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为何打完美军统帅李奇微就提出要和谈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2:52 1

摘要:当志愿军和人民军在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二日黄昏发起全线进攻时,谁都没有想到这会成为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志愿军11个军、人民军3个军团,总计约70万兵力,与联合国军34万余人,在朝鲜中部广阔战线上展开激烈碰撞。

当志愿军和人民军在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二日黄昏发起全线进攻时,谁都没有想到这会成为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志愿军11个军、人民军3个军团,总计约70万兵力,与联合国军34万余人,在朝鲜中部广阔战线上展开激烈碰撞。

然而,这场战役不同于之前的奇袭和机动战,而是转变为正规兵团作战。火炮轰鸣声彻夜不息,成千上万的士兵在硝烟中冲锋陷阵——这是钢铁与意志的终极较量。

1951年4月,朝鲜半岛春暖花开,战争阴云却愈加浓密。刚刚结束的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被迫放弃汉城,但也成功阻滞了联合国军的北进步伐。此时,志愿军第二批入朝部队已经到达,兵力空前充足。

彭德怀计划先发制人:“我们要在西线实施主要突击,东线配合,争取歼灭敌人几个师,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对面的李奇微也早有准备。这位被称为“战场科学家”的美军将领,通过前几次战役摸清了志愿军的作战规律——“礼拜攻势”。他制定了所谓的“磁性战术”:在志愿军进攻时逐步后撤,消耗其弹药和体力,待其攻势衰竭时立即发动强力反扑。

彭德怀在前线

双方统帅都精心做了排兵布阵,这时一场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而这次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充分为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攻防转换艺术。

一阶段:全线突破(4月22日-29日) 四月二十二日黄昏,志愿军3兵团、9兵团和19兵团在西线发起猛烈进攻。左翼的40军一夜推进30公里,中央的15军强渡临津江,右翼的63军直插汉城北郊。

战斗最为激烈的是雪马里地区。这里英军29旅格洛斯特营据守高地,志愿军187师经过三天激战,全歼这个享有“双徽营”荣誉的部队,俘虏营长卡恩中校。

然而联合国军按计划逐步后撤,志愿军虽推进70-80公里,却未能成建制歼灭敌军主力。

二阶段:东线转移(5月16日-21日) 经过短暂休整,志愿军将主攻方向转向东线,以人民军3个军团配合,力图歼灭南朝鲜军几个师。

战役伊始,志愿军20军和27军突破昭阳江,一夜深入30公里。南朝鲜第5、7师迅速崩溃,美军第2师侧翼暴露,险遭包围。但联合国军再次后撤,同时用强大炮火和航空兵消耗进攻部队。

喀秋莎火炮

最终阶段:向北转移(5月23日-6月10日) 五月二十二日,当志愿军粮弹将尽开始北撤时,李奇微立即发动全线反扑。以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组成的特遣队快速穿插,企图分割包围后撤的志愿军部队。

而这一阶段也成为整个战役中最惨烈的部分。志愿军180师在汉江南岸陷入重围,遭受重大损失。其他部队且战且退,依靠顽强阻击和灵活战术,最终稳定了三八线附近的战线。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双方投入总兵力超过100万,是朝鲜战争规模最大的战役。战役持续时间50天,是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志愿军投入炮兵和坦克数量为入朝以来最多,联合国军日均发射炮弹数创历史新高

据中方数据,此役共歼敌8.2万余人,志愿军伤亡7.5万余人。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惨烈的战斗:种子山阻击战、上甘岭前身战斗、铁原阻击战等等。

第五次战役虽然未能实现预定的大规模歼敌目标,却深刻改变了战争进程。此役后,双方都认识到大规模机动战难以继续,战争逐步转入阵地战阶段

7月10日,停战谈判在开城开始,军事行动与谈判斗争相结合的新阶段开始,还有志愿军认识到必须改善后勤、加强火力和阵地建设,最终三八线附近战线基本稳定,为最终停战奠定基础

彭德怀在总结时指出:“第五次战役规模太大,准备仓促,歼敌目标不切实际。但我们打破了敌人登陆计划,学到了现代化战争的经验教训。”

第五次战役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战争不仅是兵力的对抗,更是体系和效能的较量。志愿军虽然兵力占优,但在火力、机动和后勤方面的差距限制了战果。

这场战役也展现了志愿军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速度。仅仅半年后,他们在秋季防御战中就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战术水平——坑道工事、炮兵协同和后勤保障都有了质的飞跃。

(注:文章图片取材于网络)

——————

参考文献:

1.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2.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编写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 解放军出版社, 1990.

3. 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

4. 王树增.《朝鲜战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5. 美国陆军军史中心.《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 1956.

来源:历史沉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