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期话题:最近,“特朗普去世”这一话题冲上了美国热搜,很快美联社就发布了特朗普陪同孙女打高尔夫球的视频,让这个谣言不攻自破,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虚假消息呢?
特朗普此前被拍到脚踝肿胀严重。
本期话题:最近,“特朗普去世”这一话题冲上了美国热搜,很快美联社就发布了特朗普陪同孙女打高尔夫球的视频,让这个谣言不攻自破,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虚假消息呢?
这一切还得从上个月说起,特朗普在新泽西州观看世俱杯决赛下半场时,被拍到他脚踝明显肿胀,紧接着白宫承认总统患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但这是老年人中常见的疾病。随后特朗普又被拍到手背出现淤青,尤其是在他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面时,淤青更为明显了。
直到近期,白宫公布了一张空白的行程表,再加上特朗普已经好几天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了,因此美国社交媒体上就出现了大量对特朗普身体健康的猜测。而真正将这一话题推上高潮的人是美国副总统万斯,他在8月27日的采访里被问到“万一发生悲剧,你是否准备好接班”。万斯的回答很直白:已经做足准备,如果不测发生,他随时会顶上,同时也强调“总统状态很好,会把任期干完”。
此前有媒体透露马斯克准备押宝万斯。
实际上,万斯这段话的本意是稳定预期,一方面证明特朗普身体没事,一方面又想表达自己的能力没问题,结果却被截成短视频广泛传播,再配合上“空白日程”和“淤青照片”,舆论自然往最坏处联想,可以说信息时代就是这样,一句话的语境被拿走后,传播方向很容易跑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结合美国的过往经验和这次情况来看,我更倾向于四个原因在叠加。第一是美国党争撕裂已经成了常态,任何关于总统的负面传闻都会被一部分人主动放大,甚至愿意相信“假的也可能是真的”。
第二就是平台治理的老问题,马斯克接手之后,X更强调“言论自由”,算法更看互动量。一条真假不明但够吸睛的内容,更容易往上顶。平台来不及核验,也不愿过度干预,就给了谣言窗口期。
拜登在总统任期结束后,承认患有前列腺癌。
第三是美国民众对政府公信力和主流媒体都“先怀疑再说”,拜登患有前列腺癌症就是个例子。
第四是美国政治的每次震荡,都会溢出到全球社交平台。海外媒体、各语种账号、二次剪辑,把一条内部舆情做成世界级话题,回流到美国本土,再次放大。
这四点原因叠在一起,就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去世明明是假消息,却能形成全球舆论风暴”。自从特朗普上台以来,几乎每天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新闻热点上热搜,这一点在我们的社交媒体上体现得也很明显,原因就是他这个人爱制造噱头,爱表达爱出风头,内外政策“火力全开”,在贸易上扩大关税体系,在安全上强硬表态,在外交上逼盟友“选边站队”,国内治理上推行政令加速决策,这就导致特朗普在不断地给自己树敌。
而且,美国国内的安保措施确实存在漏洞,总统遭袭的案例不胜枚举,特别是2024年宾州集会的那起针对特朗普的枪击,至今仍是美国特勤局的耻辱时刻。参议院去年底到今年夏天做了完整的调查,给出的用词很重:本可避免的漏洞、程序混乱、沟通失灵。
特朗普在遭遇枪击事件后,支持率明显上升。
同时在机构层面也做出了人事调整,但明显是“问责偏轻”,公开信息显示,特勤局对6名涉事人员做了10至42天不等的停薪留职,且没有解聘。参议院还点名,至少两人的最终处分比原建议“打了折”。这些细节足够让公众怀疑,面对高烈度政治暴力,体系真的补上了短板吗?那么特朗普真的安全吗,会不会再次遭遇暗杀呢?
从理论上来说有这个可能性,毕竟美国现在政治极化严重,社会撕裂严重,而且枪支泛滥,各种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也别忘了,美国历史上已经有四个总统被暗杀,林肯、加菲尔德、麦金利、肯尼迪,全部死于枪击。最近的一次是里根,虽然活下来,但那次事件让他的人气反而上升,更别提特朗普去年中枪之后,也是一样,拳头高举的画面成了竞选标志。可问题在于,一旦风险再来一次,后果就没人敢保证。
那么,如果特朗普真的遇害会发生什么?制度设计上,美国的权力交接是明确的,副总统立即接任,总统权力不会断档。接下来两条线会同时展开。一条是政治线:万斯迅速宣誓,内阁重组,国会也会立刻介入,审查新总统的合法性和能力。另一条是安全线:核指挥链条重新确认,军方和情报部门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对盟友进行安抚,对对手释放警告,短期内美国不会出现“真空期”,但政治和社会的动荡肯定无法避免。
这种极端情况下市场一定最先受冲击,美元、国债、黄金都会大幅波动,企业推迟投资,盟友观望政策走向,对手测试底线。中期,美国会经历一次政治再洗牌。特朗普的支持者会用“烈士”形象集结人气,反对者会质疑继任者的能力和合法性,长远来看,美国制度的韧性能不能撑住,才是决定性因素。
万斯是特朗普的忠实拥趸,两人的政策方向一致。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万斯如果真的接班,路线会不会变?从他过往的公开立场看,他和特朗普一样强调“产业民族主义”,在对华经贸问题上态度强硬。但不同的是,他更年轻,更注重“工具理性”,可能会让政策更“技术化”。换句话说,方向不变,方式更专业化,这对外部国家来说,不是宽松信号,而是需要更细的准备。
所以,美国现在的风险,不只是“特朗普还能不能干完任期”,而是“万一发生极端情况,接下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怎么消化”。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期待最好,但同时做好最坏准备。
总是“特朗普去世”这一虚假话题登上热搜的背后,是美国制度的紧张,美国已经没有“绝对稳定”的总统角色了。今天是特朗普,明天也可能是别人。丘吉尔的那句话依然适用:美国人总会在尝试所有错误方案之后,才找到正确的办法。这话虽然刻薄,但提醒大家一点,遇事不要幻想奇迹,做好最坏打算,才是最稳的策略。
来源:孔明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