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也会传染?若身边有这3种癌症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7:29 2

摘要:很多人一听到“癌细胞”,就条件反射地想要远离,甚至害怕握手、同桌吃饭。作为医生,我必须说明,癌症本身不是传染病,但某些类型的癌症,确实与感染性病原体高度相关。

癌症到底会不会传染,这个问题在门诊里被问了无数次。

很多人一听到“癌细胞”,就条件反射地想要远离,甚至害怕握手、同桌吃饭。作为医生,我必须说明,癌症本身不是传染病,但某些类型的癌症,确实与感染性病原体高度相关。

也就是说,传染的不是癌症,而是可能诱发癌症的细菌或病毒。

这其中最需要警惕的,是三类癌症:宫颈癌、肝癌、胃癌。不是说和患者住在一起就会癌变,而是如果你和这三类患者有长期密切接触,尤其是存在共用生活用品、不规范饮食、性接触等情况,确实可能暴露在高风险之中。

听起来可怕,但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有数据支撑的事实

宫颈癌是目前明确由病毒引起的癌症之一,几乎所有宫颈癌的发生都与人乳头瘤病毒高度相关。

这个病毒不是罕见病毒,而是极其常见,感染率在女性中接近80%,多数人感染后无症状,但少部分会持续存在,引发癌变。

它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但也可能通过衣物、毛巾等间接接触传播病毒颗粒。如果家中有宫颈癌患者,特别是病毒高载量阶段,共用洗浴用品、内衣不分开,都存在一定暴露几率。

再看肝癌。很多人以为它是“喝酒喝出来的”,但中国超过85%的肝癌患者都有乙肝背景。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血液、体液、唾液、生活接触都可能传播。

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乙肝患者,从牙刷混用到指甲刀共用,再到饭前饭后没洗手,都可能造成病毒传播。

乙肝不一定发展成肝癌,但乙肝病毒的持续攻击,会让肝细胞反复修复,增加癌变几率。这不是理论,而是几十年追踪研究得出的结论。

胃癌的关联性稍微隐蔽一些,它和一种叫幽门螺杆菌的细菌有关。这个细菌会长期潜伏在胃黏膜中,引起慢性炎症,最终导致黏膜萎缩、肠化生,甚至癌变。

它不是通过食物,而是通过唾液传播。中国成年人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例高达50%以上,而在胃癌家庭中,这个比例甚至能达到70%以上。

你以为是吃习惯问题,其实可能是细菌在家庭里长期传播造成的

这些癌症背后,不是癌细胞在传染,而是病毒和细菌在悄悄扩散。很多人一听“癌症不会传染”,就彻底放松警惕,这是另一个极端。

真正应该做的,是分清“癌”和“致癌因子”的区别。就像你不会因为和肺结核患者握手就得病,但如果长期密闭空间接触、不通风、不戴口罩,风险就会积累。

调查数据显示,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家庭中,如果父母双方携带菌株,孩子感染率高达65%

而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患胃癌,却没有进行菌株检测和根除治疗,后代出现胃黏膜异常概率要高出正常人近三倍。这不是个体差异,而是家族暴露。

病毒和细菌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们毫无意识。很多人以为只要不抽烟、不喝酒,就跟癌症无缘,但你有没有做过乙肝抗体筛查?

有没有查过HPV有没有高危型阳性?有没有做过一次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这些检查都很简单,却常常被忽略。

要特别提醒的是,高危型HPV病毒感染者如果没有定期宫颈筛查,发展为癌前病变的时间可短至两三年。

有研究发现,在未接种疫苗、无筛查的女性中,宫颈癌发病率高出接种者7倍。这说明病毒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状态

再说乙肝,很多人小时候打过疫苗就觉得安全了。问题是疫苗抗体会随时间衰减,一项2023年上海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年人中有超过40%的人抗体已消失,但自己全然不知。

这部分人遇到乙肝病毒,很可能就成了新的“无声感染者”。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幽门螺杆菌并不是一吃药就能根除的。有的菌株对抗生素耐药,治疗失败率可达15%以上

家庭中如果只有一个人治疗,而其他人继续携带,就像“打地鼠”,总有死角。所以根除治疗必须一家人一起查、一起治,否则一人治好三人再传回来,反复感染,毫无意义。

我知道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这些检查,觉得“没症状就没事”。但问题是,这些病原体往往潜伏期长,等有症状时,往往已经晚了

癌症不是一下子长出来的,它是病毒、炎症、修复、变异一步步积累的结果。你以为是突然,其实它一直在你身体里悄悄发生。

再说一句让人不太舒服的现实话:癌症不是天降恶运,而是长期忽视的结果。你不查,不代表你没问题。你不清理细菌病毒,它们就会慢慢清理你。

很多家庭中,一个人得癌,几年后又有亲属确诊,其实不是基因问题,而是生活习惯、感染环境共同造成的连锁反应。

那是不是要远离癌症患者?当然不是。我们要远离的是无知和麻痹大意。宫颈癌患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忽视HPV疫苗和筛查;

乙肝患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有没有抗体都不知道;胃癌家庭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查幽门螺杆菌,还共用筷子。

有风险不等于必然,有预防就有主动权。医学永远不是绝对的,但它提供了我们做出选择的机会。

你可以选择继续忽略,也可以选择去门诊做个简单的筛查。就像我常说的,怕得病其实不可耻,怕检查才更危险。你不面对它,它早晚会逼你面对。

提醒一句,癌症不是传染病,但某些癌症背后的致癌因素确实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如果你身边有这三类患者,别去恐慌,更别去远离,而是要去了解、去检查、去预防。别等到出问题了,才追悔莫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3年第15期,《我国宫颈癌与高危型HPV感染流行趋势研究》

2.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年第3期,《乙型肝炎病毒家庭传播路径与病毒学特征分析》

3.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9期,《家庭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根除治疗研究》

来源:管医生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