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纯粹,好听」小不点R1 胆石解码耳放一体机详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08:27 2

摘要:我印象中的小不点一直是个巨佛系的品牌。不论是宣发还是产品更新周期,都不急不缓的,与时下快节奏的行业氛围形成了鲜明反差。但这种慢并非怠惰,尤其在音频领域,我觉得不急不缓反而是一种挺难得的品质。毕竟调音本就是审美具象化的体现,恰到好处的慢下来,反而能为产品留出了更

我印象中的小不点一直是个巨佛系的品牌。不论是宣发还是产品更新周期,都不急不缓的,与时下快节奏的行业氛围形成了鲜明反差。但这种慢并非怠惰,尤其在音频领域,我觉得不急不缓反而是一种挺难得的品质。毕竟调音本就是审美具象化的体现,恰到好处的慢下来,反而能为产品留出了更充分的打磨空间。所以别看小不点的产品更新周期长,但每每在展会亮相新品时总能让烧友们印象深刻。今年新出展的「R1胆石解码耳放一体机」就是这样,好听好看又好价,因此现场甚至一度出现需要排队试听的情景。但我认为,R1身上的关键词远并不止于此。

恰逢今天R1正式上市,所以让我来好好扒一扒,除开好听、好看、好价外,R1究竟是款怎样的产品。

官方售价:1680元

单论外观,小不点的机器总能带给人一种“铁汉柔情”的气质。诸如此前的H1、独立电源的Y系三部曲,将棱角分明的黑色机身与圆润暖色的原木相拼接,外观设计都非常有辨识度。而到了R1这里,虽然颜色与材质元素的运用并不复杂,但无论从视觉还是触感上,你依旧能感受到设计者杨老师的细腻用心。

R1的身板儿和品牌名很合得来,确实是个小不点。它拢共也才10厘米左右见方,单凭一只手掌便能稳稳托起。其主体采用全金属材质,表面经银色喷砂处理,四周也均做了倒角,不仅看起来很有质感,摩挲起来也不滑不涩,不会有任何硌手的感觉。机器正面是可以发光的品牌LOGO以及耳机接孔,背部除了支持充电宝供电的Type-C供电孔、开关拨杆,还配备一对RCA模拟输入口和一个USB-B数字口,用于接驳解码器或手机电脑等设备。至于音量旋钮,则被移至机顶的右下角,整体按键接口布局合理。

机顶上,R1以倾斜对置的方式安装了两枚可插拔的北京牌J级6C1电子管,并由此将机顶的空间斜向一分为二。一片“S”形镜面金属件穿插在两枚电子管之间,既起到了保护电子管的作用,又强化了视觉效果。自正面平着看去,机身设计颇具极简风格;但若从上向下俯视,电子管与S形金属片仿佛共同构成了一副太极,而电子管便成了阴阳鱼的眼睛,甚是有趣。

虽然这两颗橙色灯泡确实吸睛,不过从放大电路上来看,R1并非是一台「纯粹」的胆机。

熟悉分体台式系统的朋友肯定听过一句话,叫“前级出声,后级出力”。通俗点讲,就是放大器的前级部分通常决定了机器声音是什么基调,后级部分则决定了机器推力的大小。但电子管是电压控制型器件,虽适合高压放大,不过其内阻较高、跨导较低,因此电流驱动能力通常稍弱。而作为电流控制型器件的晶体管则不同,它能保持小体积的设计下持续输出高电流,更符合耳机对“电-声”转换的需求。所以小不点选择将R1设计为他们很擅长的“胆石结合”,利用胆前级对声音加以染色,再加以纯分离、全对称的甲类电路作为后级放大,使得R1既拥有电子管的甜美音色,同时保证了机器充沛的推力。

解码部分,R1使用了如今比较少见、来自英国欧胜微电子的 WM8524。少见的原因之一是欧胜早在 2014 年就被竞争对手Cirrus Logic 收购了,而后者则逐渐淘汰了前者的旧生产线,更倾向于推出自家原本的CS系列产品。再者,WM8524仅仅支持24bit/192kHz的采样率,而CS后续的新品早已支持32位/768kHz甚至更高的采样率,还能硬解DSD,客观来说功能性上确实不算先进;能效比上来讲,WM8524的制程也相对较厚,和现在动辄纳米级别的芯片来比功耗更高。那小不点为何要在2025年的节骨眼,用上这么一颗停产了的老旧DAC呢?

我觉得关键在于,小不点看中了它的「纯粹」

现代高端 DAC 固然参数很高,但其实非常依赖复杂的 DSP 算法,例如施加高频噪声整形云云。这些数字处理无疑会让人感觉“过分干净”,甚至于冷硬。而 WM8524 虽同为 Delta-Sigma 架构,但其信号链路很少受到数字噪声干扰,因此听感特性上会更接近 R2R架构的风格,更加温和、更具神韵,这种个性也会更契合胆前级的调音。

此外,我认为R1另一个「纯粹」的点,在于它那有且只有6.35mm单端的耳机接孔。

不论是玩便携耳塞,还是玩传统台式大耳的,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如今发烧友大多更偏爱使用平衡。一些传统台式机厂商也在顺应潮流,除了标配XLR卡农口外,还会额外增加便携系统常用的4.4mm接口,以满足用户对平衡输出的需求。但小不点却不走寻常路,不仅没有增加接口,反而将平衡输出完全摒弃掉了,这种设计思路看上去与主流台机的设计背道而驰。

在很多烧友的认知中,会倾向默认平衡接口“分离度更高、线条更清晰、信息量更大”,听起来更带感。相比下,单端接口则显的有些寡淡。除了因为平衡接口可以做到比单端口更高的输出功率外,有些品牌设计前端时也会为了突出平衡口的“高价值”和“旗舰”地位,刻意抑制单端接口的声音表现,从而造成一种“单端不如平衡”的错觉。但事实上,只要设计功底在线,单端不仅在一些素质水准上媲美平衡,甚至在韵味和乐感层面上,比平衡接口更加优秀。

这一系列设计,在R1上最直接的反馈之一便是在声场上的表现。

R1的实际声场,用小来形容显然很不合适,若要强行说其声场开阔也有些勉强。可有趣就有趣在,当我们将R1与声场规模相近的设备做对比时,其他设备演绎的器乐往往会显得有些局促。而 R1 即便声场大小相近,听感上却完全没有这种堆叠感,这种表现与它小巧的身板儿比起来,确实感觉有点违和。

我认为,这首先得益于胆前级和WM8524的声学特性。R1 的声底自带温顺柔和的质感,不同频响之间传递出的距离感格外平滑,没有突兀的断层,也就不会带给人压迫感。其次便是专精单端接口所带来的加持。相比平衡接口,单端往往能带来更自然的声场,再加上 R1 的声场边缘带着一种弥散感,声音的消失点也比较模糊,这种特性也会让整体的空间感变得更为开阔。最后,R1 在声音密度的均匀性上做的相当到位,整体密度匀称地分散在整个声场空间里,没有局部堆积的情况。反映在中低频上,就不会有淤积堵塞的沉闷感。这就让R1具备了不错的器乐欣赏能力。

除开声场,另一个让我非常惊喜的地方在于R1对于高频的合理表达。

一提起胆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高频偏暗,更注重润感,同时相对于素质更强调听感,这就是大家俗称的“胆味儿”。不可否认,很多胆机都通过大幅压暗高频、拉近人声距离、再放大唇齿细节等一系列手段增加歌曲的氛围感,但这种手段其实并不算高明,调音手法也略显投机。相比于刻板印象中的胆机调音手法,我认为一台优秀的胆机更应该凸显电子管自身的音色特点。

而R1正是这样做的,它虽然整体声底温顺,但高频却并未刻意压低亮度,保持了优秀的延展与金属光泽,听小提琴时的感受相当挺拔;其次,作为模拟味的代表,胆前级的高频本就少有毛躁感,因此演绎管弦乐非常合适,恰到好处的高频也能很好地展现电子管自身的音色特征。这两枚北京 6C1 古董管音色本就甜美,再其特质延伸到了高频区域,这时你会发现 R1 的人声变得相当清甜。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胆机调音手法,只有真正做出过顶级胆机的大师级人物才能很好地将其塑造出来。因此我尤其推荐使用R1去聆听女声,它对女声的情绪刻画非常准确,可以很好地把女性的音调高、嗓门细的特性表达出来,又能牢牢把握住独属于女性的温婉。此外,演绎一些类似钢琴这种声音较脆的击弦类乐器,R1也能很好地发挥出清甜的特征。

按照常规的调音逻辑,高频相对透亮时,中低频往往也不会过于厚实。R1也遵循了这个规律。它营造出了一个宽松、自在的中频空间,能够清晰感知到声音与人耳之间保留着一个舒适的距离。这种特质让 R1 呈现出类似Livehouse般的场景氛围感,同时在演绎一些近场录音的专辑时,既能很好地维持住录音本身温暖且有深度的特点,又避免了声音浮夸或过于贴耳。

其次,R1 拥有一个比较柔和、羽化的线条。这让它的声音格外“娓娓道来”,从容不迫。因此,在搭配思路上,我非常建议各位延伸并强化这一特点,去选择一些中频密度较高、信息量充沛的耳机,对 R1 构建的空间做进一步的密度填充。不过,所选耳机在线条刻画上应适当的保守,不宜过于锐利,也不用过分强调解析力,否则容易打破 R1 浑然一体的听感基调。同时,耳机的音色也最好保持中性偏暖的趋势,这样能更好地与 R1 本身的特质相融合,进一步勾勒和衬托出电子管那份独特的、略带甜味的韵味。

再说说低频。R1 的低频质感塑造得很棒 ,下潜有足够的韧性,回弹既迅捷又干净,不会拖泥带水显得沉闷,也不会因为过于单薄而缺乏打击感。但为了更好地衬托中高频,R1 的低频量感做地比较克制,所以如果搭配一些低频量少的耳机,用来听节奏硬派的摇滚乐,或者赵鹏、李宗盛这类需要强烈 “落地感” 的人声,就会感觉少了些气势。此外,温柔的声底配合羽化的线条,对于男声的刻画依旧还是有些针对性的。R1很适合演绎一些声线年轻、细腻的男声,比如霍尊、林俊杰、中孝介等;但是在反馈到一些沧桑感的男声就会不够颗粒感。如果偏好这类音乐风格,建议选择低频量感更充沛、人声结像更饱满的耳机,这样既能保留R1出色的低频质感、又能获得更好的整体听感,以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那么,这款产品适合什么样的音乐爱好者呢?首先,作为售价仅1680元的小型胆石解码一体机,我很推荐那些想购置头戴式耳机但不满便携播放器推力的烧友来尝试R1,这会是一个声价比相当高的选择;其次,不少专精便携系统的烧友只尝试过微型直热式电子管播放器,因此如果你想尝试正儿八经的胆管带来的独特韵味,R1也将是一个非常值得推荐的产品;最后,对于一些想要化繁为简,一台机器连接电脑或者手机轻轻松松享受音乐的烧友,R1也很适合作为你的“退烧之选”。

这段时间体验下来,R1已经表现得很令我满意了。不过在这里我还是想对这款产品提出几点个人建议。第一,既然已经将供电口改用了Type-C接口,何不干脆把数字信号输入的B口也替换成C口?这样或许更能契合当前的市场偏好。第二,R1既然支持移动电源供电并内置解码,体积也已经足够紧凑,我认为完全可以在便携性上做进一步的优化。比如,不妨参考WOO Audio WA8的设计思路,采用扁平化造型配以玻璃罩保护胆管,这样R1就能兼顾桌面使用和随身携带两种场景了。

但从R1身上,我们确实能看出杨老师的那股子"倔"劲儿:坚持使用老式的DAC、不增反减的单 6.35 mm接口、跳脱公式化的胆管声音调教,R1走的每一步,都在试图打破惯性思维,踏出舒适圈。但要真正走出舒适圈,光有勇气还不够,更需要过硬的技术和更高层次的调音理解,这样才能在突破常规后,让产品的声音依旧经得起挑剔与推敲。杨老师代表的其实正是另一类HiFi品牌对自家产品的态度——即不盲从市场,只忠于听感。这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坚持,才是小不点R1「纯粹」的最佳诠释。

来源:小宇科技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