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把你蠢哭了吗》:人类大脑都有哪些能把我们蠢哭了的行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6 23:39 1

摘要:这是一本关于脑神经科学的科普书。书名中的“我”,说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我们的大脑。人类的大脑并不像我们一直以为的那么高级,而是先天就带有很多缺陷。这本书就是专门吐槽,人类大脑都有哪些能把我们蠢哭了的行为。

关于作者

迪安·博内特,神经科学家,供职于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心理医学和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他还是一名单口喜剧演员,在《卫报》开设科学博客,深受大众欢迎。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脑神经科学的科普书。书名中的“我”,说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我们的大脑。人类的大脑并不像我们一直以为的那么高级,而是先天就带有很多缺陷。这本书就是专门吐槽,人类大脑都有哪些能把我们蠢哭了的行为。

核心内容

一、大脑在管理身体方面会犯哪些低级错误?

二、大脑在管理信息上有哪些BUG?

三、大脑在管理情绪和心智方面,会出现什么漏洞?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很搞笑,叫做《是我把你蠢哭了吗》,其实,这是一本主题严肃的科普书。书名中的“我”,说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人类的大脑并不像我们一直以为的那么高级,而是先天就带有很多缺陷。这些缺陷导致它经常陷入混乱,洋相百出。

想象一下,如果你家里有这样一台计算机:它的硬件水平让人不知道怎么评价,既有最新型号的CPU,又有上世纪末型号的内存条,内存条容量还特别小,只有128M。硬盘算是比较大,存储着海量的文件。但问题是使用文件很困难,当你想打开某个文件,硬盘动不动就会报错。计算机的系统是老掉牙的Win98,漏洞极多,缺乏杀毒能力,频繁地蓝屏,跟你玩崩溃。即便它在正常工作,你也很难信任它,因为这台计算机极其不老实,它会自作主张修改你的文档,在文档里肆意地添油加醋。因为它认定了你喜欢它这么做。对这样一台计算机,你感觉如何呢?

可能很多人恨不得把它立刻拎起来扔下楼。但很可惜,你不能这么做——这台让人一言难尽的计算机不是别的,就是你的大脑。问题来了,平时谈到人类的大脑,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既崇拜又自豪的感觉:它一定是天下无双的杰作,才能帮助人类成为万物之灵嘛。怎么会像刚才说的那么差劲呢?

这本书认为,虽然人类的大脑在自然界已经算是超级优秀,内部结构和工作机制也极为复杂精巧、令人赞叹,但它并不神圣。说到底,大脑只是一个人体器官,远远谈不上尽善尽美。人类大脑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在获得进步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负面资产。人类大脑就像一台老旧的计算机,时灵时不灵。它的种种缺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让我们时不时干出一些不靠谱、出洋相的事。

所以,今天我们不说大脑有哪些好用的地方,就是专门来吐槽一下,人类大脑都有哪些能把我们蠢哭了的行为。第一部分,讲大脑在管理身体方面会犯哪些低级错误。第二部分,讲大脑在管理信息上有哪些BUG。第三部分,讲大脑在管理情绪和心智方面,会出现什么漏洞。

第一部分

尽管人类大脑演化出了高级的认知功能,但它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之一,是管理好人类的身体。只有管好了这具躯壳,你的生命才得以维持,你才有机会从事思考、创新这些高段位的事情。那么,大脑在这方面的工作干得如何呢?

我们先看看大脑对吃的控制。你可能以为,你平时吃多吃少主要是由消化系统,也就是胃和肠道来控制的。事实上,消化系统只能提提意见、发发牢骚,根本决定不了什么。当你吃饱喝足,把胃装满的时候,胃部神经会发送信号给大脑,请求大脑停止进食。同时,你的身体还会分泌出一种降低食欲的激素,叫做瘦素,用来抑制你的食欲。听起来很有效对不对?不好意思,这些都属于基层员工的意见,上边采纳不采纳,还要看大脑怎么想。在餐馆吃完饭,服务员适时地端上一个饭后甜品冰淇淋球,你的胃在大喊“我觉得我已经装不下啦”,但大脑会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因为大脑偏爱冰淇淋球的甜味和能量,你的身体只能乖乖地把你不需要的食物给吃掉。

反过来,有些人之所以会患上厌食症,根源在哪里?不在消化系统,而在大脑。大脑固执地认为,体形比食物更重要。此时,哪怕你的身体发出了危险信号,整个人饿得皮包骨头,大脑依然我行我素,把它的信念贯彻到底。发现了吗?这个领导是不是既霸道又固执。

说完吃,我们再说一说睡,大脑如何管理我们的睡眠。在管理睡眠时,大脑有一个基本的任务,就是打开和关闭你的肌肉系统。具体来说,在你入睡后大脑要关闭肌肉系统,让肌肉进入一种近乎麻痹的状态;当你从睡梦中清醒时,大脑再把肌肉系统打开,重新注入活力。就一个开关的事,听起来很简单对吧?大脑干起来可是丢三落四。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睡了一觉后,你人躺在床上,头脑已经清醒了,但是身体不听指挥,似乎被什么重物压住了一样动弹不得。民间俗称“鬼压床”,科学术语叫做睡眠瘫痪。睡眠瘫痪挺吓人的,第一次遇上,你会搞不清楚,自己是已经告别这个世界了呢,还是变成了植物人。好在,睡眠瘫痪通常不会持续太久,随着大脑整体变得活跃,它就会自然消失。发生这种现象,是由于大脑各部分之间的同步出现了小问题。当你睡醒了,大脑在唤醒自我意识的同时,漏发了唤醒身体肌肉的信号,就会发生睡眠瘫痪。反过来,有些人在入睡后,他的大脑忘记关闭肌肉系统了,导致人在睡着的情况下到处乱跑,这就是梦游。

瘫痪和梦游不是人人都有的体验。还有一种现象,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就是入睡前的抽搐。在马上入睡、正处在半睡半醒之间的时候,你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种失重的感觉,此时身体会像过电一样抽搐一下。有过吗?这种入睡前的抽搐可能属于演化残留的痕迹。当人类的祖先还在树上睡觉的年代,身子稍微有点倾斜就会从树上摔下去,所以需要身体在半睡半醒之间立刻做出反应,才能避免跌落的危险。

你看,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百万年来的演化积累的负面资产。再说一个例子,为什么很多人会晕车、晕船呢?这同样是演化积累的负面资产。

大脑要判断身体的空间状态,需要借助人体内的两套系统。第一套叫做本体系统,本来的本,身体的体。本体系统的神经遍布全身,作用是帮助大脑判断身体各个部位当前处于什么位置。当你把双手放在身后,你虽然看不到它,你仍然知道手掌是展开的还是握拳的。这就是本体系统的作用。第二套系统叫做前庭系统,前后的前,家庭的庭。人的耳朵内有几个封装着液体的管道,通过感知这些液体在管道中的流动情况,前庭系统就能告诉大脑,你的身体目前是静止还是在移动,是保持着平稳状态还是在摇摆和翻滚。

一般情况下,本体和前庭两套系统发来的信号是一致的。比如,本体系统让你知道自己的双臂和双腿在有节奏地摆动,前庭系统判断你移动的速度在提升,两方面的信息综合起来,说明你正在加速快跑。这套精确的机制在自然界中是好使的。问题是,人类发明了汽车、轮船这些交通工具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比如坐船时,前庭系统中的液体随着船的颠簸在不断地摇晃,这告诉大脑现在你正在移动中。本体系统却通知大脑,说你的四肢是静止的呀。两个系统发来的信号产生了根本的分歧,大脑需要努力分辨到底是什么原因。大脑中较为高级的部分,也就是新皮层,它可以理解发生了什么。但是大脑中更基础的部分,也就是通常称为“爬行脑”的部分,此时已经陷入了崩溃:“乱套啦,我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后,爬行脑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你可能是中毒了。因为在自然界中,只有中毒才能让你的身体运行如此混乱。怎么办呢?此时,心急火燎的爬行脑顾不上问一问新皮质怎么想,它迅速做出了自认为最合理的反应,就是激活肠胃的呕吐功能,赶快把有毒的食物呕吐出去,自己这条小命或许还有得救。

第二部分

听到这儿,你是不是有点哭笑不得?不过,大脑可不是仅仅只有这些槽点。除了在管理身体时会出BUG,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也是槽点不断。

第一个槽点,属于不折不扣的功能性短板,就是大脑的注意力极其有限,短时间内的信息量稍微大那么一点,就顾不过来。放在计算机上,就是内存太小。我们的五种感官为大脑提供了海量信息,但是,能真正得到大脑关注的非常少。相信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处在一个社交聚会场合,周围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跟你说话,你发现那些话是进不到你耳朵里去的。其实并不是没进到耳朵里,听觉神经已经接收,只不过在传送给大脑之后,由于大脑内存太小装不下被遗弃掉了。

有时候,大脑内存太小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我们知道,飞行器上有数量众多的仪表盘,飞行员要时不时低头才能看到仪表盘上的数字,很不方便。于是美国NASA的设计师想了一个办法,把这些仪表盘的数字全都整合到飞行员的正前方,弄一个虚拟的屏幕投上去。这样飞行员既可以始终目视前方,又可以通过显示屏了解飞行器内部工作的情况。不错的想法吧?然而事情没这么简单。只要屏幕上显示的数据稍微多一点,飞行员的注意力就会不够用。他的目光只是简单地穿过屏幕,却对屏幕上的内容视而不见。要知道,飞行员的专注力都是天赋一流,而且还经过了专业训练,他们的大脑仍然不够用。

但是,你说大脑的内存不够吧,它还偏偏喜欢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过度加工,这是第二个槽点。这种加工有其合理与高明之处,比如人类视网膜直接看到的世界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是大脑对眼睛传入的信息加入了3D效果,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才变成了丰富、立体的。但是有时候,大脑对信息的过度加工也会造成对客观事实的严重偏离。

见过品酒师鉴定红酒吗?他啜饮一小口,然后宣布:这瓶红酒是53年前生产的,来自法国南部的葡萄园,酒中还带了一些当地的橡木和肉豆蔻的味道。品酒师真的有那么敏锐的味觉吗?实际上,人的味觉在五感中是最弱的一个环节。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人们堵住鼻子、蒙上眼睛,以此来排除嗅觉和视觉的干扰,然后请他们分别品尝苹果、土豆和洋葱,结果,相当一部分人分辨不出来自己吃的到底是哪样东西。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考虑到人类味觉的真实水平,品酒师做出那么丰富、确切的结论,更多是来自他们大脑对味觉信息的过度加工,而非舌头的味蕾。不然,你就没办法解释,两位资历相当的专业品酒师,面对同样一瓶酒,可能出现一个说它世界顶级,另一个说它还不如自来水的情况。

大脑的过度加工也会发生在视觉领域。比如,很多基督徒在面包片、煎饼等食物表面以及木制品的漆面上都看到过耶稣的面容。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个区域,专门负责识别其他人的面部,任何看着有点像的图案都可能被大脑后期加工成人脸的样子。

更麻烦的是,大脑不但会过度加工刚刚接受到的信息,而且还会加工、甚至是篡改存储在大脑中的记忆。比如,当人们回忆起自己参加过的集体讨论时,往往会高估自己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认为自己当时的发言惊艳全场,对最终决定产生了关键的影响。再比如,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回想起她4岁的小宝贝在学校的演出,她一脸激动地描述当时孩子表现得有多棒,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呢?可能孩子在台上只顾着挖鼻孔来着。母亲不是在撒谎,她只不过是被自己大脑篡改的记忆欺骗了而已。

难道记忆被篡改了,我们不会察觉吗?大脑对记忆的篡改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每次回忆时都做那么一点点美化。美化的过程也都是在我们不知道或者下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每回忆一次,就修改一点,一次次改下来,你的记忆变得和当初的事实相去甚远。

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大脑会养成这样的习惯呢?这是因为,自我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对于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没有了这些,一个人会由衷地感到虚弱,感到活得没意思。打个比方,如果说你是娱乐圈的明星,那么大脑就是你的经纪人,它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你做好包装,让你看起来很红的样子。如此一来,你会更加自信,理论上也会受到更多资源的追捧。听起来,大脑的肆意篡改也算是有点道理。只不过你要记住一点,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大脑中的记忆,认为记忆是精确的、客观的、可靠的——你的大脑才没那么老实巴交。

除了对信息和记忆进行戏剧性地加工,大脑处理信息时还有第三个槽点,就是喜欢在信息之间建立毫无道理的关联。两个事物本来没有任何关联,但大脑偏偏要把它们生拉硬拽地扯到一起。比如,一个人有一天不小心把内衣穿反了,那天他买彩票中了一个小奖。哎,彩票中奖会不会是由于今天把内衣穿反了的缘故?好,把这件珍贵的幸运内衣挂到墙上供起来,以后每次买彩票时就穿上它,而且一定要反穿。像这种在彩票中奖和内衣反穿之间建立起关联,是不是很可笑?

注意啊,这种毫无根据的关联可不仅仅是那些迷信的人才会有。几乎每个人的大脑都冒出过这样的想法。比如说,假如同一个月之内有两位不相干的知名人物去世,不管去世的方式是正常的还是意外的,起初你会认为这是一种巧合。如果这时候有人告诉你,说你知道吗,他们两个人都曾经在某件事上批评了某国政府。得知这个消息,你的脑海中可能就会闪过一个念头,他们会不会是遭到了谋害呢?当然这全无根据。但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喜欢从各种信息中建立某种关联、总结某种模式、挖掘某种规律,哪怕是虚假的规律。

第三部分

有时候,大脑建立的这种莫名其妙的关联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和心智,给我们造成巨大困扰。比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一个词叫社交恐惧症。实际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体会过社交带来的焦虑,但只有当这种焦虑感严重到使人变得萎靡不振、神经衰弱,强烈地干扰了生活,才算是社交恐惧症的范围。大脑会患上的恐惧症可不仅仅只是社交这方面。你可能听说过,有人害怕坐电梯、坐飞机,有人害怕蜘蛛、蟑螂。还有些恐惧症你根本想象不到,他们害怕的是黄颜色、长单词还有奶油蛋糕。总之,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让人类的大脑患上恐惧症。

一个人为什么会害怕奶油蛋糕呢?有一种可能是这样的。这个人原本特别爱吃奶油蛋糕,多年以来从未改变。可是有一次,他在吃完蛋糕后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其实生病本身跟蛋糕没什么关系,但从那时起,大脑中的杏仁核就把吃蛋糕和生病两件事牢牢地联系在了一起,给蛋糕贴上了“吃了它可能会死”的标签。从此,大脑就像发了毒誓一样,要跟蛋糕划清界限,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到了看一眼就感到恶心、想吐的地步,蛋糕恐惧症就这么落下了。这是属于个人的经历。

更多的恐惧症来自于社会化的学习,也就是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尤其是小孩子,当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对某些东西表现得十分害怕时,他的大脑很可能把这种恐惧反应转移到自己身上。一旦学会了害怕某样东西并且到了恐惧症的程度,大脑就会显得一惊一乍。

最有意思的是,患有恐惧症的人通常很清楚自己的害怕完全没有道理。有些人害怕蜘蛛,你说他的大脑知不知道,一个还没有指甲盖大的蜘蛛对他构不成威胁呢?显然是知道的,但没办法,他的大脑在蜘蛛和恐惧这两者之间建立了直通车,中间没有任何思考和判断的环节。所以他在看到蜘蛛的瞬间,恐惧情绪就已经主宰了整个身心。这也是恐惧症很难摆脱的原因。

刚才提到的诸多恐惧症,触发线索是单一的事物。还有一种恐惧症,不是跟具体哪样东西挂钩,而是由周围的环境触发的。比如,有一种广场恐惧症,患上这种恐惧症的人连家门都出不去。只要在家以外的地方他就害怕,想找个地方躲起来但又无处可逃,还会进一步感到头疼、恶心、呼吸困难。到了这种程度,人的生活只能一团糟,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

大脑为什么这么容易染上某种恐惧症呢?这是因为恐惧是大脑的本能,在大脑中占据着最高的优先级。百万年前,人类祖先面对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胆儿太大不是什么好事。只有那些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感到恐惧的人,才有机会小心翼翼地活下来,传播他的基因。直到今天,恐惧依然铭刻在我们的大脑里。

除了过度恐惧,大脑会出现的另一种常见症状是抑郁。过去人们对抑郁症有误解,认为患抑郁症的人是过于自怜自艾,不够坚强:“地球上这么多人,谁都会遇到挫折,谁都有沮丧低落的时候,挺一挺也就过去了,怎么你就不行呢?”现在我们知道了,抑郁症不是靠咬咬牙就能挺过去的,而是大脑出了故障。另外,抑郁症患者并不一定是闷闷不乐的样子,有的可能第一眼看上去很正常,但内心泛滥着无边的绝望;有的表现为冷漠不说话,整个人失去了喜怒哀乐;还有的则是满腔愤怒,内心焦虑,坐立难安。

究竟大脑中什么地方发生了故障,才导致抑郁症呢?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有一种假说认为,抑郁症是由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出了问题。我们都知道大脑中有无数的神经元,负责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叫做神经递质。当神经递质水平下降了,大脑的活力会受影响,从而形成了抑郁症。但是也有可能,神经递质下降只是抑郁症的结果,而不是抑郁症的原因。

神经递质假说是把抑郁症归结为大脑硬件方面的故障,另一种看法是把抑郁症定位为软件故障。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有长期经受生活打击的经历。比如,一个人失去工作,被伴侣抛弃,接着又有亲人离世,类似这样的一连串打击接踵而至。曾经大脑有着积极的信念,认为“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坏事不会落到我头上”,但现在,这个信念系统彻底崩塌了。于是,这个人不再见朋友,不再追求兴趣爱好,甚至转向酒精和毒品寻求慰藉,人生走上一条螺旋式下降的不归路。所以,一旦大脑在管理情绪和心智方面出了问题,会给我们造成严重后果,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多加关注。

结语

来总结下本书的内容。大脑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神圣而高级,它有缺陷,有不足,还经常掉链子,闹出一些洋相。大脑在管理身体时会犯错,在加工处理信息时会犯错,在管理情绪和心智方面也容易出BUG。

我们开头用老旧的计算机来形容人类的大脑,其实还有一个角度,如果把大脑想象成一个同事,他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能力一般,水平有限;当个小领导霸道固执,干起工作来丢三落四,性格上还一惊一乍的。最可气的是,他是老板的关系户,你不仅摆脱不了他,还要忍受他,迁就他。这样的同事你能受得了吗?相信他把你蠢哭了的时候还多着呢,真是委屈你了!

来源:叶子的精神家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