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餐发展简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06:12 1

摘要:日本接受中国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但由于其海上岛国的地理环境,历史上从未成为中华帝国的从属国家,与东亚其他陆地国家相比相对更独立。日本并没有接受完整的中华文明体系,而是将其分为若干要素,在日本文化背景下按照所需有选择地接受。因此,日本形成了虽然受到中华文明强大影

日本接受中国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但由于其海上岛国的地理环境,历史上从未成为中华帝国的从属国家,与东亚其他陆地国家相比相对更独立。日本并没有接受完整的中华文明体系,而是将其分为若干要素,在日本文化背景下按照所需有选择地接受。因此,日本形成了虽然受到中华文明强大影响却脱离中华文明脉络的日本式的文化,饮食文化方面也不例外。从饮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日本引进和接受中华文明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隋唐前后。前期是朝鲜半岛被新罗统一后,中华文化通过从百济和高句丽流亡到日本的移民进行传播,后期则是公元 6 世纪后,通过遣隋使和遣唐使进行传播。这一阶段,由国家主导的中华文明接受对象主要是宫廷和寺院。中国式的点心和乳制品最早出现在宫廷宴席上,还包括一些餐具制作和筷子汤匙的使用习惯。平安时代佛教由中国传入,至奈良时代成为国家宗教,出于学习教义等目的,很多僧侣作为国费留学生被派到唐朝,由此,中国禅宗僧侣的饮食习惯和精进料理等也相继传到日本寺院。

第二个阶段是江户时代以唐寺为媒介的中华料理的传播。普茶料理便是这一阶段的典型,它是由应邀来长崎兴福寺的中国隐元法师传到日本的精进料理。普茶料理与寺院的“茶礼”文化有关,“普茶”意为“请所有僧众饮茶”,饮茶之后有谢茶习惯,即众僧围桌就餐。圆桌形式的饮食习惯亦是伴随黄檗宗文化传到日本的。被认为是日本最早中华料理的“卓袱料理”也诞生于长崎的贸易时代,它是长崎人在普茶料理的配餐基础上,结合葡萄牙式西餐等创造而成的具有长崎地方特色的中餐宴会料理。

江户时代传入日本的中国料理并没有在日本普及,目前日本的大部分中华料理是1858年横滨开港后随着中西方商人传到日本的,这就是第三个阶段。横滨开港资料馆保存的资料显示,当时在横滨的中国人和西方人所食用的中餐与当今横滨的中华料理更为相似。20世纪初,中华街开始出现面向日本人的餐馆,同时中华街以外的地方也出现了日本人开的中餐馆。1923年前后,东京有1000多家中餐馆,这些中餐馆的老板和厨师大多是日本人,提供深受当地人欢迎的快捷菜,这些菜式经过日本式的加工,逐渐演变为成日本式中华料理。这一阶段,日本还出版了《简单易做的中餐小菜》《面向家庭的中餐》等中餐普及读物。

最受欢迎的中餐是“支那面条”。日本人喜好面条由来已久,这也是有中华料理渊源的拉面能够为日本人所接受并普及的重要原因。二战结束初期,作为战胜国国民的华侨接受了来自美国的物质援助,一些华侨将剩下的物品拿到黑市上去卖,换取资金开办简单的食堂和小吃店。当时的日本物资严重匮乏,面条、炒饭等简单的料理很快为日本人所接受。之后,在中国东北等地居住过的日本人又将饺子等带回日本,于是面条和饺子逐渐演变为日本式的拉面和锅贴,皆成为民众喜爱的料理。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统计,目前日本每10万人中大约有47家中餐店,可见日本人对中餐的喜好。

来源:吉旺美食的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