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饮料的江湖里,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把农夫山泉、娃哈哈这样的品牌当成霸主,尤其是那鲜艳的红色瓶身,以及那句“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的广告语,早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浮云]你以为农夫山泉是中国饮料霸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一个深藏不露的日本品牌,年赚1651亿,营收竟是农夫山泉的三倍,甚至更多。
它巧妙伪装成“国货”,成功拿捏无数中国消费者,而一切的成功都要归功于多年以来的“潜伏”工作。
这个日本品牌到底是谁?他是靠什么抓住中国人的心的?
在中国饮料的江湖里,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把农夫山泉、娃哈哈这样的品牌当成霸主,尤其是那鲜艳的红色瓶身,以及那句“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的广告语,早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大家总觉得农夫山泉的水喝起来似乎带着一丝丝甜味,选水时手总会不自觉地伸向它,靠着这个国民品牌,它的老板甚至一度坐上了亚洲首富的宝座,销量之好可见一斑,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我们眼中的巨头其年营业额竟然还不到另一个品牌的零头。
细算一下就连人家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这个深藏不露的赢家就是三得利,更扎心的是很多人一直以为它是国货,其实它是个地地道道的日本品牌,这个发现让不少支持“国货”的消费者感到有点憋屈。
三得利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东方韵味,它利用中国风的名字和福建茶叶作为核心卖点,在中国市场一年内就狂赚了上千亿,这个业绩有多夸张?它超过了统一和康师傅两家巨头的营收总和,这是一家完全由外资控股的企业,却在中国市场扎下了深深的根。
三得利株式会社的故事要追溯到1899年的日本大阪,创始人鸟井信治郎最初是做葡萄酒的,可惜当时日本人喝不惯葡萄酒,生意一度亏损,鸟井信治郎没有放弃,他亲自跑到法国和意大利学习酿酒技术,花了八年时间,终于研发出一款适合日本人口味的赤玉波特酒。
靠着这款酒他迅速占领了当地市场6成份额,后来他又涉足威士忌,开创了日本洋酒文化的先河,当即饮饮料市场兴起时,三得利敏锐地抓住了机会,将重心转向瓶装饮料,进入中国市场,他们选择的突破口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茶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三得利就开始生产乌龙茶饮料,他们派出专业团队,深入中国福建的茶叶之乡进行考察,最终推出了主打无糖原味的乌龙茶,起初这一招并不灵,那时候的中国消费者,要么习惯自己现泡热茶,要么就喜欢喝甜到发齁的饮料,越甜卖得越好。
三得利的无糖茶饮在市场上显得格格不入,反响平平,但他们展现了惊人的耐心,从1984年以合资形式进入中国到正式推出乌龙茶产品,他们足足花了13年进行市场培育和经验积累。
三得利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把自己伪装得比很多国货还像国货,创始者似乎从一开始就有意模糊它的日本身份,他们在中国拍摄广告,大量使用中国面孔,题材也紧扣中国茶文化,甚至还融入了“皇家御用”的典故。
为了迎合本土市场,宣传中常常采用戏曲、相声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更绝的是在包装上的“去日本化”,他们刻意减少瓶身上的日本元素,不用日文,改用中文,甚至是用看起来更有文化底蕴的繁体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瓶身上的日文彻底消失,中文字样反而越写越大,这一系列操作让绝大多数消费者都认为这就是一个中国的本土品牌,其实像三得利这样“潜伏”在我们身边的洋品牌还有不少。
“中华”牙膏听着多有民族感?其实是荷兰的,“味好美”的各种酱料占据了多少家庭的厨房?它是美国的,“徐福记”的糖果承包了多少人的童年和春节?现在它是瑞士的,这些品牌用看似本土化的面貌,悄无声息地赢得了市场。
三得利的爆发则要感谢时代潮流的助推,从2021年开始,随着国家倡导和民众健康意识的觉醒,甜味饮料突然就不香了,人们开始追求更健康、更纯粹的口味,像东方树叶、三得利这种口味偏淡的无糖茶饮,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
三得利多年来对无糖配方的坚持,终于等来了它的春天,就在外国品牌费尽心思让自己“更中国”的同时,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拼命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外国”,这是上个世纪国内消费者普遍存在的“崇洋”心态。
那时候大家总觉得洋货等于高级、质量更好,导致很多优秀的国货在国内反而卖不过外国品牌,为了生存和赚钱,一些品牌商动起了“变装”的脑筋,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在包装上印满外文,或者在广告里塞满外国文化元素。
这种策略在当时确实很有效,吸引了大批顾客,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销量,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元气森林,它在初期特意使用日文的“気”字来代替中文“气”,瓶身上还醒目地标注着“日本监制”字样,营造出一种纯正的日系品牌错觉。
实际上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北品牌,还有像慕思这个睡眠产品品牌,光听名字就觉得很高端、很国际化,类似的还有美特斯邦威、欧典地板,它们都通过命名策略成功地给自己披上了一层“洋气”的外衣。
然而市场的风向说变就变,近年来这套“假洋鬼子”的玩法越来越行不通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国人的心态变了,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家发现国货不仅不差,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洋货。
花更多的钱去买一个质量差不多的外国品牌,似乎没那个必要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大众的文化自信心空前高涨,“国潮”的兴起让人们对本土品牌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强,曾经被捧上神坛的洋货如今光环褪去,甚至有时候还会被年轻人不屑一顾。
这股潮流的逆转让那些曾经努力把自己包装成洋货的中国品牌“坐不住了”,业绩的压力迫使它们急于撕掉身上的“洋标签”,想方设法向消费者证明自己的“中国心”,它们开始改名,重新打广告,拼命强调自己的本土身份。
其实无论是三得利巧妙的本土化渗透,还是元气森林曾经的“日系”伪装,都反映了特定时期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心态的变化,三得利的成功,固然有其精明营销的功劳,但更离不开它对产品质量的执着追求以及深远的经营策略。
哪怕在2010年曾因“零糖零卡”的虚假宣传受到处罚,它也能及时整改,最终靠品质赢回了市场,这给所有中国品牌敲响了警钟,在一个日益成熟和自信的消费市场里,任何花哨的包装和身份伪装都只是暂时的策略。
真正能让品牌立于不败之地的永远是过硬的产品质量、是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是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与其费尽心机去扮演别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
信息来源:
来源:墨染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