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案通过“背对背调解 + 情感疏导 + 法律释明”三维工作法,实现了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修复了社会关系,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治理中的成功范例。
【核心亮点】本案通过“背对背调解 + 情感疏导 + 法律释明”三维工作法,实现了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修复了社会关系,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治理中的成功范例。
【案情简介】二十年前,赤峰市翁牛特旗格日僧苏木某嘎查的吴某与张某因婚姻破裂引发土地纠纷。离婚时,双方未对承包地进行明确分割,张某携孩子远走他乡,后再婚嫁到阿鲁科尔沁旗双胜镇,但始终保留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主张。2025 年3月份,张某父亲向阿鲁科尔沁旗司法局双胜司法所求助,要求追回被吴某长期占用的 25 亩承包地。此时吴某已外出务工,其家族成员以土地分散、地界模糊为由拒绝分割,双方矛盾激化,二十年前的恩怨再度浮出水面。
【调处过程】为了化解这场旷日持久的纠纷,双胜司法所所长郭书峰不辞辛劳,两次奔赴百余公里外的格日僧苏木某嘎查,对案件进行调解。
首次调解:双胜司法所所长郭书峰率工作组实地走访,发现争议地块涉及 8 处零散土地,不便经营管理。调解员提出“整块置换”方案,建议将分散地块整合为 25 亩一等地,既保障张某权益,又便于管理。吴家人以“无合适地块”推诿,调解陷入僵局。工作组随即联合当地农经站核查土地补贴流向,发现吴某长期领取争议地块补贴,为后续协商提供突破口。
二次攻坚:郭所长和当地村干部、老党员组成调解专班,提出“土地分割”与“经济补偿”双选项。张某父亲因赌气坚持分散划地,吴家族十余人到场施压,场面濒临失控。郭所长经过深入沟通,耐心劝说,提出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划分一块完整的土地,方便管理;二是对方给予相应经济补偿。最终,张某接受整块置换方案,但协议签署时再生枝节:吴家人要求张某本人到场并提供“在双胜镇无地的证明”,并需张某授权张某父亲签署协议。因为张某的电话信号不好,电话录音取证几次失败。
破局时刻:经过调解员的再次出示证件,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并积极取得和张某的联系,同时为避免冲突,仅允许吴家三名代表到场参与签字,并以录音为证,村干部在场作为见证。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吴家人同意一次性退还 25 亩一等地,划分一块25亩的一等地给张某,这场长达二十年的土地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案件点评】本案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农村地区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三治融合”治理理念:一是法治为本。通过核查土地台账、引用法律条文,明确承包权归属,避免“以闹取利”;二是德治为基。调解员以“土地是牧民的根”唤醒双方对土地的情感认同,引导换位思考;三是自治为魂。发挥村两委、老党员作用,将矛盾化解在苏木嘎查层级,实现 “小事不出村”。
—END—
阿鲁科尔沁旗司法局每天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阿鲁科尔沁旗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动态,交流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欢迎各地区、各单位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aqsfxxh@163.com
图文丨吴雨晴
编辑丨模日根
初审丨郭书峰
复审丨模日根
终审丨韩裕东
来源:阿鲁科尔沁旗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