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4.2米洪峰,这里筑起一道“红色堤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5:14 2

摘要:都柳江畔,洪水如脱缰猛兽来袭,村庄房屋、农田、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毁。今天夏天,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遭遇大洪水,当地超过警戒水位4.2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实习生 江畅

都柳江畔,洪水如脱缰猛兽来袭,村庄房屋、农田、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毁。今天夏天,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遭遇大洪水,当地超过警戒水位4.2米。

危急时刻,梅林乡党委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疏散、救援、重建,用行动筑起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红色堤坝”,693户1736名受灾群众零伤亡,14天完成灾后重建的成绩。

梅林村被洪水淹没。受访者供图

提前预警,筑牢防汛“安全线”

“从江县那边发来水情信息了,流量要超7000立方米每秒!”

6月24日清晨8时,梅林乡党委的工作群里,一条紧急水情信息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时值贵州省榕江县暴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水库水量超标,只能向下游泄洪。

早在洪水来临前,梅林乡党委就主动对接从江县有关乡镇党委,建立“两乡党建联建+水情数据共享” 机制,实现每小时一次水情动态通报,将数据共享给相关工作人员和群众,为预判洪峰走势提供了关键依据。

“按照历史泄洪记录,流量超7000立方米每秒,洪水肯定会漫进街道!” 梅林乡党委书记杨文福当时正在县城开会,看到水情信息后,立即通过手机向乡领导班子下达指令,“马上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组织党员干部下村动员群众撤离!”

当天上午10时,水流量持续攀升,乡党委迅速集结68名党员干部,组建 “党员应急突击队”,按照 “包村包户包人” 责任制,分赴全乡4个村。

“当时我们开着宣传车,用大喇叭在村里流动广播,还组织村干部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劝群众撤离。”梅林乡副乡长陆羿成说,可不少群众心存侥幸,这里很多年没有过大水,现在上游还有水电站,肯定淹不到家里。

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党员干部们耐心反复劝说。陆羿成在梅林村来回奔波,对不愿撤离的老人说:“您不走,我们也不走,您安全了我们才放心!” 就这样,党员干部们用 “磨破嘴、跑断腿” 的坚持,一点点说服群众。到中午12时洪峰逼近时,大部分群众已转移至安全区域。

冲锋一线,争当救援“急先锋”

即使党员干部苦苦相劝,仍有些群众留在家里。洪水涨上来时,他们只能爬上更高楼层或者房顶等待救援。

“有人被困在二楼了!”下午2时,洪水已漫至梅林村街道,不少建筑的一层已被淹没,一名居民在二楼窗台呼救。梅林村党总支书记罗远江带着党员突击队,划着乌篷船穿梭在被淹的街巷中,展开救援。

梅林村党支书罗远江充当“人梯”转移受灾群众。受访者供图

罗远江祖祖辈辈生活在都柳江畔,熟悉水性和地形。当船划到被困群众楼下,罗远江立即让村干部稳住船身,自己则脚踩船沿、手抓墙体,充当“人梯”:“您踩着我的肩膀下来,放心,我撑得住!” 被困人员踩着他的肩膀,安全落到船上。

“当时水流很急,船晃得厉害,但救人要紧,根本顾不上害怕。” 罗远江说,那天他一直忙到第二天晚上都没睡觉,划着船往返十几趟,救了10余名被困群众。期间,他的胶鞋里灌满了泥沙,脚被磨得破皮。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熟悉水性的几十名群众自发加入救援队伍,撑着自家的船帮忙接送被困人员。

灾后重建,当好群众“主心骨”

党员群众合力清淤。受访者供图

6月25日凌晨3时许,洪水渐渐退去。街道上覆盖着厚厚的淤泥,学校一楼被淹,农田里的作物倒伏,部分房屋墙体开裂……

“灾后重建,党员先上!” 乡党委迅速发出号召,组建灾情核查、清淤消杀、物资保障等9个工作组,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志愿者等100余人投身灾后重建。

“大家加把劲,早点把淤泥清完,群众就能早点回家!” 在梅林乡中心小学,党员干部们带头拿起铁锹、推起推车,清理校园里的淤泥。由于学校堆积的淤泥过深,超过半米,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县教育局还组织全县学校的老师赶来支援,大家手挖肩扛,一点点清理淤泥,修复倒塌的围墙,更换受损的教学设备。

在田间地头,党员农技骨干联合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指导群众开展排水清淤、作物抢救工作。农技员耐心地向农户讲解灾后作物管护技巧,帮助群众减少损失。针对590 户受损房屋,乡党委分类施策:对52户受损较严重但仍可居住的房屋,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安全评估和清淤消杀;对15户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房屋,及时将53名群众安置到亲戚家中,并提供生活保障。

“党员领着干,群众跟着干,社会帮着干” 的氛围在梅林乡愈发浓厚。乡政府党支部开展清淤消杀先锋行动,30名党员带动300余名群众加入清理队伍;企业、单位及个人踊跃捐赠物资,村党支部组织邻里互助队,党员分片负责物资分发。受灾村民叶应良说:“洪水退了之后,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天天帮我们清理家园,子弟兵也来帮忙,我们心里特别温暖。”

经过14天的连续奋战,梅林乡街道淤泥全部清理完毕,受损的5条跨河水管全部抢修完成,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