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守脑膜-颅脑与脑膜转移的放射治疗丨直播回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6:10 2

摘要:放射治疗与手术、化疗并列为肿瘤治疗的三大核心手段。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60%-70%的肿瘤患者在病程中需接受放射治疗,然而我国接受放疗的患者占比不足30%,放疗的百万人口覆盖率及应用率远低于西方国家。放射治疗对于多数肿瘤患者而言仍较为陌生,部分患者因认知不足

整理者:志愿者

放射治疗与手术、化疗并列为肿瘤治疗的三大核心手段。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60%-70%的肿瘤患者在病程中需接受放射治疗,然而我国接受放疗的患者占比不足30%,放疗的百万人口覆盖率及应用率远低于西方国家。放射治疗对于多数肿瘤患者而言仍较为陌生,部分患者因认知不足而拒绝接受该治疗。7月23日,我们邀请到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放疗科主任潘振宇教授,为我们开启“颅脑与脑膜转移的放射治疗”系列直播,此次重点介绍了放疗的基础概念、原理、治疗流程及技术设备的发展进步,旨在帮助公众深化对现代放射治疗的理解与认知,增强对肿瘤治疗的信心。

以下为本场直播核心内容回顾。

放射治疗概述及发展简介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55%的恶性肿瘤可治愈,其中外科手术贡献27%,放疗贡献22%,化疗贡献6%。化疗在单克隆起源肿瘤中作用显著,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及淋巴瘤;但实体肿瘤(如肺癌、胶质瘤等)具有高度异质性,基因突变特征复杂,常存在多突变甚至双突变,单纯药物治疗难以彻底攻克。放射治疗与外科手术同属治愈性治疗手段,对于局部病灶(如鳞癌、宫颈癌、鼻咽癌等)的治愈率较高

放射治疗有百余年历史,仅次于手术。随着技术进步,其照射精度及剂量覆盖准确性不断提升,疗效与安全性持续改善。现代放疗已成为精准、高效且相对经济的肿瘤治疗方法。以下从放疗的概念、安全性提升机制、设备及技术等方面,对现代放疗进行阐述。

1

放射治疗的定义

放射治疗是通过射线消灭肿瘤的一种局部物理治疗,对人的整体影响小 。

与非根治性的化学治疗不同,放射治疗是局部、物理性的根治性治疗,对人体整体影响较小。部分患者放疗后出现血项异常,主要与照射部位、技术及方案相关,并非治疗本身的固有缺陷,需避免对放射治疗产生认知误区。

2

放射治疗的作用原理

射线进入有机体后形成电离辐射,产生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可破坏肿瘤细胞DNA双螺旋结构,进而发挥杀伤肿瘤的作用。

射线在损伤肿瘤细胞DNA的同时,也可能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损伤。例如鼻咽癌放疗中,照射黏膜组织易引发口腔溃疡、咽痛;头部照射时因损伤毛囊导致脱发;肠道照射可能诱发腹泻。但人体多数正常组织(如肌肉)稳定性强,成年后基本无分裂活动,受射线影响较小;而口腔黏膜、肠道黏膜等需不断更新修复的组织及头皮毛囊,因增殖能力较强(与肿瘤细胞类似),更易受放疗影响。这一特性构成了放射治疗虽会损伤正常组织,但仍能被人类用于肿瘤治疗百余年的底层逻辑。

此外,只要照射剂量足够,理论上可杀灭所有肿瘤。如同射频消融通过局部加热使蛋白质凝固、毁损肿瘤,射线达到足够剂量时,可通过破坏DNA及其他附带结构,实现病灶的彻底毁损。

3

放射治疗的基本原则

尽管足够剂量的照射可杀灭肿瘤,但临床中仍存在肿瘤控制不佳的情况,其核心原因在于放疗需遵循基本原则:在保证重要危及器官(晶体、视神经、脑干、脊髓等)不受严重或不可逆损伤的前提下,给予肿瘤足够照射剂量,以最大限度控制肿瘤。重要危及器官的可耐受剂量是临床限制放疗剂量的重要前提。

临床实践表明,高能射线达到一定剂量后可有效控制肿瘤:通常40Gy为姑息剂量,50-60Gy为控制剂量,60-70Gy为根治性剂量(如鼻咽癌给予66-70Gy即可实现根治)。但肿瘤控制存在概率差异,部分患者因敏感性不同可能出现复发。

4

放射治疗的类型

放射治疗的临床目的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预防性放疗(辅助放疗):适用于术后存在残留风险的患者(如局部晚期肿瘤、淋巴结转移肿瘤,或T分期、N分期肿瘤切除不彻底者)。其目的在于清除术后残留病灶,以实现肿瘤的彻底治愈。根治性放疗(损毁放疗):针对未行手术的局限性肿瘤病灶(包括淋巴引流区病灶),通过给予高剂量放疗实现肿瘤的毁损或根治性清除。姑息性放疗(减症放疗):用于难以彻底治愈的肿瘤患者,旨在通过局部放疗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常见应用场景包括脑转移、骨转移、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脊髓压迫综合征等,可缓解致命性转移灶或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及安全性的病灶。

5

中枢神经系统放疗的适应症

中枢神经系统放疗主要应用于以下四种情况:

脑转移瘤的放疗。硬膜转移病灶:硬膜转移临床少见,乳腺癌患者中相对多见,肺癌等其他肿瘤亦有病例报道,因硬膜转移呈局灶性,适合放疗。脑转移瘤术后:术后必须放疗,否则复发概率极高。脑膜转移:适用于鞘内化疗及靶向治疗无效,或合并脑转移的患者。

6

放射治疗的基本流程

1

适应症与可行性评估

医师评估患者病情是否需要放疗,是最关键且重要的方向性判断。例如,初诊脑膜转移且存在对应基因突变的患者,可先采用三代TKI靶向药加量治疗,无需初始放疗;脑转移术后脑干旁存在残留病灶者,则要放疗。确认需放疗后,进入后续流程。

2

体位固定

通过头罩、体模等固定患者体位,确保每次治疗姿势、角度及位置完全一致,以保证治疗精度,此环节至关重要。

3

图像扫描

体位固定后需进行图像扫描(即CT定位),部分情况需结合磁共振定位。CT定位的目的包括采集患者图像及空间信息,建立与治疗坐标相融合的空间坐标,为精准治疗提供指导。

4

靶区勾画

医师结合影像确定“肿瘤靶区”及“需保护的正常组织(如脑干、视神经)”,此环节依赖医师的专业经验。

5

计划设计与剂量验证

物理师根据医师要求及患者情况制定处方剂量,明确各部位照射剂量,通过计算机计算指导放疗设备运行。计划完成后,由医师评估剂量分布合理性、重要器官风险及患者个体注意事项,确认通过后,物理师在加速器上用模体进行剂量验证,确保安全。

6

治疗实施

当实际剂量与计算机模拟验证一致后,治疗技师通过影像引导确认位置后实施照射,全程无创。

现代放疗是复杂系统,涉及多学科人员及设备,各环节均至关重要

7

现代精准放射治疗的主要技术问题

1

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与剂量方案制定

重要程度★★★★★

取决于医师水平,包括是否放疗、放疗时机及剂量方案的确定。

2

精确确定肿瘤病灶范围

重要程度★★★★

除医师规划水平外,影像设备及放疗软件系统亦发挥关键作用。优质影像设备可清晰成像,多模态影像融合系统能综合多源图像,精准定位病灶范围,这是放疗的前提。

3

精准照射

重要程度★★★★

设备的选择是临床中备受患者关注的问题。放疗设备包括加速器及辅助设备(如体位固定系统、影像引导系统、光学追踪系统、呼吸门控等),精准照射的重点在于体位固定与影像引导。

4

放射剂量分布的设计与优化

重要程度★★★

剂量分布取决于计划系统软件先进性、放疗设备性能及物理师水平。物理师需通过计划软件优化剂量分布,使剂量更聚焦于肿瘤,同时更好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5

治疗精准实施

重要程度★★★

作为放疗流程的最后环节,需保证每次治疗体位一致、照射精准,这取决于体位固定系统、监测与质控流程管理及技师摆位的严谨性。

8

颅脑(中枢)肿瘤放射治疗的特点与难点

对设备要求较低:颅脑为刚性结构,器官活动极小,病灶易于定位。不同于胸腹部肿瘤受呼吸影响,或盆腔肿瘤受直肠、膀胱内容物影响,头部放疗无需光学追踪、呼吸门控等体表追踪技术,重点在于精准定位及靶区勾画。

对医师要求较高:神经系统存在较多重要危及器官,神经功能分区定位及影像表现均较复杂,且不同区域耐受剂量不同,因此要求医师具备神经科基础,而神经肿瘤放射治疗亚专业医师相对稀缺。

9

放射治疗的实施模式、技术及设备类型

放疗的实施模式历经传统普放(大放)、立体定向放疗,全身及颅脑放疗主要以普放为起点。90年代后逐步发展为三维适型、三维调强、容积调强放疗、影像引导放疗等。

放疗设备的发展历程如下:最初为浅层X线机,早期为钴60机(释放γ线),随后出现伽马刀(γ线)及直线加速器(释放电子线、X线)。TOMO刀、射波刀、速光刀等均属加速器,其本质均释放X线和电子线,仅辅助功能及实现方式存在差异。进一步发展出现质子加速器(质子)及重离子加速器(碳离子)。

需以审慎态度看待最新设备,因其临床经验有限。目前应用广泛的放疗设备更为成熟,经过数十年经验积累,对组织耐受剂量及肿瘤控制剂量的认知更为充分(类似临床研究的积累过程)。例如质子治疗历经二十年,其认知与经验才逐步深化。

10

不同射线的区别及优劣

γ射线和X射线均为兆伏(MV)级高能射线,治疗时无差异,进入人体后快速达到能量释放高峰,随后剂量逐渐跌落,存在拖尾现象。

电子线的特点为高剂量进入后快速跌落,适用于浅表肿瘤(如皮肤癌),目前应用较少,临床多采用X线和γ线。

质子和重离子的优势在于其布拉格(Bragg)峰射线,进入人体后在特定深度集中释放能量,随后快速跌落。例如,肿瘤位于距皮肤5公分处时,可通过调整射线能量使Bragg峰在该深度释放,之后剂量陡峭跌落,疗效显著;而X线和γ线剂量呈缓慢跌落,会照射到肿瘤后方组织

放疗技术与设备发展史

1911年,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并将其用于皮肤癌治疗,开启人类肿瘤放射治疗史。X线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始于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更早)。

浅层X线机射线能级低,仅为千伏(KV)级,穿透力较弱,故无法治疗深部肿瘤,仅适用于皮肤癌、乳腺癌等表浅肿瘤。其虽有一定穿透能力,但深度有限(数公分内即快速跌落),剂量不足,但其在手术及化疗条件有限的年代,对部分患者(如局部肿块、破溃的炎性乳癌等)仍有一定疗效,是最早的放疗模式。

六十年代出现普放机(大放机),国内部分单位直至2000年初仍在使用,许多人对放疗的认知仍停留于此设备。其机头内装有钴源,释放兆伏级γ射线,患者躺于下方接受照射。早期仅能垂直照射,后期经升级,设备可多方位旋转,用于治疗头颈癌(鼻咽癌、喉癌等)、乳腺癌、盆腔肿瘤(直肠癌、宫颈癌等)。

2000年后,北京部分大型医院开始应用三维治疗技术及直线加速器。高能直线加速器通过加速电子撞击靶材,激发出高能X线(将电子线转化为X线),穿透力强,可有效治疗肿瘤。

二维治疗时代(60年代至2000年代)存在照射不准确、副反应较大的问题。例如照射鼻咽肿瘤时易累及腮腺,照射宫颈癌时易影响直肠,照射直肠时易波及宫颈、膀胱,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口腔溃疡、膀胱炎、直肠炎等副反应。

现代放疗因融入计算机技术,可精确计算射线分布、各器官受照剂量及覆盖范围,通过CT采集电子密度,结合射线穿透特性测量实际射线量,有效改善上述问题。以胶质瘤为例,传统放疗即使90%剂量覆盖肿瘤,照射区内正常脑组织仍受高剂量影响,剂量分布差且副反应大;2000年后的三维时代,通过多照射野夹角照射,可实现肿瘤的完全覆盖,借助加速器机头的多叶光栅(MLC),使射线剂量更精准投射至肿瘤区域,并在三维空间内灵活调整照射角度,避开眼睛、视神经、脑干等。

三维适型治疗相较二维时代的垂直水平照射有巨大进步,但仍不完美,随后出现三维适型调强(调强放疗),成为现代放疗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多数放疗技术均围绕其发展。

调强即剂量分布的优化,通过从七八个角度照射肿瘤,结合计算机运算,在肿瘤区域给予高剂量,同时避开危及器官。例如设定目标区域剂量为60Gy,相邻脑干区域限制在50Gy,晶体限制在40Gy……将剂量限制参数输入电脑后,由计算机运算确定照射方式及多叶光栅(MLC)运动轨迹,以实现预期剂量分布并避开危及器官,故现代调强放疗亦称为计算机逆向优化或逆向计算治疗模式。

调强放疗后的新时代发展出旋转(容积)调强放疗,其优势在于更强的计算机优化能力、更智能的加速器设备、更快的治疗速度、更优的剂量分布、更好的疗效及更小的副损伤,适用于形状复杂的照射区及多病灶照射。

2010年后,现代放疗进入四维治疗时代,在三维空间及剂量分布基础上加入时间维度,通过影像引导实时追踪放疗,根据患者体位及肿瘤变化调整治疗位置准确性。射波刀及全影像引导放疗设备是四维治疗设备的代表。

质子治疗虽于90年代出现,但早期临床经验有限,目前其成熟度及认可度均逐步提升。

主讲嘉宾介绍

潘振宇教授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公派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全国卫生人才评价专家、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枢神经肿瘤放疗学组委员、惠州市抗癌协会副会长、惠州市医师协会放疗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成果:第一作者/责任作者发表SCI文章及中华文章3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被北美神经肿瘤/美国临床肿瘤学会(SNO/ASCO),欧洲神经肿瘤学会/欧洲肿瘤学会(EANO/ESMO)等国际权威肿瘤专家共识及诊疗指南,以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诊疗指南采纳《中华肿瘤杂志》、《中华放射肿瘤杂志》审稿专家多个SCI杂志审稿人/编委

潘振宇教授门诊信息:

1. 线下门诊:

潘教授团队每周开设两次专科门诊,主要收治①诊断未明确的疑似脑膜转移患者;②少见类型脑膜转移(如胃癌、宫颈癌等非肺癌、非乳腺癌来源);③需入组临床研究的肺/乳腺癌患者(鞘内化疗药物免费)。

2. 线上问诊:

通过「京东医生」APP预约每周二、周四下午视频问诊,支持提前上传影像资料(如MRI、CT)及检验报告,适合外地患者初步评估。

来源:与癌共舞论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