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南通,一只黑色流浪狗咬伤21人后,评论区炸了——有人呼吁严管流浪动物,有人却喊着‘活该全打死’。可当武汉卢女士因遛狗冲突跳楼时,同一批人又嘲讽她‘心理脆弱’。这群人究竟在愤怒什么?是流浪猫狗,还是内心的失控?”
“江苏南通,一只黑色流浪狗咬伤21人后,评论区炸了——有人呼吁严管流浪动物,有人却喊着‘活该全打死’。可当武汉卢女士因遛狗冲突跳楼时,同一批人又嘲讽她‘心理脆弱’。这群人究竟在愤怒什么?是流浪猫狗,还是内心的失控?”
当一个人高喊“流浪猫狗必须灭绝”时,本质是对失控的恐惧。
流浪动物伤人、传播疾病是事实,但极端言论者往往将这种威胁无限放大。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不可控风险的焦虑会转化为攻击性行为。就像中世纪猎杀“女巫”的群体,通过消灭替罪羊来获得虚假的安全感。
案例:徐州中学生虐狗焚狗事件中,施暴者坦言:“看到它惨叫,我觉得自己很强。”这种将弱小生命作为情绪出口的行为,暴露了内心对现实无力的补偿机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又不是我扔的,凭什么让我负责?”——这种逻辑背后是责任分散效应。
社会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表明,当环境充斥暴力暗示时,人会默认作恶无需代价。评论区叫嚣“支持捕杀”的人,本质在享受匿名狂欢:既不用承担喂养责任,又能借“正义”之名释放戾气。
数据:中国5300万流浪猫中,70%源自弃养。但抨击者往往回避核心问题——人的不负责,转而将矛头指向动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小时候被狗咬过,所以恨所有狗!”这类言论揭示了一种危险心理:受害者与施害者的身份转换。
研究显示,长期虐待动物者中,68%曾遭受家庭暴力或校园欺凌。他们将痛苦投射到更弱小的生命上,通过“复仇”重塑掌控感。美国FBI数据证实,虐待动物者实施人身犯罪的概率是常人的5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警示:纳粹军官戈林一边制定动物保护法,一边屠杀600万犹太人。对动物的“恨”与对人的“冷漠”,本质是同一种心理扭曲。
解决流浪动物问题,靠宣泄情绪只会制造更多卢女士式的悲剧。
立法明确责任:严惩弃养而非动物,如深圳将遗弃宠物纳入征信;
心理干预前置:对虐待者强制治疗,切断暴力传导链;
社区共治:用绝育替代捕杀,以领养代替购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流浪猫狗从来不是问题的根源,人才是。当我们在评论区挥刀向更弱者时,不妨想一想:这份愤怒里,是否藏着不敢直视的、属于人的深渊?
来源:加油鸭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