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胃病的50个健康新知:从反流到萎缩的全面养护指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6:47 3

摘要:胃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认知和早期干预是阻断病变进展的关键。我是脾胃科宋金玲医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工作四十余年,临床中,我长期运用中医方法诊治胃食管反流病、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各类

胃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认知和早期干预是阻断病变进展的关键。我是脾胃科宋金玲医生,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工作四十余年,临床中,我长期运用中医方法诊治胃食管反流病、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各类慢性胃病,对胃癌前病变的干预与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为医生,我深知大家看病不易。下面这 50 个关于胃部疾病的实用常识,知道越多,脾胃越会感激你:

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不只是反酸烧心,长期咳嗽、喉部异物感、声音嘶哑也可能是其不典型表现。部分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动力学改变有关,需注重利胆与胃黏膜保护相结合。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患者,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降低往往先于胃镜肉眼观察到的变化。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炎近年来比例上升,可能与自身免疫、饮食因素和胆汁反流相关。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者,胃镜复查时应关注胃底腺息肉的发生情况。中医认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胃阴不足与唾液分泌减少、食管黏膜保护功能下降密切相关。胃镜下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持续炎症是萎缩的起端。部分胃食管反流患者存在食管敏感性增高,酸暴露时间正常但症状明显,称为“反流高敏感”。胃息肉中,胃底腺息肉几乎不癌变,但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需切除并定期随访。叶酸补充不仅可用于贫血治疗,适当剂量对延缓萎缩性胃炎进展有积极作用。胃排空延迟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原因之一,促动力治疗有时比抑酸更关键。中医的“肝胃不和”证与现代医学的脑-肠轴功能紊乱有高度相关性。长期精神压力可通过影响胃黏膜血流量和屏障功能,加重胃病。胆汁反流可导致胃黏膜屏障损伤,甚至引发胃黏膜的化学性灼伤和炎症。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内环境改变可能影响铁和维生素B12的吸收,即使未见明显贫血。某些胃食管反流患者夜间平卧时反流加重,抬高床头15-20厘米是有效的物理疗法。胃镜检查前的饮食准备不仅为了视野清晰,也避免食物残渣对胃黏膜的暂时性影响造成误判。中医“健脾清热活血”法在逆转胃黏膜肠化生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胃黏膜保护剂需在饭前服用,使其充分覆盖黏膜表面,才能起到最佳保护效果。长期食用腌制、熏烤食物不仅是胃癌风险因素,也会加重各种胃病的炎症状态。部分“胃痛”可能源自胰腺或胆道疾病,需仔细鉴别。胃食管反流病可并发食管外症状,如哮喘、牙侵蚀症等。胃镜下黏膜染色技术可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胃动力障碍患者应避免高脂肪饮食,因脂肪可延缓胃排空。萎缩性胃炎病变分布具有多灶性特点,胃镜活检应遵循“悉尼系统”要求多点取材。某些质子泵抑制剂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疗效存在个体差异。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保持大便通畅对胃病康复很重要。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改善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尤其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者。胃镜检查正常但症状明显者,应考虑功能性消化不良或内脏高敏感。长期反流可导致Barrett食管,这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胃黏膜萎缩程度与胃酸分泌功能减退程度大致平行。维生素D缺乏与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某些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加重反流。胃病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前应评估胃肠道风险,必要时加用黏膜保护剂。中医“辨证施食”理论认为,不同胃病患者适合的食物性状和温度各有不同。胃息肉切除后仍需定期复查,因为再生和再发风险存在。胃轻瘫患者少食多餐、细嚼慢咽比药物更重要。胃黏膜屏障功能检测是评估胃健康的新兴指标。某些益生菌菌株可改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副作用并提高根除率。胃病患者运动时应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以防加重反流。胃镜报告中“糜烂”指黏膜浅表损伤,而“溃疡”指损伤达黏膜下层以下。睡眠质量与胃食管反流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胃病患者着装过紧会增加腹压,诱发或加重反流。胃黏膜修复需要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素的参与。中医认为“舌为脾胃之外候”,舌象变化可反映胃内环境及功能状态。胃病患者旅行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水土不服加重病情。某些抗焦虑药物可通过调节脑-肠轴功能改善难治性胃病症状。胃病症状的昼夜节律变化可为诊断提供线索。胃镜检查的病理报告应关注炎症程度、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关键描述。胃病管理是长期过程,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与配合比追求短期症状缓解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2020)[J]. 中华消化杂志, 2020, 40(10): 649-657.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 中医杂志, 2017, 58(13): 1166-1170.
[3] Sugano K, et al. Kyoto global consensus report on Helicobacter pylori gastritis. Gut, 2015, 64(9):1353-1367.

【原创声明】本医学科普系本人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成果,未侵犯第三方权益,如引用古籍及现代研究文献均已规范标注。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版权归作者所有,侵权必究。本账号发表任何医学建议均只作为专业人士参考学习,不能替代个体化诊疗方案,请勿盲目尝试,不承担任何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来源:中医脾胃科宋金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