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40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2023年,67岁的张叔在家中看电视时,突然感觉左眼模糊,像是蒙了一层雾。他以为是眼疲劳,揉了揉眼睛准备休息一下。可没过几分钟,他突然说话含糊,家人赶紧将他送往医院。
到医院一查,竟然是急性脑梗。医生说:“幸亏送得早,再晚半小时,后果可能不可逆。”
很多人以为脑梗发作时一定是半边瘫痪、口齿不清,但其实,大脑供血受阻的信号,往往最早通过眼睛表现出来。如果能识别这些早期症状,或许就能赶在“中风”前踩下刹车。
脑梗,全称为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中风前,大脑的“报警系统”常常会通过视觉系统发出求救信号。
以下3种眼部表现,可能是脑梗的“前哨信号”:
1. 突然看不见、视力模糊
如果原本视力正常的人,突然一只眼睛看不清、视物模糊,甚至出现“黑影遮挡”,持续数秒到几分钟后又恢复,千万别以为只是眼疲劳。这种症状可能是一过性黑蒙,医学上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发作前的“预演”。
据《神经科杂志》数据,约15%~30%脑梗患者,发病前有过类似短暂视力模糊或丧失的经历,但往往被忽视。
2. 突然复视或眼球转动异常
当你看一个物体却变成两个,甚至眼前像晃动一样,这很可能是脑干供血不足造成的。这类症状多见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是后循环脑梗的重要信号。
此时大脑中控制眼球运动的区域因供血受阻,导致眼肌协调能力下降,表现为复视、眼球震颤或斜视。
3. 瞳孔大小不一致、眼睑下垂
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一侧瞳孔变大或缩小,或者一只眼皮突然耷拉下来,也要高度怀疑脑血管问题,特别是动脉瘤破裂或脑干中风。这些变化源自交感神经通路受损,可能预示着脑部血压波动已到危险边缘。
很多人把这些表现当成眼科问题,去配眼镜、滴眼药水,却耽误了黄金抢救时间。
医生指出,眼睛的问题不一定是眼睛的病,尤其是有以下高危因素的人,更要提高警惕:
高血压:脑梗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血管硬化狭窄。
糖尿病:血糖波动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堵塞脑血管。
吸烟、酗酒:加速血管老化,诱发脑部供血不足。
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可形成血栓,导致栓子进入脑血管。
有这些背景的人群,一旦出现上述眼部症状,应立即就医,不能硬扛。
脑梗发作不是一瞬间的“雷劈”,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很多人对“短暂性脑缺血”不重视,认为过一会儿就好,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根据《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3)》,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人数超过300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而1/3的脑梗患者,发病前1周内曾出现过短暂性症状,但仅有不到20%的人及时就医。
医生强调:“如果把脑梗当成一场火灾,那TIA就是第一次冒烟。”及时干预,就能阻止“火苗变烈焰”。
“BE FAST”是国际公认的脑卒中识别口诀,可帮助快速识别脑梗征兆:
B(Balance):是否突然失去平衡?
E(Eyes):是否视力模糊或双影?
F(Face):一侧面部是否下垂?
A(Arms):双臂是否无法平举?
S(Speech):说话是否含糊不清?
T(Time):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特别是眼部相关症状(E),往往是最早出现的信号,最容易被忽视。
脑梗可防可控。只要日常做好以下几点,大概率可以远离它:
控制“三高”:血压、血糖、血脂三项指标务必达标。戒烟限酒:烟酒是导致血管老化的“催化剂”。规律服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长期规范用药,不可擅自停药。适度运动: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等。定期体检:尤其是颈动脉彩超、心电图、血脂血糖检查,能帮助早期发现风险。很多人把脑梗当成“老年病”,认为离自己还远。但事实上,现在脑梗发病年龄正在不断提前,40岁以下中青年患者逐年增多。
眼睛是大脑的“窗口”,也是危险来临前最早发出的信号灯。别再把“看不清”“眼花”当成小事,一次忽视,可能带来一生遗憾。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就医。因为在脑梗面前,时间,就是大脑。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脑梗死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3)》
[3] 《中华神经科杂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2022年第55卷第9期
[4] 《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国家卫健委. 2020年发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师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