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两个字,毁两代人!真正智慧是“穷养儿志,富养女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6:41 2

摘要:他们觉得男孩子从小就得经历些辛苦,将来才能有志向;女孩子则要多呵护,给予足够的关爱与支持,这样才能开阔眼界、变得自信。要是问起为什么认同,很多人会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肯定没错。

“穷养儿、富养女”,这样的说法在不少家庭中流传,甚至被一些家长当作育儿的默认方向。

他们觉得男孩子从小就得经历些辛苦,将来才能有志向;女孩子则要多呵护,给予足够的关爱与支持,这样才能开阔眼界、变得自信。要是问起为什么认同,很多人会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肯定没错。

可真要追溯这句话的源头,翻遍《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这些古籍,从唐宋经典看到明清笔记,却根本找不到它的踪影

后来才发现,“穷养儿、富养女”的广泛传播其实是2000年左右的事。当时一些有西方资本背景的培训机构,为了在大城市推广女孩的贵族课程和男孩的吃苦夏令营,才编造出这样的说法。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老祖宗真正传承的原话是“穷养儿志,富养女德”,别看只差两个字,含义却大不相同。

“穷养儿、富养女”在不少人理解中,成了对男孩不能太好、要多让他们吃苦,对女孩要尽可能满足、以此培养自信;

而“穷养儿志,富养女德”,讲的是要磨砺男孩子的志气,让他们长大后有家国情怀、敢于担当,对女孩子则要求自尊自爱、涵养德行,绝不是让男孩当牛做马、让女孩追求锦衣玉食的物质享受,老祖宗的智慧从不会如此肤浅。

可现在很少有人再提“穷养儿志,富养女德”,原因值得深思。

在一些外来文化影响下,“志”和“德”这两个字渐渐被忽视。如今要是跟年轻人说要努力奋斗、做有志气的人,有的年轻人可能不当回事;要是跟女孩子提“德”,有的甚至会反感。

网上曾有个热门问题,问如何判断一个女孩子是否适合做伴侣,有个高赞回答说,试着说喜欢贤惠的女孩,看对方反应——因为现在有些年轻人对传统美德有所否定,连“贤惠”这样本无贬义的词,在一些人眼里都变得难以接受。

像勤俭节约、打理家务这些传统里倡导的品质,也渐渐被一些人抛在脑后,反而不少外来的观念在年轻人中流行。其实,很多我们以为的“传统说法”,早就被断章取义过。

比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原话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本意是批判当时女性过度炫耀诗文的风气,劝诫女性即便有才也要内敛,可到了清代,统治者为了方便管理、压制民间教育,删掉了前半句,只宣传后半句,导致清末时绝大多数女性连字都不识。

还有“以德报怨”,孔子从没教人防任人欺负,原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不是说人要自私自利,原话是“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里的“为己”是指修养自身德行,要是不注重德行修养,才会招致不好的结果。

90年代至今,这些被篡改、删减的说法之所以能广泛流传,和外来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涌入有关,一些人刻意篡改古籍经典,用断章取义的方式传播错误观念。

就像“穷养儿志”没了“志气”的内核,“富养女德”丢了“德行”的根本,这样的偏差对教育影响不小。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显示,要是严格按照“穷养儿、富养女”的错误观念教育孩子,长大后23%的男孩可能会有自卑情绪,17%的女孩可能会产生物质依赖。

现实中,有的男孩在公共场合显得怯懦,有的女孩开口闭口离不开物质,这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男孩要钱常被拒绝,女孩要旅游、要消费,父母却轻易满足。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年轻人学外来观念只学了一半,只看到所谓的“权益”,却忽视了应尽的责任,既没传承好传统美德,也没学到外来观念中积极的部分。

如今结婚率连续多年下降,95后单身人数增多,男女之间也出现一些对立情绪,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我们更该重视传承先辈留下的美德与智慧,主动甄别那些被扭曲的观念,让好的文化传统继续发挥作用,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和谐、更有凝聚力,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来源:烽火洞察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