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羟色胺下降,是情绪障碍的“幕后黑手”,而它与睡眠剥夺的关系,比你想象的更密切。一个令人讶异的现象是:本该令人放松的娱乐方式,正在制造一场慢性的精神危机。熬夜刷视频,真的能让人抑郁吗?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精神科医生越来越关注的趋势。
凌晨三点,屏幕还亮着,短视频还在循环播放。你以为是在放松,其实大脑正在悄悄“破防”。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白天情绪低落、失眠烦躁、兴趣减退,却完全意识不到问题出在哪?熬夜刷短视频,正在悄悄改变你的神经化学结构。
5-羟色胺下降,是情绪障碍的“幕后黑手”,而它与睡眠剥夺的关系,比你想象的更密切。一个令人讶异的现象是:本该令人放松的娱乐方式,正在制造一场慢性的精神危机。熬夜刷视频,真的能让人抑郁吗?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精神科医生越来越关注的趋势。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让人欲罢不能。每一次滑动,都像是一次多巴胺的小爆发,看似愉悦,实则透支。
多巴胺的过度释放会打乱神经递质的平衡,长期熬夜恰好加剧这一过程,结果就是——5-羟色胺持续下降。
5-羟色胺,又叫“血清素”,是影响情绪、睡眠、食欲的重要神经递质。它不是越多越好,但缺乏一定会出问题。
临床上,重度抑郁症患者几乎都有5-羟色胺水平异常。令人担忧的是,熬夜,尤其是无节制地刷短视频,是降低5-羟色胺活性的高风险行为。
并非所有熬夜都一样。主动性熬夜(为了赶项目、照顾孩子)与被动性熬夜(沉迷短视频、游戏)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上大不相同。后者更容易让大脑进入一种“低激励、快感依赖”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前额叶功能抑制,使人更难控制冲动,情绪调节能力也逐渐下降。
精神科门诊越来越常见这样的患者:年轻、无重大生活变故,但长期睡眠紊乱、精力下降、兴趣丧失。问诊中常有一个共同点——睡前刷短视频两小时以上。
一项2024年发布的全国多中心研究显示,18至35岁中,超过42%的人在睡前刷短视频超过90分钟,其中有超过63%的人自述出现过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长期熬夜会抑制松果体褪黑素分泌,扰乱昼夜节律。褪黑素不足,不仅影响入睡,还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使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这种慢性应激,会进一步降低5-羟色胺的合成与释放,形成恶性循环。
值得关注的是,5-羟色胺的前体物质——色氨酸,只能从饮食中摄取。而很多熬夜人群饮食不规律、偏好高糖高脂,进一步影响了脑内神经递质的合成。色氨酸代谢受阻,不仅是抑郁的原因之一,也会影响认知与记忆功能。
有研究指出,大脑在23点到凌晨2点之间,是5-羟色胺最活跃的时间段。此时如果保持清醒,尤其是在高频刺激(如短视频)的干扰下,大脑逐渐失去节律感,神经递质的自然波动被打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身体疲惫,却越刷越精神,越精神越焦虑。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周末“补觉”,就能抵消熬夜的伤害。但神经递质的代谢不是简单加法。5-羟色胺的合成与释放,需要稳定的昼夜节律和持续的睡眠质量,而非偶尔的长睡。补觉无法重建已经被打乱的神经传导通路。
精神科医生越来越关注一个现象:“功能性抑郁”正在年轻人中流行。这类人群白天能上班、能社交,但内心空虚、焦虑、情绪不稳,常常被误认为是“压力太大”或者“性格不好”。实则背后是慢性神经化学失调,而始作俑者,往往就是熬夜+高频信息刺激。
熬夜刷视频的问题,不只是行为习惯那么简单,它在神经层面上,正在制造一种“新型精神亚健康”。大脑长期处于浅层刺激中,会抑制深层神经通路的发育与修复,让人情绪敏感、注意力涣散、应激反应增强,最终演化为临床意义上的情绪障碍。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短视频的设计机制,本质上是反人类节律的。它以“无限滚动+即时反馈”吸引注意,却剥夺了大脑的休息与整合时间。大脑需要低信息流的“空窗期”来完成情绪修复与记忆整合,而短视频平台几乎不给用户任何喘息机会。
动物实验中,剥夺实验鼠的睡眠,也能导致其5-羟色胺浓度下降,并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如活动减少、进食减少、社交意愿下降。这进一步证明,睡眠对情绪调节的重要性是跨物种一致的生物学规律。
换句话说,熬夜刷短视频不仅让你第二天疲惫,更可能让你逐渐失去感受快乐的能力。而当快乐机制被破坏,抑郁情绪就会悄然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这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拒绝短视频,而是要重新建立“信息摄入的边界感”。信息时代,真正珍贵的是“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这一能力的核心,不在于获取多少信息,而在于是否留给大脑足够的“安静”空间。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当人类连入睡前的一小时都无法与屏幕割舍,未来如何与焦虑和平共处?或许,真正的精神自由,从关掉屏幕、准时入睡开始。
睡眠、节律与神经递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紧密。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被打破,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熬夜刷视频表面是“娱乐”,本质是神经系统的慢性消耗战。
或许该重新审视“放松”与“上瘾”的界限。真正的放松,是让神经系统回归平衡,而非让它持续兴奋到破坏自己。
如果你也发现自己最近情绪波动大、睡眠变差、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不妨从今晚开始,放下手机,睡个踏实觉。大脑,比你以为的更需要黑夜的修复。
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你在深夜还刷视频的朋友们。关注我们,一起用科学守护情绪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卢新建,王丽娜,刘承慧,等.青少年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4,38(3):211-216.
[2]张晓光,李峰,林凤鸣.5-羟色胺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3,26(4):28-33.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状况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2024.
来源:嘉佳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