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再献骨刻文长联|盛赞山东安全应急文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08:06 2

摘要:2025 年3 月25 日,济南城天晴气爽,山东省齐鲁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安全应急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这方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土地上盛大启幕。应秘书长韩青燕诚挚相邀,著名文化学者丁再献先生欣然挥毫。丁先生作为东夷骨刻文字系统破译的开拓者,以及骨刻文书法艺术的

2025 年3 月25 日,济南城天晴气爽,山东省齐鲁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安全应急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这方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土地上盛大启幕。应秘书长韩青燕诚挚相邀,著名文化学者丁再献先生欣然挥毫。丁先生作为东夷骨刻文字系统破译的开拓者,以及骨刻文书法艺术的创始人,为本次大会精心集骨刻文字,撰写了一副独具匠心的楹联,以表热烈祝贺。

这副楹联的文字,如精美的华章:“古国创新守正,人宗合启中华,声振神州兴大业;东夷骨刻成文,字祖发源齐鲁,名扬四海保平安 。”落款“东夷骨刻文字集联,书贺齐鲁文促会安委会成立”,寥寥数语,却为整副楹联赋予了特殊的纪念意义。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品味,这副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犹如黄钟大吕,音韵和谐。上联“古国创新守正”,以磅礴之势起笔,与下联“东夷骨刻成文”的古朴厚重相互映衬;“人宗合启中华”的雄浑大气,对应“字祖发源齐鲁”的悠远深邃;“声振神州兴大业”的豪迈壮阔,与“名扬四海保平安”的稳健笃定相得益彰。每一处对仗,都展现出丁先生对传统诗词楹联格律的精准把握,体现了极高的文学素养。

深入探究其文化内涵,这副楹联更是一幅展现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绚丽画卷。上联“古国创新守正,人宗合启中华,声振神州兴大业”,“古国”二字,直指齐国与鲁国。这两个古老的邦国,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使齐鲁文化声名远播,享誉中外。而齐鲁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一万年前后山东地区的东夷文化。东夷文化作为齐鲁文化的根脉,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养着齐鲁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齐鲁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完整地继承了东夷文化的精髓,更秉持着守正创新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人宗合启中华”中的“人宗”,无疑是齐鲁先民的象征。正是这些勤劳勇敢、智慧卓越的先祖,凭借非凡的勇气与创造力,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宏伟篇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如日中天。

下联“东夷骨刻成文,字祖发源齐鲁,名扬四海保平安”,蕴含着更为独特的文化价值。甲骨文作为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其初创于3600 年前,在3300 年前的商代后期得以统一使用。然而,早在4600 年前,东夷人就在山东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率先创造了骨刻文字。依据雅斯贝斯文明社会的定义,文字、冶炼术、国家(邦国)和信仰(宗教)是衡量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而文字更是位居首位,堪称文明的基石。“字祖发源齐鲁”,明确了齐鲁地区作为骨刻文字发源地的重要地位。昌乐、寿光、龙山、临淄等地的考古发现,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印证了这一辉煌的历史。“名扬四海保平安”则巧妙地将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安全应急文化紧密相连。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石,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这一表述,不仅点明了山东省齐鲁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安全应急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更为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这副由丁再献先生创作的骨刻文长联,既是文学艺术的珍品,也是齐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见证,更为安全应急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

丁再献先生简介:著名学者、诗人、作家、国家一级书法家,是东夷骨刻文字的系统破译者,又是骨刻文书法艺术的始创者,清华大学中国首届楹联书法高研班学员,中国楹联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兼任诸多社会职务和数家院校客座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丁老先生与其家兄丁再斌破译出了900个比甲骨文早1300多年的东夷骨刻文,并集字创作成格律诗词楹联等名言佳句,再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集破译、诗词和骨刻文书法艺术于一体的独特风格。

【本文作者】青驼唐山,刘唐山,网络作家、摄影家、山东沂蒙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沂南乡土文化协会会长、沂蒙兵妈妈拥军协会副会长,1966年出生于沂南县青驼镇,创办有青驼唐山影音传媒,《山路》文学,致力宣传沂蒙、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来源:篆刻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