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封锁!国产核磁共振成功量产,美媒:一旦断供氦气立马停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17:11 3

摘要:说起这个国产核磁共振的事儿,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最近几年,中国在高端医疗设备上发力,核磁共振仪就是个典型例子。这玩意儿是医院里检查脑血管、神经系统和肿瘤的利器,过去咱们一直靠进口,花大价钱买国外的机器,一台动辄三千万起步。现在好了,国产的开始量产了,价格直接降到

说起这个国产核磁共振的事儿,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最近几年,中国在高端医疗设备上发力,核磁共振仪就是个典型例子。这玩意儿是医院里检查脑血管、神经系统和肿瘤的利器,过去咱们一直靠进口,花大价钱买国外的机器,一台动辄三千万起步。现在好了,国产的开始量产了,价格直接降到几百万,这对老百姓看病来说是实打实的福利。美媒那边老爱唱衰,说什么美国一断氦气供应,中国这些设备就得趴窝,但实际情况远没那么夸张。

先说说核磁共振仪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吧。它利用氢原子在强磁场里的变化,通过电磁波让原子核共振,然后分析信号来成像。关键是要有个超级强的磁场,通常是1.5T或3.0T的级别,T是特斯拉单位。普通的磁铁根本不行,得用超导线圈来产生这么强的场,而超导状态需要极低温,大概4K左右,也就是零下269摄氏度。这时候液氦就上场了,它是冷却介质,能让线圈保持超导。一旦设备装好,通常不关机,得不断补充氦气来维持温度。全球范围内,氦气在核磁共振里的作用目前还没啥能完全取代的替代品,所以依赖性确实存在。

中国在核磁共振上的突破不是一蹴而就。早在2011年,联影医疗就启动了高场人体磁共振系统的研发项目,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那个时候,国外技术垄断得死死的,西门子、GE、飞利浦这些巨头把持市场,核心部件像磁体和射频线圈咱们造不出来。联影团队花了十年时间,攻克了磁体国产化、射频线圈制造和新序列技术这些难题,还用上人工智能来加速数据处理,提高图像分辨率。2022年8月,联影的5.0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拿到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这是全球首款5.0T的,能做全身成像,不光限于脑部。2023年7月,央视报道说这款仪器开始量产了,已经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用上,能实时传数据到15公里外的研究所分析。图像质量跟国际水平差不多,分辨率高,成像快,还能捕捉动态过程,不会因为器官动而模糊。

量产后,价格大跳水。进口机一台3200万左右,国产的降到260万到300万,降幅超过90%。这意味着更多小医院能买得起,不用全挤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联影医疗作为主力,2022年8月在科创板上市,那年总收入92.38亿,净利润16.56亿。2023年一季度营收22.13亿,净利润3.3亿。到2025年上半年,联影的磁共振产品收入19.68亿,同比增长16.81%。他们还推出新款像uMR Ultra,用动态高清成像提升软组织诊断。全球装机量也上去了,联影的CT达到1万台,东软医疗的CT有5万台。2024年,联影在常州建了世界最大的高端医疗器械晶体生产基地,2025年上半年又出了uMR Omega这些新设备。产品线覆盖CT、MR、分子影像、放疗,出口到70多个国家,服务1.37万家医疗机构。海外业务占比17.5%,营收和净利润都在涨。

现在聊聊氦气这个事儿,美媒老爱拿这个说事儿。他们的逻辑是,美国控制全球七成多氦气资源,中国进口依赖大,一断供核磁共振就停机。确实,氦气是稀缺资源,全球总资源51.9亿立方米,美国20.6亿,卡塔尔10.1亿,阿尔及利亚8.2亿,俄罗斯6.8亿,这些占了88%。中国资源只占2.1%,年产量20吨左右,但需求三四千吨。氦气从天然气和石油中提取,空气里含量低到0.000524%,提取成本高。2021年,中国氦气进口中美国占比9%,卡塔尔82%,澳大利亚8%。到2023年,进口依赖从95%降到85%,卡塔尔81%,美国9.7%,俄罗斯7.7%。2024年,国内生产容量到1000百万立方米,年产380百万立方米,增长近40%。

中国没坐以待毙,早就在多元化进口和自产上发力。和俄罗斯合作,阿穆尔天然气处理厂2025年能产6000万立方米。中国煤炭工科集团建了全球首套3.6万Nm3/d含氦煤层气提取高纯氦装置,提取率98%。宁夏盐池的LNG-BOG项目,液氦产能49L/2.h。广钢气体这些企业扩大进口份额,绿菱气体2025年布局氦气业务,在京津冀建厂,因为那儿是氦气使用重点区。中国需求占全球10%以上,但储量2%,所以进口是主力,但来源多,不光美国。政策上,把氦气纳入战略矿种,强制天然气田检测含量,建立储备,到2030年目标120天净进口量700万立方米。

美媒的说法有点绝对化。核磁共振确实需要氦气,但中国有备用渠道,俄罗斯、卡塔尔都能供。联影这些公司也在研发零液氦技术,像西门子MAGNETESSENZA 1.5T用零液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2009年就做了10T无液氦超导磁体。飞利浦和GE也有类似产品。中国团队在探索氮气或其他冷却方式,逐步减依赖。断供会涨价,影响运行,但不会全停机。医院有库存,设备能通过调整继续用。2025年6月氦气进口数据,按产销地统计,显示进口稳定。全球氦气市场2021年46.85亿美元,2028年预计65.97亿,年增长5%。中国市场2024年销售收入达亿元,2031年预计更高,复合增长率正。

这事儿反映出科技自立的必要性。过去高端仪器90%靠进口,每年花千亿美金,仅次石油和半导体。现在国产核磁共振拿下124项专利,打破40年垄断。联影医疗董事长薛敏,从1982年复旦物理系毕业,到美国深造,回国两次创业,2011年建联影,坚持全链条自主。身家215亿,但公司市值一度超千亿。2025年,联影推出世界首款一体化CT-linac,75cm超大孔径3.0T磁共振。湖北省计划到2027年每年更新300台套CT、核磁这些设备,广东2024年底更新医疗影像设备。服贸会上,联影高管李晶珏说核心部件自主可控。

总的来说,美媒的嘲讽更多是酸葡萄心理。中国核磁共振量产是实实在在的进步,氦气问题有风险,但通过多元化和技术创新,能扛住。未来,需求会涨,低温超导、半导体、航天都需要氦气。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合作,拿矿权,建储备。2025年氦气市场规模33亿美元,2037年68亿。中国厂商现状是产量低,但前景好,绿菱、侨源股份这些在扩产。2025年4月全国进口天然气966.7万吨,稀土1.26万吨,这些数据显示资源进口稳定。核磁共振的突破,让医疗更普惠,检查费降了,偏远地区医院也能配上。不是说完全没问题,但远没到断供就完蛋的地步。中国科技路还长,但步子稳。

再多说说数据层面。2025年上半年,联影收入增长,MR品类领头。全球氦气产量2021年1.6亿立方米,需求1.94亿,缺口22%。中国在勘探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盆地,资源潜力超80亿立方米。

技术上,深冷法占90%,中国攻关低含氦天然气提氦和液氦储存。2025年,山西兴县年产32万方天然气提氦项目签约。4月氦气进口数据分析,显示卡塔尔和俄罗斯贡献大。台湾3月氦气进口4400万立方英尺,增长50%,也从这些国进口。

最后,核磁共振量产对中国医疗是里程碑。过去依赖进口,技术卡脖子,现在自产自销,还出口。氦气是痛点,但进口来源广,自产在追。

美媒的停机论,忽略了中国韧性。未来,氦气需求年增5%,中国策略是资源调查、技术攻关、多元供应、储备政策、市场培育。总之,这事儿让咱们看到,自力更生是王道。

来源:刘白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