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卖菜老人10年不卖不好的菜 得知女婿要看病 拿出存折:这些够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05:33 2

摘要:我住的这栋小楼有些年头了,墙皮脱落处露出的红砖上有着岁月的痕迹。楼下角落有个不起眼的小菜摊,摊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姓王,大家都叫他王叔。

我住的这栋小楼有些年头了,墙皮脱落处露出的红砖上有着岁月的痕迹。楼下角落有个不起眼的小菜摊,摊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姓王,大家都叫他王叔。

王叔的菜摊很小,就一张折叠桌,上面铺着已经泛黄的塑料布,四个竹筐里装着不多的几样应季蔬菜。听老邻居说,王叔在这卖菜已经有十年了,风雨无阻。

我是五年前搬到这小区的,起初没太注意这个菜摊。直到有次下班晚了,超市都关门了,我想着买点菜回去对付一顿,才注意到楼下角落那盏昏黄的灯下,王叔还在摆弄他的菜筐。

“王叔,给我来两根黄瓜,一把小葱。”我随口点了两样东西。

王叔慢悠悠地站起身,没戴老花镜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指着筐里的黄瓜说:“这两根有点蔫了,你看那边那根新鲜点。”

我有些意外,按说卖菜的都想把不太新鲜的先卖掉,可王叔居然主动推荐更好的。

后来我才发现,这是王叔的习惯。

一次下雨,我买完菜准备走,王叔叫住我:“等等,这把菠菜底下有两片黄叶子,我给你拣出来。”他戴上老花镜,认真地把菠菜根部的两片发黄的叶子摘掉,重新捆好。

有时候,王叔会把一些已经不那么新鲜的菜单独放在一个小筐里,价格便宜一些,但他从不混在好菜里卖,更不会强推给顾客。

“王叔,你这样卖菜,能挣到钱吗?”有次我忍不住问。

王叔笑了笑,露出几颗参差不齐的黄牙:“够用就行。”

他的摊位旁边放着个褪了色的红塑料凳,上面贴着块胶带,应该是之前破了修补的。凳子旁边是个早已失去光泽的保温杯,里面泡着枸杞,但杯盖的按键已经断了,用牙签顶着。

渐渐地,我习惯了下班路过王叔的菜摊,即便不买菜,也会停下来聊几句。

王叔的菜虽然不多,但很新鲜,据说是他一大早骑着那辆挂满塑料袋、车铃都响不出声的老自行车去批发市场拉回来的。最让人不解的是,王叔从不卖品相不好的菜,宁可自己带回家吃掉,也不会混在好菜里卖给顾客。

街坊们都说王叔实在,买他的菜放心。日子久了,很多人都成了他的老主顾,甚至有人会专门从隔壁小区过来买他的菜。

有次暴雨,我打着伞下班回来,看到王叔坐在屋檐下,菜筐里的菜所剩无几,但他还是认真地用塑料布把剩下的菜盖好。他的裤脚湿透了,身上的深蓝色中山装也被雨水打湿了一大片。

“王叔,这天气您还出摊啊?”我走过去问。

“有人等着买菜做饭呢。”王叔揉了揉膝盖,笑着说。他的膝盖有些肿,据说是年轻时做建筑工留下的老毛病。

就在去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傍晚,我下班回来,看到王叔的菜摊旁站着一对中年夫妻。女人有些面熟,仔细一看,原来是几年前偶尔来看望王叔的女儿。

“爸,您跟我们回去住几天吧,最近天冷。”女儿语气中有些恳求。

王叔摇摇头:“我这不是有电热毯嘛,挺暖和的。”

我听说王叔住在离这不远的一间平房里,是以前单位分的老房子,条件很简陋。他的老伴几年前已经去世了,平时就一个人住。

女儿还想再劝,站在一旁的女婿插话了:“爸,您就别卖了,跟我们回去住。您这么大岁数了,每天起早贪黑的,图什么啊?”

“习惯了,闲不住。”王叔低头整理着菜筐,没有抬头。

我买了些小白菜,没多停留,怕打扰他们家的谈话。

第二天上班路上,我发现王叔的菜摊空着,心想可能是跟女儿回去了。但第三天清晨,我出门晨跑,远远地又看到王叔推着车子回来了,菜筐里装满了新鲜的蔬菜。

“王叔,您女儿昨天来接您了?”我问。

“去看了看,住了一晚上。”王叔笑着说,“闺女女婿对我挺好的,家里又干净又暖和,可我睡不习惯。”

我注意到王叔的手上有个创可贴,问起来,他说是切菜不小心划的,没什么大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叔的菜摊依旧准时出现在小区角落,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直到前几天,王叔的菜摊突然连着三天没有出现。

小区里有人说王叔可能病了,也有人猜测可能回老家了。我有些担心,顺路去他住的那间平房看了看,门锁着,没人应门。

第四天早上,我下楼买早点,远远看到王叔的菜摊又出现了,心里松了口气。走近一看,王叔的脸色不太好,人也瘦了一圈。

“王叔,您这几天去哪了?大家都担心您。”我问道。

王叔勉强笑了笑:“去闺女家了。”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手上的动作也不如以前麻利了。我注意到他的老花镜下面,眼睛有些红肿,好像哭过。

“您没事吧?”我有些担心地问。

王叔摇摇头,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我:“小李,你懂医保报销的事不?”

我在社区医院上班,对这方面确实了解一些:“怎么了,王叔?”

“我女婿前段时间查出来肝上有个瘤子,大夫说要手术,还要化疗。”王叔的声音很低,几乎是自言自语,“医保能报多少?”

我大致给他讲了医保报销的比例和流程,但王叔似乎心不在焉,只是机械地点着头。

“手术费用很高吗?”我问。

王叔叹了口气:“医生说下来得十几万。”

我有些震惊,这对普通工薪家庭来说都是笔不小的数目,更何况王叔的女婿只是个普通工人。

“女婿单位能不能帮忙?”我问。

“工伤都算不上,单位只给买了基本医保。”王叔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筐沿,“他们夫妻俩还有个小孩上初中,家里刚装修完,哪有这么多钱。”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安慰他:“医保能报销一部分,应该能减轻不少负担。”

王叔点点头,没再多说。

那天之后,我总觉得王叔有心事,卖菜时也不像以前那么专注了,甚至有次找错了钱,把五块当成了十块找给顾客。

直到昨天下午,我下班回来,远远就看到王叔的菜摊旁又站着他女儿和女婿。女婿面色蜡黄,身形消瘦,看起来确实像是大病初愈的样子。

我慢下脚步,不想打扰他们,但还是听到了一些对话。

“爸,咱就别卖了,您这么大年纪了。”女儿的声音有些哽咽。

“是啊,爸,您的腰不好,别再折腾了。”女婿也劝道。

王叔摆摆手:“我这不累,习惯了。”

女儿似乎有些激动:“您别再为我们操心了,手术的事我们会想办法的。”

“都是一家人,说啥呢。”王叔的声音很坚定。

我装作刚走到,打了个招呼就上楼了。

今天上午,我因为牙疼请了半天假,在家休息。十点左右,我下楼准备去药店买点止痛药,看到王叔的菜摊旁又站着他女儿。

女儿的眼睛红红的,看样子是哭过:“爸,您怎么能这样啊…”

王叔背对着我,看不清表情,只听他说:“拿着,别让你妈知道。这些年的钱够用了。”

我看到王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存折,塞到女儿手里。

女儿接过存折翻开看了一眼,整个人愣住了:“这…这么多?您这些年…”

王叔拍了拍女儿的肩膀:“别说了,拿去给你爱人看病。剩下的攒着给孩子上大学。”

我在一旁听得心头一热,悄悄走开了,不忍心打扰这父女俩的时刻。

下午上班前,我特意去王叔的菜摊买了些菜。

“王叔,您这青菜看着真新鲜。”我随口夸道。

王叔笑了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今天早上刚拉回来的,挑的好的。”

我注意到菜筐旁边放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些看起来品相不太好的菜。

“那是准备自己吃的?”我问。

王叔点点头:“不能卖给客人,但自己吃没问题。”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忍不住问:“王叔,您这卖菜…是为了给女儿女婿攒钱吧?”

王叔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老了老了,想给孩子们留点钱,免得他们为难。”

“您这些年一直不卖不好的菜,就是怕委屈了顾客?”

“做人要实在嘛。”王叔说得轻描淡写,“我闺女女婿对我好,我这点心意,不算什么。”

我突然想起来什么:“您存折里的钱,是这十年来卖菜攒下的?”

王叔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也没多少,十几万吧。老伴走得早,我一个人花不了多少,平时省着点就攒下来了。”

十几万。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十年卖菜,每天起早贪黑,不卖一样不好的菜,就为了攒下这笔钱,给女儿女婿应急。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觉得喉咙有些发紧。

“王叔,您女婿的病会好的。”我说。

王叔点点头,眼里有光:“会好的,医生说及时发现,问题不大。”

买完菜准备走,我突然想起什么,转身问道:“王叔,您还会继续卖菜吗?”

王叔抬头看了看天空,阳光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卖啊,习惯了。再说,孙子以后上大学也要钱呢。”

他的笑容那么平静,就像他每天摆在筐里的新鲜蔬菜,质朴无华,却充满生命力。

我走出几步,又听到王叔在后面喊:“小李,等等,我给你换个更新鲜的黄瓜,这个有点蔫了。”

阳光下,我看到王叔佝偻的背影,以及他那双布满老茧却依然灵活的手,正仔细地在筐里挑选着最新鲜的黄瓜。

生活就是这样,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过着普通的日子,做着普通的事。但正是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善良和坚韧,构成了这个世界最温暖的底色。

我想,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吧。不必惊天动地,只需以小见大;不必轰轰烈烈,只需以柔克刚;不必大富大贵,只需以心暖心。

楼下卖菜的王叔,十年如一日,从不卖不好的菜,终于在女婿需要时,拿出那本攒满爱与希望的存折,轻声说:“这些够了。”

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人间最美的风景。

来源:白开水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