖起来。今后,惠民县司法局将继续深化法律顾问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法律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温暖地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为法治惠民、和谐惠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供稿:公法股
编辑:田珺
审核:齐延美
来源:惠民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