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国家为消费贷“开启了闸门,开始放水”,将贷款的额度,从30万提升到了50万,还款的期限,从5年延长到了7年,利率更是低到了让人超乎想象的程度。
2025年的春天,消费贷新政就像一阵东风。有人用它放飞事业的风筝,有人却被吹乱了头发。但时代永远奖励那些看清风向的人。
2025年3月,国家为消费贷“开启了闸门,开始放水”,将贷款的额度,从30万提升到了50万,还款的期限,从5年延长到了7年,利率更是低到了让人超乎想象的程度。
老张头在小区棋牌室一声呼喊,麻将桌安静下来。其实这些退了休的老伙计们,哪一个不是被房贷、车贷压迫了半辈子?如今听闻能借50万,利息仅为两块五,他们的眼里放出了光。
但的确有清醒的人。隔壁的王婶去银行准备存钱,不过柜员递给了她贷款的宣传单:“阿姨您的信用很好,借50万,每个月仅仅需要还七千!”王婶被吓得不停地摇头:“我本来是来存钱的,现在却还要倒贴利息呢。”
开水果店的小李,认真地算过一笔账:现在借款50万,7年总的利息,只有8.75万。如果把这笔资金用来扩大店面,如果生意经营不错的话,大概两年就能把成本赚回来。
银行的这个做法,就像是商场推出满100减50的优惠券——懂得利用的人可以从中获利,而不懂得使用的人只能无奈地站在一旁看着。
十年前贷款买房的老刘无是有发言权的。当年他毅然决然地背上30年的房贷;亲戚们都称他愚笨:“那利息差不多都快赶上本金啦!”如今,房子价格暴涨了五倍,收的租金早就将每月的还款额给覆盖掉了。反观那些提前还清贷款的“所谓的聪明人”,现在都懊悔不已。
这次消费贷新政策,隐藏着相同的时间秘密。银行客户经理小陈称:“现今借50万,七年后或许只相当于35万了。”这句话听着着实令人诧异了,其实只要留意下菜市场猪肉价格的变动就可理解——二十年前,10块钱能买3斤了;如今却只能买半斤了。货币竟变得越发“不值钱”了,相较之下,欠银行的债务反倒显得更为“沉重”了。
不过银行也不做是慈善。在明面上,明确地写着“严禁用于投资”,不过那些懂行的人早就把其中的门道摸透了。像开装修公司的老周,他将消费贷运用得花样众多:先是借钱给员工发放工资,接着再用经营所得来偿还贷款。如此一来,既符合“用于企业经营”的规定又使资金链得以盘活。
但风险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在深圳打工的小美,就遭遇了挫折。去年利用消费贷来置换房贷,今年在续贷的时候,恰逢公司裁员,银行瞬间就改变了态度,开始催债了。现在她白天送外卖,晚上进行直播带货,手机里安装着六个借贷APP,拆了东墙补西墙,生活一地鸡毛。
面对银行的“甜蜜陷阱”,社区理财达人赵阿姨,总结出了“三要三不要”:要算清楚总账,不要仅仅只看月供;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行事,不要贪心过多而导致难以消化;要预留出足够的备用金,不要把所有的筹码都押上去。她说:“银行可不是观音菩萨,发放钱款肯定是有其考虑和谋划的。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就得学习孙猴子——既要借到芭蕉扇,与此同时还要防备火焰山。”
菜市场卖鱼的马师傅也有自己的考虑。他将50万消费贷进行了划分:其中10万,是用来装修摊位的;10万用于囤积冷链设备;20万开始着手开展社区团购;另外还有10万,被存起来以防不时之需。不把鸡蛋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样,即便摔碎了两三个,也不影响大局。
说到底这次消费贷新政就是一场开卷考试。银行把答案都告诉你了:要么用来消费,借此来刺激经济;要么用来投资,进而创造价值。不过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一心想着抄近道,终落入了套路贷的陷阱。近期被曝光的“拼团贷款”骗局,有200多人组团借款,结果中介携带钱款潜逃,参与的人反而背负了一身债务。
但也有逆袭的故事,下岗女工张姐,用20万贷款,学习了烘焙技术,现在开的作坊,养活了六个单亲妈妈。她说:“钱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实关键看你怎么用这把钥匙开门。”
正如老话说的:"会用的当工具,不会用的当祖宗。"这场金融游戏的终局,不取决于银行发多少钱,而在于每个普通人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账本。
来源:小兔爱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