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贫血的外周血细胞学检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6 21:03 1

摘要:恶性贫血(Pernicious Anemia, PA)的外周血细胞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血涂片中各类细胞的形态变化,可提示维生素B₁₂缺乏导致的巨幼红细胞生成及无效造血。以下是外周血细胞学检查的核心发现及其病理意义:

恶性贫血(Pernicious Anemia, PA)的外周血细胞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血涂片中各类细胞的形态变化,可提示维生素B₁₂缺乏导致的巨幼红细胞生成及无效造血。以下是外周血细胞学检查的核心发现及其病理意义:

一、红细胞系统的形态学异常

1. 大红细胞症(Macrocytosis)

- 典型表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显著增大(>100 fL),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量 大卵形红细胞(Macro-ovalocytes),直径超过正常红细胞,中央淡染区缩小或消失。

- 异形红细胞:部分红细胞形态不规则,如椭圆形、泪滴形或碎片状红细胞,反映骨髓造血紊乱。

2. 红细胞内异常结构

- Howell-Jolly小体:部分红细胞胞质内可见1-2个深紫色圆形小体(残留的核碎片),提示脾功能减退或红细胞成熟缺陷。

-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散布的蓝色颗粒(核糖体聚集),偶见于严重病例。

3. 网织红细胞反应

- 治疗前: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 降低(因无效造血),与贫血程度不成比例。

- 治疗后:补充维生素B₁₂后5-7天,网织红细胞迅速升高(“网织红细胞危象”),是治疗有效的早期标志。

二、白细胞系统的特征性改变

1.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Hypersegmentation)

- 诊断线索:中性粒细胞核分叶≥6叶(正常≤5叶),或超过5%的中性粒细胞为5叶核,是PA的敏感指标(早于贫血出现)。

- 巨多分叶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增大,核染色质疏松,胞质颗粒减少。

2. 白细胞减少

- 轻度至中度减少:因粒细胞生成障碍,严重病例可伴感染风险升高。

- 核左移缺失:与感染性疾病的核左移不同,PA无未成熟粒细胞(如杆状核)增多。

三、血小板系统的改变

1. 血小板数量异常

- 减少:约50%患者出现轻度血小板减少(

- 形态异常:可见大型血小板(巨血小板),偶见颗粒缺失或形态不规则。

2. 出血倾向

- 血小板减少严重时(

四、其他外周血相关发现

1. 幼红细胞出现(有核红细胞)

- 严重贫血时,外周血中偶见晚幼红细胞,提示骨髓代偿性释放未成熟红细胞。

2.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 因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但绝对值通常正常。

五、鉴别诊断中的关键形态学提示

1. 与叶酸缺乏性贫血的区分

- 两者均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但PA常伴更显著的 Howell-Jolly小体 和 抗内因子抗体阳性。

2. 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鉴别

- MDS可见 病态造血(如环形铁粒幼细胞、微小巨核细胞),而PA的巨幼变仅限于红系和粒系,且维生素B₁₂治疗后血象可逆。

3. 与溶血性贫血的区分

- 溶血性贫血的网织红细胞显著升高,外周血可见球形红细胞或裂红细胞,而非大卵形红细胞。

六、临床意义与局限性

1. 诊断价值

- 外周血涂片的典型表现(大卵形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是PA的 早期筛查线索,尤其适用于血清B₁₂检测尚未完成的患者。

2. 局限性

- 形态学变化并非PA特异性,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B₁₂水平、抗体检测)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 轻度PA或合并缺铁时,大细胞特征可能被掩盖(MCV正常或轻度升高),需警惕“不典型表现”。

总结:外周血细胞学检查的核心作用

恶性贫血的外周血涂片呈现 “巨幼变三联征”:

- 大卵形红细胞(红系巨幼变)

-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粒系成熟障碍)

- 血小板减少伴巨血小板(巨核系受累)

来源:健康贴士部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