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里有徐姓少年,年十七岁,英俊擅诗文,却被无赖引诱迷上赌博,荒废了学业。每日邀赌者,讨债者盈门。其父是庠生,对儿子多次责打,然不奏效,一气之下将其逐出家门。
徐县令
龙川城西北角城墙崩塌,出现一道两丈多长的缺口,夜间有人从这爬进爬出。又有传闻说,缺口处有群鬼扰人,由此出入者,经常被鬼阻挡。
城里有徐姓少年,年十七岁,英俊擅诗文,却被无赖引诱迷上赌博,荒废了学业。每日邀赌者,讨债者盈门。其父是庠生,对儿子多次责打,然不奏效,一气之下将其逐出家门。
徐氏子遂日夜与博徒为伍,蓬头垢面、鹑衣百结。一日夜间,他与同伴数人欲从豁口爬出,去城外寻找赌局,被群鬼连臂拦住。众人正惊恐欲逃,一个鬼呼喊道:“原来徐县令在此,我们走吧!”群鬼遂化作黑烟四散。
出城众人只有徐氏子姓徐,众博徒不由对他刮目相看。有人免去他的赌债,有人出钱供他读书。徐氏子亦觉功名有望,发奋读书,一年后补弟子员。亲属携归见父,父子和好如初。其后,徐氏子痛改前非,益加苦读,终于中举出仕,做了县令。
故事出自《粤屑》,侧面说明了自信心的重要性。这里说一说补弟子员,其实就是考中了秀才。秀才是民间俗称,正式称呼为生员。考中秀才也很难,明清时需要经过,县、府、道三级考试。考中前称作童生,有的童生七十多岁,还没考上秀才。
秀才又称庠生,考中后即可进入官学读书,且免部分赋税,不出徭役,见县官不跪。进入官学后定期小考,根据成绩再分三等,一等称作廪生,享受官府补贴。
古代科举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并不是传闻的那么死板。考试内容不算单一,除了考才华,还考察治国安邦的策略。很多故事的开头,提到县令是科举出身,后文中就必是个明察之人。而纳粟捐官的,在故事中十有八九是昏庸贪婪之人。买官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如何弄回本金,而不是百姓疾苦。
好生来
乙酉年二月我到绍兴,偶与沈一川先生同游,出西城门,过吊桥百余步,有巨室焉。前临田野,左傍城河,高墙大院,屋宇连绵。
我问这是谁家宅第,沈先生说是郝家,并称郝翁已经离世,生前是其好友。归来途中我与先生俱口渴,遂到郝家讨茶。
主人是兄弟三人,大哥名为生来,年约五旬,身躯伟岸,豪气勃然。两个弟弟则体弱而貌温和。
回到城里,闲谈中我提及郝家,问兄弟三人是否同父异母。沈一川先生曰不然,言郝家本有兄弟六人,生来最长,有三个弟弟去世,六兄弟只余三矣。然后,他详细讲了郝翁的发家史,以及郝生来为何与弟弟们长相不同。
郝翁年轻时在城外虹桥旁开一家小客栈,兼供简单饭食。某冬日微雪,天将暮时有一和尚挑担而来,豹头环眼,身躯粗壮,一副凶悍之气。进店后,和尚打听能仁寺,郝翁说:“此地有两座能仁寺,大能仁寺向北三里,小能仁寺在南十里。不知大师去往哪座?”
和尚说:“朋友只说能仁寺,我却不知有两座。”他沉吟片刻说:“我把行李暂放这里,先去近处能仁寺看看。”临出门又对郝翁瞪视曰:“好好看管,切勿打开。”郝翁不由胆颤,连连答应。
一连三日和尚未归,其行李是两口木箱。郝翁夫妻把箱子抬到角落,感觉分外沉重,再看扁担,圆柱状,两头包有尖铁,似枪似棍。
转眼一年过去,和尚如黄鹤一去不返,这时郝翁遇到难事破产,准备关闭客栈搬离此地。在挪动和尚箱子时跌落,箱子跌开,里面满是金银珠宝。郝翁大惊,打开另外一口,亦然。夫妻二人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
良久,郝妇议曰:“不如暂取部分金银做本经营,等和尚来时归还就是。如若不然,客栈无法维持,只能搬离此地,和尚来时也无法找到我们。”郝翁觉得有理,于是取和尚金银经营。
转过年来,郝妇有孕,临产之日,郝翁见和尚进门,问之不答,进内室倏忽不见,郝妇随即生下一子。郝翁知道此子是和尚讨债,秘而不宣,取名郝生来,寓来即安然不要作怪之意。
之后,郝翁关了客栈,改做其它生意,郝妇又得五子。生来渐渐长大,粗壮有力,脾气暴躁,在外惹是生非,在家殴打诸弟。无事时,他就拿着那根包铁的扁担挥舞,招式间似有套路,无师自通。
此前,郝翁一直忍而不语。生来十八岁那年,郝翁把他单独叫到密室,打开箱子让他看里面的金银,说道:“如果不是你,我难以致富,你好好收敛,才能坐享前世之福。如果在外殴伤人命,纵有万贯家财,亦无福享用矣。”生来怔怔出神,似有所悟。郝翁又说:“诸弟与你一母同胞,当顾手足之情,将来要全力庇护,不可欺辱。”生来点头应诺。
此后,生来果然收敛了脾气,一心一意帮助郝翁打理生意,家业越来越大。生来四十岁时郝翁病故,临终前把箱子里剩余的财物尽付生来。他又把家产分作十份,生来占其五,其余各子分别得其一。多年过去,郝家相安无事,富甲一方。《听雨轩笔记》
来源:沧海一粟古代志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