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叼羊的豺扔出信号弹,我发现它只有三条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00:11 1

摘要:“豺”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人人都听说过“豺狼虎豹”,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动物极其独特的生态,与高度濒危的处境。本文整理自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李祎斌老师的讲座。他分享了他与野生动物研究者余辰星,还有当地的牧民那音,一起在甘肃酒泉祁连山脉调查豺种群的故事。

“豺”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人人都听说过“豺狼虎豹”,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动物极其独特的生态,与高度濒危的处境。本文整理自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李祎斌老师的讲座。他分享了他与野生动物研究者余辰星,还有当地的牧民那音,一起在甘肃酒泉祁连山脉调查豺种群的故事。

本文的照片都由李祎斌老师拍摄。

01 先介绍一下豺的家族

这张图是北京大学李晟老师牵头整理的,豺的历史分布和现在的分布示意图。

浅褐色的点是历史上豺的分布点。从上世纪开始,豺就从我国很多地区消失了。到现在,中国只有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川西,还有云南的南部靠近边境的位置,还有零星的豺分布。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里面,豺是濒危物种,在我国,豺在2021年被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我今天讲的是祁连山西部分布的豺,属于北方分布的豺亚种。学者将全世界的豺分成了11个亚种。南方豺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典型的栖息地是亚热带、热带的森林。北方豺更喜欢中高纬度、高海拔,相对寒冷干燥的环境,典型的栖息地是温带的森林和山地草原。

这两张照片是我今年三月在广州动物园拍摄的南方豺,南方豺的毛色比较深,比北方豺小一圈,整体的体型比较“紧凑”。

02 最“耐摔”的调查员

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一直对野生动物特别感兴趣,在大学读了特别小众的专业——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2019年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之后,我就在我国西部山区做野生动物的调查、监测工作,这些年我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爬山和装红外相机。

猫盟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是一个“耐摔”的人。因为做野生动物调查时我真的是摔了很多次。

这张照片是我在祁连山青海门源片区做雪豹监测时拍的。我在这条山谷里摔过两次。第一次是我不太会掌握方向,把马带入了绝路,马一受惊,直接把我撂下了。第二次是我想体验一下骑无鞍马,结果上去不到一秒钟,马一个后腿腾空把我给甩下来了。还好我戴了头盔,摔下来也没有伤着。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装了红外相机后过了1个半小时就拍到了雪豹,这是我离雪豹最近的一次,所以特别开心。

我毕业之后参与了很多雪豹调查的项目。后来我为什么关注豺呢?因为豺在祁连山的生境跟雪豹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喜欢陡峭崎岖的山体。为了搞清楚在祁连山地,哪些区域更适合豺的生存,青海师范大学的刘炎林老师和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王一丹合作,在《兽类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刘炎林老师汇总了整个祁连山地豺出现的位点,就是下面这张图里面蓝色的点。

大家可以看到,豺的出现位点,基本是集中在祁连山的西部。这张图上红色的区域是豺喜欢的生境,也是集中在西部。

我们再看一下祁连山地区保护区的分布。有叉叉的阴影是保护区,把它和豺的栖息地叠加,大家能看到在祁连山西部,有很多红色的区域都不在保护区里面。也就是说,这里适合豺的生存,但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和管理。

03 与火箭和狼为伴

我先讲一讲我在祁连山最西边的盐池湾保护区调查的故事,盐池湾保护区位于甘肃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我从2019年起就在这里做雪豹调查。这个保护区面积是1.67万平方公里,非常大,相当于北京市的面积。

这张图是盐池湾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左边的是乌力吉站长,他已经从事调查雪豹的工作快20年了。我刚开始做调查,怎么放相机,怎么找兽道,都是跟乌力吉站长学的。

这是我在进保护区无人区的路上拍到的,是火箭发射时分离出来的装置。酒泉有个卫星发射中心,这就是它发射的时候掉下来的。

和猫盟的小伙伴(《报告猫盟,我们又双叒叕陷车了》)一样,我们的户外工作也会遇到种种的困难,比如陷车、在冰面上开车。

在野外没有自来水,我们要凿冰,用皮卡车拉到营地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用水。

8月份的无人区温度能达到30℃,所以要把肉用烟熏了以防变质。但可能烟不够,到后来肉还是长蛆了,不过还是挺好吃的。

真正的无人区是车辆到达不了的,只能骑马进入。我们翻越了好几个海拔4000多米的达坂(两山之间相对低矮的地方),才来到营地。虽然无人区对人来说很荒芜,但这里是动物的乐园,有狼、豺、棕熊、雪豹。我们住的帐篷要用铁丝挂在悬崖上,要不然会被熊扯坏。

搭好帐篷之后,我们突然发现,不到200米远的地方就有一窝小狼!我们离它们太近了,会对它们造成干扰的。但因为天黑了,很难再换个地方扎营了。我那天晚上就睡在帐篷里,听到了很清晰的狼嚎声。第二天我们起来的时候发现,大狼已经带着小狼转移了。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场景,这也给了我一个警示,在以后野生动物的拍摄、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打扰野生动物。

这张照片中其实是有两只动物的,红圈里是一只岩羊,在对面山坡上白圈里的小黑点是一只豺。大家猜猜,豺越过山沟追岩羊,要花多长时间?

11秒。这只豺跳下将近2米深的河谷,然后蹿上来,前后一共花了11秒。这些动物在山区活动的能力简直太强了。如果是我的话,至少得走20分钟。

我在这里骑马调查的时候,又出了一个事故:我从马上掉下来了,因为登山鞋太宽了,一只脚卡在了马镫上。马受惊了,拽着我跑,我因此脑震荡,多处骨折。感谢盐池湾保护区的队友,他们用卫星电话联系了救援,也感谢国家强大的救援能力,派遣大型直升机把我救了出来

这件事告诉我们,野外工作一定要注意安全,像我们去这么偏远的山区,一定要带好卫星电话,做好充足的准备。

04 牧人摄影师那音

伤痊愈之后,我又开始野外调查。我认识了一位退役骑兵,名字叫那音,成为了我重要的合作伙伴。那音在西藏的阿里地区服役,大家都记得前两年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发生的,跟印度军备对峙的流血冲突事件,那音就是在那里服役,他也是那些英雄战士里的一员。

他退役之后就开始在保护区工作,接触到野生动物监测后,就爱上了用红外相机拍摄野生动物。

雪豹在睡觉,睡了将近4个小时。

两只小雪豹趴在妈妈的后背上休息。

他经常放牧的地方就有许多野生动物,他很了解动物的习性,特别会选红外相机的位置,他在拍摄野生动物方面指导了我很多。

这是两只小猞猁跟它们的妈妈。

白唇鹿在泥中快乐地打滚,这是在那音的牧场里面拍的

这是一只豺在排便,也是在那音的牧场拍的

这张地图里白线圈起来的部位是盐池湾自然保护区,红线圈起来的是那音家的牧场,在保护区外,刚才展示的很多照片都是在保护区外面拍到的。动物的活动范围不会限于保护区内,保护活动也不应该局限于保护区。

下面讲一个我和那音拍摄豺家族的故事。

2022年的端午前几天,那音给我打电话,很激动地告诉我,他放牧20年第一次见到了一窝小豺!其实那窝豺离那音放羊的地方不远,但他害怕把豺吓跑,花了十来天让它稍微习惯一点,才把我叫来拍摄。我静悄悄的在狭小的隐蔽帐篷里拍摄,尽量保持身体不动,生怕惊扰到豺,从早上7点一直拍到晚上7点,腿都麻得站不起来了。

这是我拍到的母豺,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奶头,因为它正在哺乳。这窝豺有一只大公豺、两只大母豺和五只小豺,我查的资料说豺群参与繁殖的只有一只母豺,所以只有一只豺在喂奶。

这里有两个洞,左边的这个是真的豺洞,右边是个挖到一半放弃的洞。右上角是豺爸爸,小豺正在洞里睡觉呢。

那音告诉我,豺有很多备用的洞。他第一次发现这一家子豺,是在离这个洞大概200米的地方。豺发现那音之后,就搬到了山沟里更深的地方。

小豺睡醒之后就会找豺爸爸玩,豺爸爸在打哈欠,但还是耐心地陪小豺一起玩。

我拍摄的时候,想跟豺保持距离,尽量减少对它们的干预。但由于地形限制,我只能在豺窝附近搭帐篷。小豺玩的时候都跑到隐蔽帐篷旁边了,搞得我比豺还紧张。

拍这张照片时小豺的年纪不到两个月,我拍的时候是6月3号,它们大概是4月底出生的。

这是母豺在哺育5只小豺,小豺要吃奶到两个月大。

虽然我尽力把干扰降到最低,但豺还是发现了我,我拍摄的当天晚上,这窝豺就把小豺领到靠近山脊上一个备用的洞穴里去了。我怕再打扰到它们,也不再跟着它们拍摄了。

6月12号,那音放在山脊上的红外相机还拍到了豺一家和雪豹一家吵架。

6个月后,我们的红外相机又拍到了这窝豺。5只小豺已经长大了,可以协助大豺捕猎了,它们偷吃了那音家的一只羊。

那音经常跟我开玩笑,说这窝豺就是他家的羊养大的。其实没有那么夸张,就是吐槽一下他作为牧人和野生动物产生的矛盾。我们后面还会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05 组成寻豺小队

我们发现这窝豺生活在保护区外面,就想系统调查一下这个区域里豺的分布数量,还有它们面临的威胁。所以我的同事余辰星博士也加入了我们的调查中。

说来也巧,余辰星和我一样也落过马。在新疆做雪豹调查的时候,她落马摔到了石头上,然后爬了起来,骑着马指挥管护员放了红外相机,然后又骑着马颠簸了很长的山路,回到了停车的地方,这才开着车去了医院。到了医院一检查,断了四个腰椎横突。余辰星后来跟我说,有三个有可能是爬起来之后继续骑马弄断的。跟她比起来,我的“耐摔”经历实在不算什么。

那音、余辰星、我,都是对野生动物充满热情的人,我们就组成了一个寻豺的队伍。从2023年开始,在质兰公益基金会和万物影像保护的支持下,对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祁连山以西这片区域进行详细的调查。

这张图上的“土坷垃”都是豺的粪便,这是很大的一群豺休息排便的地方

我和余辰星还拍到了豺捕猎岩羊。我之前听老年人说过豺会掏肛,真的被我们拍到了。它们捕猎确实是很残忍的。

这是豺群中生活的一只三腿豺,在严酷的自然界,它本来是活不下去的,但得到了豺群的照顾。

这是一对豺配偶,母豺的前腿受了重伤,公豺仍然不离开它,给它舔伤口,后来我们的相机就只拍到这只公豺单独活动,母豺大概是去世了。

06 9只豺咬死了14只羊

在监测的两年时间里,我最深的认识就是豺的好奇心很强。

牧民在公路上拍到了豺围着车跑

这是一条新公路,修通了还不到两年,牧民经常在路上看到豺。还有牧民告诉我说“有人会在路上投喂豺”,不过我没有见过,当然喂野生动物是不好的,不要干扰它们的生活。

大型食肉动物一般都是很讨厌公路的,猫盟监测的华北豹很少跨过公路,和顺的337县道公路升级之后,很多豹的活动范围都避开了它。有一个豹个体HS2205F,因为多次跨越县道,还得到了“豹飘飘”的外号。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豺对陌生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

豺群成员之间特别友爱,因为它们捕猎依靠团队的合作。在豺狼虎豹里面豺的体型是最小的,它不能像老虎、豹子一样对猎物一击致命,所以必须要团队配合。所以它们捕食的方式也很残忍,先挑猎物最柔软的位置,比如说先咬眼睛、撕扯肚皮、掏肛。

这张图上面的是狼的头骨,下面的是豺的下颌骨。

豺和狼的牙齿有两个区别。一是豺的后臼齿比狼少了一个,二是豺臼齿的齿边更尖、更锋利,更适合切割肉类。狼臼齿的形状功能比较多,可以啃骨头,甚至吃一些植物。所以豺是比狼更倾向于肉食性的。

我第一次来到那音的秋季牧场时,那音正在山谷里放羊,他托我照顾一下他家的300头羊。没想到一只豺突然出现咬住了一头羊。我带着火焰信号弹,就扔到豺的旁边,但它也不是特别害怕,还朝着我气势汹汹地低吼。后来我把牧羊犬喊了过来,豺就往山谷里跑了。

这只豺跑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它只有三条腿!也不知道为什么,是不是被偷猎者打伤了?我动了恻隐之心,甚至还想“我把羊买下来,给这只豺吃吧”。那音回来后,听我讲了豺偷羊的事,一点都没有生气,还夸我运气特别好,第一天就看到了豺。

23天后,在距离我们放羊的地方25公里远的地方,我们又拍到了这只三条腿的豺,我不知道它怎么能穿越这么崎岖险峻的山路来到这里,野生动物在野外都是很坚强的。但最终它没有挺过这个冬天,9月24号后,我们就再也没有拍到过它了。

大家注意看这张照片的左下角,这里有9只豺,山下就是牧民的房子。

在我拍摄这张照片的前一天,9只豺在山下捕杀了牧民长生家的14只羊。它们现在在睡觉,天色稍微暗一点的时候,就会下去吃昨天捕杀的羊。豺的体型比狼小,可能需要更加频繁地进食,偶尔捕食家畜,或者吃腐肉,可能会提升它生存的机会。

豺吃牧民的羊

当然,更多的人不会像那音这么包容豺捕食家畜。虽然豺只是偶尔咬家畜,但一次咬死14只羊,相当于我们在城市里工作的人一个月的工资了,所以牧民都很讨厌豺吃家畜。在外地还发生过报复性猎杀的事件。

我们的调查区域里正在进行生态修复,加上近些年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投入的加大,这里的野生动物数量在恢复。随着豺数量的增加,牧民和豺的冲突可能会更严重。

5只亚成体的豺在废弃的煤矸石矿山上休息,这个矿已经被叫停两年了。

07 野生动物肇事保险

在我们调查的肃北县,政府用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加上县级财政和省级财政补贴,来弥补牧民因为豺等野生动物肇事的损失。比如给一只羊买保险是十块钱,政府会替牧民承担八块钱的保费,牧民掏两块钱就行。但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能否真正补偿给受损的牧民,实际操作上也会面临许多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内蒙古的几个代表提出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的一些问题,呼吁要加强对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的重视和投入。这是一个非常好、非常实际的建议。

野生动物致害发生的地方,大多是老少边穷地区,本来这些地区的财政就很困难,很难搞到那么多资金来给牧民买保险补贴。在我调查的肃北县,当地牧民大多是希望买保险的,但是因为地方财政困难,补贴往往不能落实。买到保险之后,赔偿的金额也往往低于市场价,不足以弥补他们的损失。

另外,保险理赔取证的手续认定也有困难。人兽冲突发生的地方往往很偏远。从肃北县城到我们的调查区,来回开车往返就得一千公里。因为到现场认定的成本太高,想要认定“你的羊被豺吃掉了”,往往只能通过照片,保险公司和牧民双方之间都缺乏信任,牧民也难以及时申请补偿。当地有些牧民因此就不愿意参保。这些都是阻碍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落实的重要因素。

我们调查豺的这两年,也在想各种减少人兽冲突的办法。不仅要提供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也要想办法降低冲突发生的概率。比如,可以调查出人兽冲突发生的频率,对放牧地区进行分区管控,在高风险区的牧民,可以考虑让他们搬到山下租赁农场放牧。牧民的成本可能会增加,这可以由当地政府提供一些补偿。

还有,在保护区或者禁牧区,可以聘用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当地的政府很支持我们的工作,还把那音聘为生态管护员,监测那里的野生动物。

另一个问题是盗猎。我们发现盗猎分子的信息,都会汇报给当地的政府,玉门市自然资源局和森林公安都很重视,他们还组织了联合巡护。

我们在为当地的管理部门进行野生动物调查和野生动物救护的培训。

自然资源局对我们的工作特别支持,自然资源局的局长还跟我们一起爬高山放红外相机,他们还准备展开更多的行动来反盗猎,并向牧民宣传普法,普及保护野生动物的概念。

最后特别感谢一下支持过我们的机构和伙伴们: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结束了。

花蚀老师要来猫盟直播啦~

本周四晚上20:00

花蚀老师会带着他的新书《我不能在鸟兽身旁只是悲伤》来猫盟直播间与大猫(猫盟理事长)对谈,与直播间的观众一起聊聊国内生态保护的故事!

直播亮点:

- 花老师首次回应:“动物间谍”的身份

- 猫盟理事长揭秘:生态保护的误解

- 中国荒野的滚烫故事:又酷又燃的案例,那些令人开心的成功

- 两位最想放弃的时刻与支撑信仰的力量……

直播惊喜:

直播间会抽取幸运观众赠送花老师亲签版新书!

-End-

成为猫盟月捐人,共守中国荒野

.........关于祁连山生态,你还可以读.........

大猫西游,跟兔狲取了什么“真经”呢?

祁连山红毛犬,已是这个星球仅存的北方豺群

来源:猫盟CFC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