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赴美谈判结束,代表团离开美国之际,特朗普送中方一句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16:07 1

摘要:8月27号到29号,中方经贸代表团去美国谈事,跟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直接面对面沟通;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还单独找了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国商会,以及一批在华做了很多年生意的企业代表聊天。话题不绕圈子,就盯着两国元首通话时达成的共识,把经贸

8月27号到29号,中方经贸代表团去美国谈事,跟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直接面对面沟通;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还单独找了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国商会,以及一批在华做了很多年生意的企业代表聊天。话题不绕圈子,就盯着两国元首通话时达成的共识,把经贸关系里能落地的事往前推,把该吵的问题放到机制里、摆到桌面上解决。

这边代表团刚结束行程准备回国,华盛顿那边就有了新动静——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的投票结果,维持了下级法院的裁决,认定特朗普时期对多个国家加的那一堆全球性关税,大部分都没拿到国会授权。但这个裁决不是马上生效,要等到10月14号,相当于把问题抛给了最高法院。偏偏在这个时候,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句“美国一定会获得最后胜利”。这11个字,表面看像是给支持者打气,仔细琢磨却更像在给现实打补丁。

中方这趟去美国,态度特别明确,就是要把经贸问题拉回“靠会谈+机制”解决的轨道,强调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与其说这是谈条件,不如说是在“定规矩”——给接下来几个月的工作列重点,也给企业传个信号:沟通的渠道是通着的。既跟美国官方谈,也跟商界聊,这么安排可不是走个过场。要知道,在美国这轮全球供应链调整里,企业是最直接感到疼的群体之一。关税战打了这么多回合,谁的账本上真金白银受了损失,谁就更愿意把话说明白。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事儿也从来没断过。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这个裁决,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之前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就已经亮过“红牌”,说相关关税不合法,这次相当于再补了一刀,明确总统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大范围加税的做法越界了。裁决书里有个关键说法——“异常和特殊威胁”。不管是钢铝产品,还是其他大量进口商品,能不能被算成“国家安全威胁”,法律上是有标准的。法院的意思很直白:行政部门的权力有边界,不能拿“国家安全”当万能理由,覆盖所有领域。

但有个细节得看清:裁决没立刻生效,留了10月14号这个缓冲期。这种操作在美国政治里很常见,表面是走程序,实际上是留了操作空间。这个空间是给谁的?给特朗普团队上诉用,给最高法院安排听证会用,也给白宫、国会、商界各自活动用。媒体的标题也挺有意思,《华尔街日报》说是“司法重挫”,CNN直接写“致命打击”,而福克斯新闻却把这消息放在经济版的角落里。舆论场分裂成这样,其实也不意外,毕竟各家面对的受众不一样,愿意说的故事自然也不同。

再说说特朗普那句“美国一定会获得最后胜利”。要是在竞选集会上说,那就是标准的口号;但现在放在司法裁决和中美会谈的双重背景下,更像是一种“对冲的话”。说“最后胜利”,其实就是承认“眼下不算胜利”。而且他还补了一句,会通过最高法院“让关税造福美国”。对他来说,这条路不陌生:把政策争议变成体制内的对抗,再回到政治动员,一套流程走下来很熟练。但问题是,这一轮流程里,谁在付真金白银的成本?美国农业州已经多次表达焦虑,大豆库存积压的事儿不止一次上新闻,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比也被压缩了。商界这几年摸透了一个道理:关税不是免费的,本质是隐性税收,最后得由消费者、供应链、资本支出一起承担。

更尴尬的是,这场关税风暴已经从中国扩散到了印度。美国对印度的关税从25%涨到了50%,生效时间正好卡在8月27号零点。这可不是象征性的数字,会影响印度超过55%的对美出口,纺织、宝石、珠宝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首当其冲。有消息说莫迪四次没接特朗普电话,转头就去了日本,之后又来中国参加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沙利文在播客里把话说透了,他说美国这波“大规模贸易攻势”,把这么多年拉拢印度的努力全耗没了,让盟友都开始讨论“对美国去风险”。他还说了两句很难听的话:美国被当成“最大的破坏者”,美国的全球品牌“掉进了马桶”。话虽然难听,但不妨当成一份美国内部的“体检报告”。

关税就像一根拐杖,拄到最后,影响的就是同盟体系和区域安全。印度在这次冲击里调整了节奏,参加上合峰会、保持和中俄的沟通,这对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的安全形势意味着什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区域多边机制的重要性变了。今年上合峰会规模特别大,有超过20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参与,讨论的话题自然会偏向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供应链、加强安全合作。在一个大国的盟友信誉被质疑的阶段,任何能起到稳定作用的角色都会被放大。谁能提供可预期的规则和沟通平台,谁就能多拿到一些战略上的话语权。

再看美国国内的制度博弈:法院递出“反对信号”,行政部门握着权力,最高法院是最后的“把关者”。很多人问,最高法院里保守派占多数,会不会把行政部门加关税的权力全护住?别急着下结论。法院判案要看法律文本,看权力边界,未必愿意把“国家安全”的范围无限扩大。更何况,企业已经尝到了打官司的甜头,这次维持下级法院的判决,本身就为更多类似诉讼提供了参考案例。只要司法渠道还通着,行政部门的权力就不可能毫无顾忌。这对外面的观察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美国经贸政策的可变性变强、波动更频繁,谈判桌上“抓住时机”变得更重要。谁能在窗口期把关键议题敲定,就能减少后面政策摇摆带来的伤害。

中方在华盛顿的行程,既见了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这“三驾马车”,也见了美国商界的主要力量。把这两组会面放在一起看,才能明白这趟行程的重点。对官方渠道,是把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细化成具体的工作计划;对企业渠道,是把“保持稳定预期”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决策者。这种“官方—市场”两边同步推进的做法,不只是礼节。很多时候,市场比政治更诚实,企业会用“订单、投资、供应链”这三个维度来“投票”。比起特朗普那句“最后胜利”,我更愿意把稳定供应链看作“眼前的胜利”。有人说这太务实,不够有冲击力,但我觉得,务实正是大国的底气。喊口号带不回生产线,签合同才能。

沙利文那番话,难得这么直白。他承认在上一届白宫时期,他们花了大量时间把欧洲和亚洲的盟友绑在一起,围绕“对华去风险”制定集体战略。可现在风向变了,盟友反而开始谈“对美国去风险”。这种心理上的转变,一旦发生就很难回头。在军事安全层面,盟友对美国的战略信任一旦松动,联合军演的深度、情报分享的程度、武器体系的兼容性,都会受影响。比如在空海一体作战里,数据链的实时互通是关键,没人愿意把这个关键交给一个“不可靠的破坏者”。当大家对美国的看法变了,技术合作就会打折扣,连锁反应会传到战备水平上。这个逻辑很实在,不用夸大。

有人会说,要是最高法院最后推翻判决,特朗普就能把关税政策恢复,盟友自然会回来。这话听着简单,可现实要复杂得多。盟友体系不是开关,而是温度计。一次又一次的政策波动,积累的是不信任。就像舰队在远海需要补给,就算最后补上了油,舰长也会在日志里记下那个“差点断油”的时刻。在战略决策里,这种记忆会长期影响判断。外界把这叫“信誉折旧”,而折旧的账,不会因为一份法院判决就自动清零。

中方的应对很稳,甚至可以说“冷静”。不掺和美国的党争,不对美国的司法裁决发表评论,坚持把问题放到机制里解决。在对外发布的消息里,关键词就那么几个: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继续发挥经贸磋商机制的作用,通过平等对话管控分歧、扩大合作。这些话听着像“标准表述”,但在当前这么混乱的舆论环境里,这种“标准”恰恰是稳定的“锚”。它告诉市场,不会因为谁在社交媒体上发个火,沟通渠道就关了;也告诉美国官员,谈判是长期的事,不是拍个短视频就能解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定力本身就是一种战略资源。

来源:高看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