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超800万人!电视台报道:这所高校6000+大学生,做了“这件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17:55 2

摘要:今年暑假,北京林业大学组织学生走向乡村和基层一线,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社会实践这一生动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近日,中国教育电视台跟随北林大师生团队,一起走进青藏高原,报道了他们如何用专业知识为草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暑假,北京林业大学组织学生走向乡村和基层一线,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社会实践这一生动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近日,中国教育电视台跟随北林大师生团队,一起走进青藏高原,报道了他们如何用专业知识为草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教育电视台推出《研行中华·青春答卷》系列报道

聚焦爱党爱国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发展、基层考察调研、创新创业实践等主题,北林大今年暑假共601支团队、6337名北林青年深入田野,走进社区,触碰行业脉搏,在社会“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中奉献青春力量。他们奔赴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塞外林区,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血践行生态文明使命——

“植此青绿”研究生实践团以高寒牧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核心,深入西藏、青海牧区一线,对牧户进行实地采访,了解他们在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与需求,为高寒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贡献力量。

“萌芽青衿筑绿三北·林韵长城”实践团深入林区开展病树定点取样、植物鉴定分类整理工作,并分析700余张红外相机影像,为林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详实数据。此外,实践团联动八达岭森林公园,精心设计并推出联名明信片,传递绿色心意。

“青春‘绿’途手拉手,筑梦科右共成长”实践团聚焦“红色基因”与“绿色生态”协同发展,采用“学业帮扶”与“素质拓展”双轮驱动模式,为22名学生定制多元化课程。通过互动演示等手段,将生态保护与科学知识转化为适龄课程,重点打造防鸟撞生态科普、AI技术启蒙等特色课,形成立体化生态文化传播矩阵。

“Unite.Act.Deliver青链未来”实践团在安徽长丰县马郢村落地实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Movers4Climate“可持续发展绿色乡村青年行动”项目。团队创新设计“双碳+SDGs”互动课堂和趣味科普,通过影像资料、本地案例等将“双碳”目标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行动;并开展传统工艺活化,引导孩子们思考“双碳”目标与自身家乡、学习生活的联系。

红色青年实践队赴北京市昌平区羊台子村,开展口述史访谈,倾听传承红色基因,立足专业为乡村文旅建言,形成访谈录及羊台子扇子、抽纸盒、书签等文创设计......

从高寒牧区的生态修复到八达岭长城的生物多样性守护,从“双碳”目标的趣味科普到助农直播的乡村振兴实践......北林大学子在祖国大地上绘就了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尽展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深厚积淀与独特优势。

数十年如一日。一直以来,北京林业大学师生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青春脚步丈量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截至2025年3月,北林大已连续18年面向全国高校开展“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推动6万余名青年学子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00年,北京林业大学在宁夏盐池县开展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此后每年派出师生在此开展荒漠化防治研究,现经多年治理,盐池县已实现“绿进沙退”,集中连片的流动沙地已基本治理完毕,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攀升至58.56%。沙泉湾从昔日的“黄沙窝”变成现在的“绿家园”。

近日,北林大草业与草原学院“高寒草原麻瓜调研小队”前往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铁卜加村,围绕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功能评估及草原可持续利用开展实践。

同时,北林大师生还用科技创新为生态保护提供“硬核”支撑——创造性提出将“草”这一重要生态系统纳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首次提出防护林体系理论,牵头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起草,创造性开创黄土高原生态治理“西吉模式”,攻坚林草花卉种业“卡脖子”难题,承建全球规模最大的林草种质资源库......全力打造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科技创新策源地。

除了生态保护实践与科技支撑,北林学子还化身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学校于2012年11月筹建“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十余年来深入大中小学、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开展主题宣讲,以专业优势及学科特长为依托,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青春责任,受众人数突破800万......让生态文明理念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个人延伸到家庭。

知山知水、树木树人。七十余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努力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而今,6000余名学子在暑期实践中的身影,正是这一传统的最新注脚。

素材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官网、官微等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招生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