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生态红利成了民生福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5:49 3

摘要:靖安县仁首镇茶立方生态茶园内,江西正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辉反复摩挲着签约文件上一行烫金小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共享经营权”。“83.58万元买‘清风净水’,值!”他望向层层叠叠的茶山感叹。这是江西省首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

靖安县仁首镇茶立方生态茶园内,江西正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辉反复摩挲着签约文件上一行烫金小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共享经营权”。“83.58万元买‘清风净水’,值!”他望向层层叠叠的茶山感叹。这是江西省首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

赣西北小城靖安,既是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也是国家生态综合补偿重点区域。近日,靖安以“文旅美县 生态名县”为目标,探索“两山”转化的实践,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

在靖安,“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密码,解锁着令人惊叹的生态奇迹。

朱赳夫(左)给女儿朱非可(中间)和外孙女聂博宇(右)讲述护林事项。吴福清/摄

青山之诺

走进三爪仑林场深处,四周青山如黛,深吸一口气,满是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沁人心脾。78岁的朱赳夫掌心抚过需三人合抱的杉树:“父亲栽苗时只有膝盖高,如今外孙女也加入了护林工作。”朱家四代人接力守护的这片山林,已从荒山蜕变为国家森林公园。这份代代相传的坚守,正是靖安护绿筑基最动人的注脚。

怀抱九岭山脉的靖安,森林覆盖率84.25%,是名副其实的林业大县。然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木材、瓷土等资源的过度开发,山秃了,发展的路子也越走越窄。“当时是换来了短期的钱袋子,可山秃了,路子也窄了。”朱赳夫谈及往事,满是痛惜。

资源告急,转型迫在眉睫!2001年,靖安在全省率先提出“生态立县”;2005年,全面禁伐天然阔叶林。随着电锯声的消逝,200多家木竹加工企业关停,阔叶林采伐量从每年13万立方米降至不足3万立方米。这份壮士断腕的改革,换来了如今PM2.5年均浓度仅16微克/立方米的“靖安蓝”。

沿着北潦河行走,能看到戴着红袖章的“认领河长”在巡河。“现在河里别说垃圾,连漂浮的树叶都少见咯!”“认领河长”王斯志一边清理水面枯枝,一边讲述着1.5公里河段由浊变清的故事。2015年,靖安在全省率先实施河长制,全县的河道、水库都有了专属“管家”——全民参与守护河湖。王斯志父子也和周边村民组建了一支护河队伍,成为守护河湖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靖安不断创新生态保护机制,河长制、路长制、林长制、“树保姆”等相继推出。2022年,首创的“生态卫士”综合执法机制,织就“水陆空三位一体、点线面横向强控”的无盲点防护网,这项改革荣膺“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九岭山溪涧中,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涂磊轻托起一尾江西大鲵:“纯种野生种群重现,证明水质回到顶级状态。”这些年,在靖安,监测人员欣喜地记录下了豆雁、灰头鸦雀、小舌唇兰等16种新记录物种。“这些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生灵,就是最好的‘生态试纸’,它们的出现,证明靖安的山水是真的好!”涂磊说。

宜春市首单社会资本培育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签约仪式。徐锦涛/摄

财富密码

坐拥绿水青山,如何将其转化为发展动能?靖安用三产融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最大的底气,就是这片好山水!”江西三爪仑绿色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茅义林满脸自豪。公司生产的“三爪仑”天然饮用泉水成功入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商业体系,成为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的专供饮用水。不仅如此,他还依托当地生态,发展椴木香菇种植,新建的菌棒场年产100万棒,带动200户农户人均增收2万元。

作为土生土长的宝峰人,茅义林深知“养山富山”才是长远之道。2006年,他返乡成立公司,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让深山土特产走向国际市场。他的经历,正是靖安产业转型的生动缩影。

借着绿水青山,靖安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一产利用生态”,发展白茶、棘胸蛙、娃娃鱼、食用菌等特色种养产业,全县97个农产品获得“两品一标”认证,“靖安香菇”“黑木耳”“靖安石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二产服从生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等大健康产业异军突起,绿色低碳工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超80%;“三产保护生态”,利用良好生态资源做强旅游大动脉,全域旅游风生水起,避暑游、冰雪经济如火如荼,跻身“2025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最快的100个县”。

“靖安的好山水就是‘吸金石’。游客潮水般涌来,家家户户‘卖风景’,赚得盆满钵满!”三爪仑乡“蘭居”民宿老板刁德华笑得合不拢嘴。刁德华曾经是“靠山吃山”的伐木工人,2014年,他返乡建起民宿“蘭居”,完成了从“卖毛竹”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

三爪仑四季靖安滑雪场开业后,他的50间房夏季“卖清凉”、冬季“售冰雪”,年收入突破80万元。全县882家民宿中,像“蘭居”这样的中高端民宿有100余家,年引流游客超420万人次,农户参与旅游服务户均增收6万元以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这里完美融合。

三爪仑四季滑雪场。徐锦涛/摄

诗意画卷

在民宿“蘭居”的后山,刁德华还有另一个身份——游客的“生态老师”。“那棵上蓝下粉的植物是什么?”“那是花魔芋,能做降火的魔芋豆腐。”面对孩子们的好奇提问,他对答如流。人们对花草鸟兽了如指掌,也生动诠释着靖安生态理念的深入人心。

如今的靖安,“要我保护”已悄然变为“我要保护”。人们放下斧头,拿起锄头在荒山造林,争相认领河长、林长职责。环保意识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田。

8月10日,细雨初歇,璪都镇港背村云雾缭绕,清澈的北潦河上野鸭嬉戏。依托优美环境,村里发展了森林研学、漂流等旅游业态,以及蜜蜂、白茶、油茶等种养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为守护这份美好,村民自发成立动植物保护巡逻队,禁渔护河,守护绿水青山。他们不再开山采石,转而用疏通河道的石块修堤建桥;回收游客遗弃的啤酒瓶,搭建起别致的艺术墙……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乘竹筏、沐清风,尽情享受着“慢森活”的惬意。

这样的山水美景也让靖安人倍感自豪。“我爱家乡的郁郁葱葱、清澈河流和可爱生灵,更自豪能为守护它们出力!”朱赳夫的外孙女聂博宇坚定地接过护林接力棒,守护家乡的生态。

44公里自行车绿道蜿蜒山水间,环鄱阳湖自行车赛、森林马拉松等赛事引燃全民健身热潮;“读诗之境 梦兰雅集”等活动让千年诗韵与生态智慧交相辉映;“景区收垃圾奖励”“小手牵大手”护河行动润物无声,让环保意识深植人心。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靖安用二十年坚守,将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这份守护绿水青山的契约,不断解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

来源:当代江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