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8月,95岁的日本老人清水英男,站在哈尔滨“谢罪与不战和平之碑”前含泪说道。
“向中国的受害者真诚道歉,那是我一生无法摆脱的噩梦......”
“每当听到孩子的哭声,我总想起标本室里那些逝去的生命。”
2024年8月,95岁的日本老人清水英男,站在哈尔滨“谢罪与不战和平之碑”前含泪说道。
作为原731部队“少年队”队员,他亲历了这支部队曾经在华犯下的种种暴行,余生被噩梦缠绕。
然而,类似清水英男这样的有良知者少之又少,战败后的731部队,大多在褪去魔鬼的皮囊后,更换身份重新进入日本社会,将那段血债和历史刻意隐藏。
那么,731部队在中国到底犯下了多少血债?
日本战败后,他们又凭何能几乎全身而退?
地狱绘图
1931年夏天,奉天城一声炮响传来,野心勃勃的日军打响了侵华第一枪。
无数披着人皮的日寇浩浩荡荡闯入中国东北,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在各路兵马中,一支神秘部队带着特殊任务在哈尔滨安家落户。
他们便是731部队。
731部队的诞生,源于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黑暗野心。
1933年,这支恶魔部队以“防疫给水部”的虚伪名义,在哈尔滨平房区悄然组建。
其核心人物石井四郎披着医学研究的外衣,实则构建了当时全球规模最庞大的细菌战基地。
表面上负责水质净化,背地里却将活生生的人类视为“马路大”,系统性地实施灭绝人性的暴行。
这支恶魔部队的罪行渗透在每日的“实验”中。
他们将中国平民、抗日志士及苏联、朝鲜战俘锁入特设监狱,在无麻醉状态下进行活体解剖,只为观察器官在细菌感染后的病变过程。
首先是冻伤实验。
将受害者置于零下数十度的严寒中,四肢反复冻融直至骨肉分离,而731部队成员仅记录着冰冷的数据。
然后是鼠疫、炭疽等病菌的致死效率实验。
他们强迫囚犯饮用掺入伤寒菌的糖水,甚至直接向人体注射病原体,看着生命在痛苦中消亡。
原731队员古都良雄在战后的苏联法庭供认,单次伤寒实验就导致12至13人死亡。
据估算,超过万名无辜者丧生于这些实验室,焚尸炉的黑烟昼夜不息。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很快被直接用于战争。
1940年,日军飞机在浙江宁波低空盘旋,向密集的居民区投下鼠疫跳蚤,引发大规模瘟疫。
幸存者钱贵法目睹了飞机撒播跳蚤的恐怖场景,而日本研究员松野诚也发现的军方文件铁证显示,此次行动由日军参谋本部直接下令。
类似的细菌攻击蔓延至湖南常德、湖北武汉等地,胡桃泽正邦供述部队每日生产两吨细菌,通过飞机如播撒农药般投向中国城市。
原少年队员清水英男晚年忏悔时仍被噩梦缠绕,他曾被迫收集未烧尽的人骨,炸毁罪证现场,而标本室里浸泡的婴儿尸体成为他毕生的心理枷锁。
但讽刺的是,当饱受731部队摧残的中国民众,只能在伤疤和痛苦中寻找新生时,战犯们却光明正大褪下恶魔外衣,以“正常人”的身份回归到了日本社会。
石井四郎剃掉标志性的小胡子潜回日本,凭借美军签发的豁免令开起诊所;
北野政次摇身变为东京大学教授,后来创办绿十字制药公司,用活体实验积累的血液技术牟利;
冻伤专家吉村寿人甚至当上京都府立医科大学校长,课堂上绝口不提那些在黑土地上冻僵的中国人。
更荒诞的是,原部队军医内藤良一主导的日本血液银行,竟成为战后血库系统的奠基者。
曾经的刽子手,光鲜亮丽的出席着医学论坛,白大褂胸前别着金质徽章。
1993年,当垂死的胡桃泽正邦在录像机前忏悔时,东京某所豪宅里,某位药企巨头的家族相册中,仍保存着祖父身穿731部队制服、手持解剖刀站在哈尔滨实验室前的照片。
曾经给中国人民带去沉痛灾难的恶魔们,几乎以“全身而退”的姿态逃过处罚,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美日两国的罪恶勾结。
三重罪恶保护伞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投降声明传来,731部队的营地乱成一团,他们奉命在离开前销毁关于731部队的所有罪证。
士兵们抱着成捆的文件冲向焚烧炉,铁桶里冒着黑烟,地上散落着没烧完的纸片,上面还能看到“实验记录”“解剖数据”的字样。
清水英男回忆说,长官命令他们把实验室里残留的人骨捡起来重新烧一遍,连骨灰都要挖深坑埋掉。
“那些没烧透的骨头,一碰就碎成渣,沾在手上甩不掉。”
他们连夜炸平了实验室,把关押“马路大”的牢房推成废墟,连细菌培养器的碎片都沉进了松花江。
短短几天,这座“死亡工厂”就像从未存在过——而这只是日本掩盖罪行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政府出面洗白他们的身份。
厚生省曾秘密下发通知:任何公立医院或研究机构若雇佣731成员,不得询问其战争经历。
1950年,大阪一家药企研发新抗生素,负责人发现应聘的微生物专家曾在哈尔滨工作,刚想追问就被上级警告:“想保住饭碗就别多嘴!”
这些披着白大褂的恶魔,就这样在普通人的眼皮底下重获新生。
要让罪行彻底消失,光藏起凶手还不够,还要从人们的记忆里抹去历史。
所以第三步就是在修订教科书时,把细菌战相关内容全部删除。
1952年的日本中学历史课本里,关于侵华战争的章节只剩“日本资源匮乏被迫扩张”的模糊表述。
有教师偷偷在课堂上提到731部队,第二天就被校长叫去训话:“你想让学生恨自己的国家吗?”
与此同时,右翼团体开始系统性攻击敢说真话的人。
1964年,原731军医秋元寿惠夫出书揭露活体解剖细节,右翼分子天天堵在他家门口高喊“卖国贼”,出版社被迫销毁全部存书。
2002年,老兵清水英男去电视台忏悔,节目播出后竟有国会议员公开骂他:“老糊涂编故事,破坏日中和睦!”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装作无事发生保持着沉默。
1993年,中国学者在黑龙江省档案馆发现一份“特别输送档案”,上面清楚记录着日军将抗日战俘押送731部队做实验的指令。
铁证面前,日本外务省却回应:“无法确认文件真实性。”
2018年,俄罗斯公开一批解密档案,证明731曾计划对苏联投放炭疽菌,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的答复只有一句:“日俄应着眼未来合作。”
这种装聋作哑甚至延续到对受害者的补偿上。
浙江宁波的细菌战幸存者曾联合起诉日本政府,官司打了十年,东京法院虽承认“日军行为违反人道”,却以“国家无赔偿责任”为由拒绝道歉。
一位九十岁的原告在法庭上颤抖着撩起裤腿,小腿上溃烂的疤痕是1940年日军投撒鼠疫杆菌留下的:“他们连句‘对不起’都不肯说,我死也闭不上眼啊!”
为什么日本能如此顽固地抵赖?
因为认罪意味着要颠覆整个战后体制。
731部队的暴行不是几个疯子的个人行为,它由军部直接指挥,天皇知情默许,三菱提供细菌培养箱,东京大学输送医学人才。
一旦承认,那些操控国家机器的家族、财阀、学术权威全要被拖下水。
于是他们编织出一张精密的自保网:学者把731数据包装成“战时民用医疗研究”,企业将细菌武器美化成“防疫技术输出”,政客则不断强调“日本也是原子弹受害者”。
这套话术甚至骗过了部分民众。
于是到了2020年,NHK电视台播731纪录片时,开始有日本年轻人在社交媒体留言:“爷爷辈的事为什么总要我们道歉?”
美国的肮脏交易
第二个让日本731部队保住狗命的原因,是美国的庇护。
1945年日本投降后,731部队的恶魔们本该被送上审判席,但一桩秘密交易让他们逃脱了惩罚。
这场交易的幕后推手正是美国。
当苏联要求严惩731战犯时,美国情报部门却悄悄盯上了那些沾满鲜血的实验数据,对他们来说,这些用活人换来的“科研成果”比正义更重要。
石井四郎作为731部队的头目,深知自己罪孽深重。
他带着装满实验报告的皮箱躲进东京郊外的别墅,一边烧毁罪证,一边派人联系美军。
他赌对了,冷战阴云下,美国急需生物武器技术对抗苏联。
德特里克堡基地的专家们如获至宝,立刻组成“调查团”奔赴日本。
在东京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里,美日双方开始了谈判。
最终,美国用25万日元(约合当时700美元)和一纸免罪承诺,换走了8000多页人体实验报告、8000张活体解剖幻灯片,还有炭疽菌、鼻疽菌的实战数据。
这些资料被贴上“德特里克堡机密”标签,塞进运输机飞越大洋。
而石井四郎摇身一变,成了美军的“科学顾问”,甚至被邀请到马里兰州指导细菌武器研发。
为什么美国如此迫切?
原因很现实。
1945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见识过日军细菌战的威力,整座岛屿被鼠疫吞噬,士兵死状凄惨。德特里克堡的科学家们试了多年,连猴子都感染不了炭疽菌,而731的报告精确记录了“如何在活人肺部培养致命菌株”。
一份解密的档案显示,美军曾为731的冻伤实验惊叹:“他们竟能测算出零下20度时敲碎四肢的最佳时间!”
更关键的是,美国发现苏联也在追捕731成员。
为了抢占先机,美军直接绕开东京审判法庭,由麦克阿瑟亲自批准了交易。
当国际检察官拿着受害者名单质问时,美军则以“那些人已经消失”模糊遮掩了过去。
讽刺的是,这些“血泪数据”很快被投入实战。
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在朝鲜和中国东北撒下的细菌弹,用的正是731的跳蚤培育技术。
德堡实验室的年度报告曾得意地写道:“来自东方的研究成果,将我们的生物武器研发提速了十年。”
这种包庇的代价是巨大的。
侥幸逃脱惩罚的731成员在日本医学界形成一张保护网。
20世纪50年代,当幸存者控诉活体解剖时,日本政府轻描淡写:“证据不足。”
而美国为了掩盖交易,将731资料列为“永久机密”,直到1981年记者约翰·鲍威尔翻出档案,美国政府才勉强承认“部分接触过战犯”。
更深远的影响是,731的罪行被美日联手埋进历史的夹缝,美国拿走了技术,日本甩掉了包袱,唯独那些被蒸干、被肢解、被注入病菌的无辜民众,连名字都没留下。
“这是自上而下有组织、有预谋的国家犯罪!”
如731罪证陈列馆所控诉的那样,731部队的全身而退,是两个政府的联手犯罪,是美日利益交换的耻辱印章,更是人类文明之耻。
但历史不会因沉默而消失,那些陈列馆中婴儿的脐带标本、未烧尽的指骨,会镌刻成永远的沉痛历史记忆,提醒着石井四郎等人的滔天罪行。
邢晓婧,徐可越,王璞.清水英男的谢罪为何刺痛日本?[N].环球时报,2025-08-14
郭丹,李光正,岳晨星.谁在隐瞒日本战争罪行[N].新华每日电讯,2023-09-04
来源:微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