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能想象一所小学一年级有36个班,放学时家长需在密集人潮中辨认孩子的场景吗?2025年9月1日开学季,成都市天鹅湖小学B区便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年级近2000名新生依次排队离校需半小时,校门口的有序分流背后,是超大规模学校运营的现实挑战,也折射出城乡教育资源
你能想象一所小学一年级有36个班,放学时家长需在密集人潮中辨认孩子的场景吗?2025年9月1日开学季,成都市天鹅湖小学B区便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年级近2000名新生依次排队离校需半小时,校门口的有序分流背后,是超大规模学校运营的现实挑战,也折射出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
9月1日下午,天鹅湖小学B区校门外聚集了大量新生家长。据现场观察,家长们多踮脚张望,部分人不时查看班级群消息,生怕错过孩子的队伍。事实上,身着统一校服的学生们正跟随举着班牌的老师有序走出,但因人数密集,多数家长难以快速定位自家孩子。一位班主任表示,当天她手持扩音器反复播报班级编号,仍有家长在20分钟后才找到孩子。截至当天,最晚接到孩子的家长距离放学铃声已过去35分钟,这也使得部分学生的午餐与午睡时间被压缩。有家长调侃:“找孩子像在人群中认熟人,就算记得背影,也要在一排小脑袋里扫好几遍。”
老师们的压力同样明显。该校B区共70个班级(据视频博主实地拍摄及学校公示信息,一年级36个班、二年级34个班,每班约55人,总计学生近4000人),中午两小时休息时间里,老师需花费1小时组织学生分批离校。一位二年级班主任透露:“送完最后一批学生回到教室,只剩20分钟准备下午的课件,根本没时间休息。”而整个天鹅湖小学(含A、B两区)的学生总数,据龙泉驿区教育局2025年办学规划显示,已接近万人。
这类超大规模学校并非个例。此前山东菏泽22中曾被曝光一个年级设100个班,而天鹅湖小学的情况,正是城市教育资源集中化的一个缩影。究其原因,并非单纯的“生育高峰”,而是农村及县域家庭为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纷纷向城区迁移定居,导致城区适龄儿童数量激增。即便学校持续扩建、增加班级,仍难完全匹配入学需求。
与城市学校的“拥挤”形成对比的,是乡村学校的“冷清”。据广西兴安县教育局确认,当地漠川乡协兴小学今年开学仅迎来3名新生,校长与唯一的任课教师为他们举办了简短的开学升旗仪式。该校教师已坚守6年,服务周边3个自然村的留守儿童,而类似的“微型教学点”在广西、云南等地并不少见。
一边是城市家长的“寻娃焦虑”与教师的超负荷工作,一边是乡村学校的小班教学与资源有限,两种场景勾勒出当下教育资源配置的现实图景。
为孩子争取优质资源的家长值得理解,默默承担工作压力的教师也应被关注,但超大规模学校是否能真正实现“高效优质”,仍需社会各界共同探讨:如何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保障教学质量?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不同环境的孩子都能享有均衡的教育资源?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超大规模学校的办学模式?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还需哪些努力?
来源:八卦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