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针对中国再下黑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04:43 2

摘要:8月29日,美国商务部通过《联邦公报》发布通知,决定将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以及SK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移出“经验证最终用户”(Validated End-User,VEU)授权名单。

文|若虚先生

美国商务部一纸公文,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再度震荡,三星、SK海力士和英特尔在中国大陆的芯片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8月29日,美国商务部通过《联邦公报》发布通知,决定将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以及SK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移出“经验证最终用户”(Validated End-User,VEU)授权名单。

这项决定将在120天后生效,届时这些公司从美国进口任何受控商品(包括半导体设备和技术)都必须逐案申请出口许可证。

VEU制度诞生于2007年,是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设立的特殊授权机制,初衷是减少频繁申请许可证的行政负担。只要企业证明最终用途符合美国出口管制法规,即可获得“一次认证、多次出货”的便利。这一制度既为美国设备商保持了稳定的出口渠道,又让盟友企业能够维持国际生产布局。

2022年10月美国对华半导体新规后,在华外资晶圆厂一度被整体纳入VEU,以“稳定市场预期、避免供应链断裂”。然而,随着 美国国内对华强硬共识进一步固化,“例外”被视为漏洞。BIS此次一口气取消三家存储龙头在华主体的VEU授权,等于把2022年的“缓释胶囊”直接改成“硬着陆”,意味着这些在中国大陆的半导体工厂将从“特许通道”被推回到“常规审查”轨道,每笔相关交易都需要单独申请出口许可证。

英特尔、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国市场有着深厚的根基。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曾是英特尔在华重要的NAND闪存生产基地。

SK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存储芯片制造商韩国SK海力士最大规模海外生产基地,主要生产DRAM。

2020年10月,SK海力士与英特尔达成协议,以90亿美元整体收购后者NAND闪存及SSD业务。截至2025年3月,SK海力士已完成对英特尔NAND业务及大连工厂的全面收购。

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三星电子投巨资在西安建设的半导体制造工厂。当前,三星西安工厂是全球最大的NAND闪存生产基地之一。

三星西安工厂占其NAND产量的35%,SK海力士无锡工厂占其DRAM产量的40%。这些芯片产能不仅供应中国市场,也满足全球需求。

三家企业均拥有14nm及以下先进产能,且正推进10nm级DRAM与200层以上NAND的扩产。美国判断,一旦让其继续无阻碍升级,将直接提升中国本土先进封测与模组环节的技术外溢。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30日表示,“美方此举系出于一己之私,将出口管制工具政治化,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产生重要不利影响,中方对此表示反对”。

发言人指出,半导体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格局,这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方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企业正当权益。

美国商务部给予了缓冲期,这项政策变动将于公告发布后120天生效。

国内集成电路行业专业人士认为,这一举措将给三星、SK海力士在华工厂带来产能冻结、资本开支被迫外迁、客户转移、供应链再分配等诸多风险。

探索科技首席分析师王树一分析指出:“三星与海力士在华产能可观,若美方完全切断供应链,短期内非美替代跟进难度较大,现有产能外迁亦时间不足,或将引发存储器供给紧张。”

这次事件也给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在供应链再分配方面,国产模组厂(比如江波龙、佰维、时创意)短期或受益。

存储国产化的窗口机遇再次打开,国产存储厂商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将获得更明确的市场缺口和发展机遇。

中微公司、北方华创、拓荆等设备与材料的国产替代紧迫性随之上升。报道显示,长江存储正深化与本土工具制造商的合作,加速替换外国设备。

这可能提升本土公司在光刻胶、蚀刻机等领域的竞争力,甚至在成熟工艺方面取得突破。

“120天的缓冲期,政策再有变化也有可能。”王树一同时指出,事件或仍有回旋余地,停产概率不高。

长期来看,美国以限制中国为由损害盟友商业利益,将反噬自身,并加速非美生态壮大。

美国商务部也表示,将倾向批准足以维持既有产线正常运转的许可,但不打算批准任何用于扩产或技术升级的许可。这意味着现有设备可保运维,但“提产/上新工艺”难度显著提高。

美国撤销VEU授权,看似只是一张清单的增删,实则按下了全球半导体产业“再全球化”的加速键。当“国家安全”被无限泛化,技术与市场的边界被政治力量重塑,任何企业都可能在一夜之间由“可信伙伴”沦为“潜在威胁”。在各国竞相追求“技术主权”的囚徒困境中,真正被牺牲的,或许是过去三十年全球化所缔造的协同创新效率与低成本繁荣。

来源:若虚先生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