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超前地质预报作为保障工程安全的核心技术,其发展对信息化施工与风险防控具有关键作用。在众多物探手段中,地震波法因其对地质异常体的高灵敏度,成为探测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的主流方法。该方法的
非炸药震源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技术探索与实践评估
近年来,随着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超前地质预报作为保障工程安全的核心技术,其发展对信息化施工与风险防控具有关键作用。在众多物探手段中,地震波法因其对地质异常体的高灵敏度,成为探测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的主流方法。该方法的核心要素之一——震源技术,直接影响信号质量与探测距离,其选择需结合施工环境与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考量。
震源分类与波场特性解析
当前超前预报震源主要分为膨胀点源(如炸药、电火花)和表面撞击源(如锤击、可控冲击)两大类。两者激发的纵波与横波辐射场存在显著差异,需根据波场特性匹配探测需求。从能量强度看,炸药震源虽效能突出,但受限于严格管控;锤击震源因能量弱、稳定性差逐渐被替代;而电火花震源凭借环保性与安全性,在工程勘探中崭露头角,尤其适用于城市物探与复杂地层调查。可控冲击震源则通过频率与能量可控的优势,成为替代炸药的潜力选项。
波场传播规律
表面撞击源激发的波场具有方向性差异:纵波沿作用力方向传播最强,横波则在垂直方向能量集中。隧道侧壁激发时,横波向前方传播更优,可增强反射信号。因此,采用此类震源时需优先选择横波进行探测,并调整检波器布置方向以匹配波场特征(如图1、2所示)。这一发现突破了传统炸药震源的技术框架,为新型震源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图1 撞击震源产生的纵波和横波位移分布
图2 撞击震源激发波场的方向
电火花震源的工程验证:以宝林隧洞为例
工程背景
宝林隧洞位于湖北省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带,穿越混合片麻岩地层,存在断层F30、F31及背斜构造,岩体破碎带分布广泛。该隧洞采用钻爆与TBM复合工法,为非炸药震源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景。
实验设计与成果
通过对比电火花震源与炸药的激发效果(图3-6),发现两者在充水良好的岩孔中能量表现接近,但电火花震源对围岩仅产生弹性形变,可重复激发且稳定性高。实验采用40kJ能量配置,探测距离达100m,偏移成像结果(图7)与开挖地质素描高度吻合。然而,激发孔内水量不足会导致信号衰减,需通过优化注水工艺提升可靠性。
图3 电火花震源适用性实验观测布置方式
图4 电火花震源能量和炸药震源能量对比
图5 稳定性实验初至时间统计
图6 不同激发能量的电火花震源与乳化炸药地震记录对比
图7 地震波偏移图像(上)、波速图像(中)和地质素描结果(下)
可控冲击震源的适应性研究
可控冲击震源通过编码叠加技术增强信噪比,其无需钻孔、便于运输的特点适用于TBM隧道。在宝林隧洞出口段实验中(图8-9),该震源以横波模式探测断层F31-1破碎带,预报结果(图10)与实况一致,验证了其在完整围岩(III级)中100m探测能力。但初支表面激发易受空腔干扰,需结合裸岩条件优化使用。
图8
图9
图10
技术总结与前景展望
电火花震源:适用于常规岩层隧道,但需保障激发孔充水条件,并解决电磁干扰问题;
可控冲击震源:与TBM设备集成潜力大,可推动超前预报自动化发展;
应用场景拓展:特殊地层(如岩溶、黄土)的震源适配性仍需深入研究。
未来,非炸药震源技术需结合工程实际,通过设备创新与工艺优化,进一步提升预报精度与适用范围,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更高效的技术保障。
来源:同度物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