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9.0,惊出我一身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00:20 1

摘要:“大厂高管女儿开盒素人孕妇”事件,让背后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水面。

最近一个让人担忧的热搜——

“开盒”。

曝光隐私、线上网暴、线下威胁……

“大厂高管女儿开盒素人孕妇”事件,让背后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水面。

30元能买到个人隐私、1千块能查祖上三代、百万级主播被开盒、被家暴的小谢遭开盒挂人……

我们为什么会进入到一个“他人即地狱”的氛围中?

今天或许可以来透视一部电影。

已经成为寓言——

恐怖分子

谁是恐怖分子?

简单说,这绝对是个禁忌故事——

一个中年男人,拿起枪报复社会,连环杀人。

如果是突发新闻。

今天的声音或许会分为两派:

“这绝对是个天生的魔鬼”;

“一定是有天大的冤屈,才把老实人逼到这一步”。

而杨德昌的这部电影,既冷酷,又激进,他说了一件我们都不敢去相信的事——

触发这一切的恶,只需要一通电话……

01

当时还没有社交网络。

电话的出现,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际关系。

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女孩用电话将陌生人“开盒”了。

虽然是无差别、随机的。

但同样是习惯性一开口便造谣。

热搜中那位孕妇被开盒后,网暴者顺着她的个人信息,联系上她老公:

“喂,你知不知道你家那位……”

而电影中拨电话的少女,听到对方是个女人后,便假装是她丈夫的情人——

你老公在家吗

我找他有……有要紧的事

图什么?

电话和网络一样,在这一刻构成了一个不平等的权力场——

在暗中的匿名者,是权力的上位。

而隐私被暴露、个人生活被入侵者,是权力的下位。

就像说,一个人为什么会网暴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因为他们享受的,便是这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力快感。

在电影中已经再明显不过。

接电话的她,是一个女作家,头脑聪明,有人生阅历,社会名望高。

却在一通陌生电话面前,被动而局促。

她呢,不过是一个屁事不懂的问题青年。

却因为是她发动的“开盒”,而占据了主动权,脸上还露出得意的坏笑。

她其实有一个文静乖巧的名字,淑安(王安 饰)。

可人偏偏跟名字反着来,既不淑女,也不安分。

开场,便是从二楼狼狈跳下。

“砰”。

腿摔伤了。

她只能一个人闷在家里,仿佛被全世界孤立。

在百无聊赖中,只有一台电话,能让她拨通外面的世界。

黑黑长长的电话线,从客厅拖到卧室,延伸到外面的世界,伸进别人的家中,变成家庭炸弹的引线。

这次,淑安要轰炸另一个家庭。

翻开黄页,随性挑选,拨不通,得,下一个;拨通了,行,开始演戏。

等等。

“黄页”,00后已经不知道这个词了吧。

就像今天的网络开盒一样。

新的通讯技术出现,我们更多的信息被搜集,起初是方便和丰富我们的生活的。

可一旦被滥用后,反过来又开始侵蚀我们的生活。

你以为电影只是在讲隐私安全的重要性?

“开盒”只是一个爆发点。

就算没有“黄页”,没有“微博”,社会也早已异化成我们看不懂的模样。

先看这个少女。

她成长的环境,布满的,都是炸弹。

周围的同伴,是小混混们,为非作歹,惹是生非。

小小年纪不学好?

可她也没法学好啊。

听听警察对她的称呼,“外国妞”“小杂种”,对她的自然人身份存在浓浓的鄙夷。

像淑安一样的孩子,本来是历史伤痕的受害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军逗留台湾,与当地女性相识、生子,后来大量母亲与孩子被遗弃。

被挤到社会的边缘,成为过街老鼠。

或许最初,淑安不想当混混,但只有混混们,接纳了她。

母亲呢?早出晚归,忙活生计,也是一枚易燃易爆炸的炸弹。

看到受伤的淑安,她抄起书,劈头盖脸一顿打。

再看看周围的大人。

向她展露的,更是人性的腌臜。

搭讪、撩骚、约炮、泄欲……

她呢,则抓住这腌臜,化作炸弹的燃料。

是的,在这样的环境中。

淑安能学到的,只有当一枚炸弹。

孩子们能学到的,也大多是周围大人的模样。

就像片中有一段闲笔,“学说话”。

一个少年郎,跟着大人说话。

大人说一句,他模仿着重复一句,不管是好话、赖话,还是脏话。

歪站着,深吸一口烟,像是大人的样子。

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代代相传下。

生命的延续,不过是一种恶的循环利用。

从大人的身体,流到孩童的身体。

从这个人,流向那个人。

02

“叮铃铃——”

一个家庭主妇忙跑出来接电话。

周郁芬(缪骞人 饰),倒是人如其名,像一朵文静的香兰。

她正在为写不出满意的文章发愁,愁得翻箱倒柜。

电话里淑安的话,给她的愁绪再添上千斤重担。

自己的丈夫,好像在外面偷腥了。

这通电话过后。

周郁芬向丈夫李立中(李立群 饰)提出分居。

莫非,那个电话并非空穴来风。

但你要说一通电话就撕裂了一段关系,那又太牵强了。

裂痕早就布满了这个家庭。

周郁芬,家庭主妇,在家写作,成天困在创作瓶颈中。

似乎,憋屈得不能再憋屈。

李立中,在医院工作,职场有升迁的机会,家里有贤妻主持家务。

似乎,随时随地都可以潇洒。

实际上,俩人的处境,十分倒错。

李立中,安分老实到夹着尾巴做人;周郁芬,浪漫的天性令她忍不住与初恋越轨。

哈哈,搞婚外情的人,其实是周郁芬。

匿名电话的捣乱,不过是一个障眼法,一个微不足道的契机。

夫妻之间,早已同床异梦。

“异”的,有感情。

出轨的周郁芬,自然对李立中没有了爱。

可守己的李立中,对妻子的爱,也停留在浅层。

他并不关心妻子的灵魂,从来不知道妻子在写什么。

甚至,他对自己的灵魂,也做不到关心。

他关心的,是一种世俗秩序,结婚、生子、面子、不能出乱子。

所以面对上司的敲打,他第一反应是掩饰,找一个体面的借口,“她要静心写作嘛!”

可这是他天然的心灵闭塞吗?

当世俗标准成为考核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老实人能做的,也只有把眼泪往肚里咽,脸上挂出讨好的笑,几乎不可察地叹气。

由此,你能看到俩人之间更深层的“异”——

生活的观念、处事的准则、为人的性格,一个像北极,一个像赤道,水火不容的。

当李立中屈从于世俗秩序,安于日复一日的生活的时候。

周郁芬的灵魂,在痛苦地尖叫。

她一直在寻找“新的开始”,却发现终究落入凡俗。

李立中的表现,像是贴心的好丈夫,不断温声重复,“你跟我讲嘛。”

可是啊。

人与人之间最痛苦的隔阂,不是无声沉默,而是无效沟通。

能讲的,都讲了,还是白讲。

在他们的角度看来,自己都憋屈得很,悲哀得很。

人与人之间的悲哀,并不相通。

李立中无法理解周郁芬的冒险,周郁芬无法理解李立中的庸常。

能怎么办呢?

分开,还是凑活?

人与人的死结,也正在于此——

往前一步,决心出走,是伤害对方;

往后一步,假装无事,是委屈自己。

当我们共同生活,也意味着彼此冲突、彼此伤害,互为对方的“恐怖分子”。

夫妻如此,亲子如此,最亲密的关系,充斥着最冷漠的疏离。

离开小家庭,走到外面——

这个世界也如此。

03

看《恐怖分子》的感受,就像是早上冲进办公室掐点打卡一样,令人紧绷得冒出一身冷汗。

开篇,便漫延着紧张的气氛。

整个城市,昏昏沉沉,但恐怖分子,早已醒来。

街道上,趴着一名男性死者;住宅区,传出女性挣扎的惨叫声;时不时,枪声像是在耳边闪过。

马路上,警车的警铃大作,呜鸣声响个不停。

杨德昌没有明确地去交代,谁在作恶,谁在受害。

他特意用一种模糊性,来提示现代都市的可怖——

处处都有猛兽出没,人人都是恐怖分子。

生活在同一社会天空下的人们,看似壁垒分明,实际千丝万缕。

一个窗景,便暗示出这种关联性。

周郁芬往窗外凝视。

窗外,是普通人家的房屋。

随着她将窗户推开,窗面上反射的,是都市的缩影。

商场的广告牌、疾行的出租车、办公的摩天高楼,以及吊在高楼外墙的清洁工。

家庭与职场,中产与劳工,消费与生产,心灵感伤与体力劳动。

社会上看似打不着关系的人事物,彼此之间真的没有关系吗?

杨德昌用一个镜头,说出他的回答。

而在主线情节与人物设计上,杨德昌更是在处处“恐吓”:

现代社会,危机四伏,无人幸免。

无论你是富贵人家,抑或是中产阶层,还是草根底层,在同一个社会中,无可避免地产生勾连、发生碰撞。

为此,他设计了三条符号化的人物线,将社会的各个侧面一网打尽。

底层,搞恶作剧的淑安;中产,闹离婚的周郁芬与李立中;上层,一个搞摄影的富二代。

然后用电话,连起上、中、下层的命运。

淑安的一通电话,掀开中产阶级的婚姻假面。

富二代的一通电话,本意是帮李立中挽救婚姻的危机,却进一步将他的人生推向深渊。

这也是杨德昌的冷峻之处。

他要用手术刀剖开的,不是某个人、某个阶层。

而是整个社会的人心浮动与精神紧张,到处飘着的,都是恐惧与不信任。

人与人之间,充满尔虞我诈,只盯着利益竞争。

就像李立中的升迁机会。

原组长,猝死了。

大家的反应,不是关心,不是吊唁,而是,“小组长的位置空了,谁能升上去?”

李立中,是老实人,唯唯诺诺。

但看到终于有升职机会,他心痒了,当了一回告密者,想铲除竞争者。

他还要装作无事发生,藏起自己的小心思。

在竞争者面前呢,他继续扮演“好兄弟”,听对方大发牢骚。

同时呢,也要提防着自己出错,自己被人告密。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人与人关系,就像是玻璃片对撞,尖锐、敏感、易碎。

这时候,只需要一个玩笑,一个恶作剧,就能点着内心的躁动。

今日来看,《恐怖分子》,就如当下大众精神状态的生动注脚。

尤其是在网络空间。

每一个人都能最大程度地暴露自我的精神状态,在虚拟空间发疯、咆哮、上蹿下跳。

有一个网络热词,“松弛感”。

当人人都在追求松弛感,所反映的,正是紧绷。

我们对于身边的人,对于公共空间,充满了巨大的不信任感。

或者更直白地说——

恐惧。

就像被“开盒”。

物理伤害,是没有的。

但一旦信息公布在更多人面前,一个人与一群人发生连接时,似乎就注定了结局——被践踏,被损害。

他们是敌人吗?

他们有什么私仇吗?

不是。

但不妨碍,一句不中听的评论,就要报复;因为看到别人过得更好,网友“开盒”谩骂。

愈发常见的网络暴力,暴露的,是愈发岌岌可危的精神状态与社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只把“靶子”,瞄准某个人、某个阶层、某个公司,只能如玩一场必败的“打地鼠”游戏。

不如,先抬起头,睁开眼。

正视现实的问题,正视人心的丑陋。

提醒自己,不要成为那名“恐怖分子”。

来源:创意民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