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期旅游市场迎来传统旺季,今年在政策利好、消费需求释放及国际航线恢复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呈现出国内游热度不减、出入境游加速复苏的显著特征。作为全年最长的连续假期时段,暑期旅游市场的表现不仅反映居民消费信心,也成为观察服务业复苏及宏观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
暑期旅游市场迎来传统旺季,今年在政策利好、消费需求释放及国际航线恢复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呈现出国内游热度不减、出入境游加速复苏的显著特征。作为全年最长的连续假期时段,暑期旅游市场的表现不仅反映居民消费信心,也成为观察服务业复苏及宏观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
从需求端看,家庭亲子游、毕业旅行、避暑度假构成三大核心客群。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国内机票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35%,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40%,其中“亲子房”“儿童餐”等关键词搜索量环比上涨200%以上,凸显家庭消费对品质和体验的升级需求。与此同时,Z世代群体成为旅游市场新增长极,以“特种兵式旅游”“Citywalk”为代表的轻量化、个性化旅行方式在年轻客群中快速传播,带动小众目的地和城市周边微度假市场爆发。例如,贵州“村超”联赛、淄博烧烤等现象级IP的持续发酵,印证了“流量经济”对区域旅游的拉动效应。
出入境游的复苏是今年暑期市场的最大亮点。随着国际航班运力逐步恢复,截至7月中旬,国际航线周执行航班量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5%以上,机票价格较年初下降30%-40%,直接刺激出境游需求释放。东南亚因签证便利、性价比高成为首选目的地,欧洲长线游则因暑期长假和汇率优势热度攀升。值得注意的是,入境游同样呈现强劲反弹态势,免签政策扩大至54国、支付便利化措施落地等政策红利,推动外国游客入境人数同比翻倍增长,北京、上海、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外国游客占比显著提升,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收窄。
供给端创新与政策支持形成双向驱动。为应对暑期客流高峰,航空公司加密热门航线班次,铁路部门推出“学生票优惠+旅游专列”组合产品,景区通过预约制、分时游览等手段优化体验。技术赋能方面,AI导游、虚拟现实展馆等数字化服务在年轻游客中渗透率提高,而“先游后付”“旅游保险+救援”等新模式则缓解了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担忧。政策层面,文旅部联合多部门开展“百城百区”消费促进行动,通过发放消费券、减免门票等方式激活市场;地方层面,海南自贸港免税购物额度提升、云南对境外游客推出“一卡通”服务等差异化政策,进一步凸显区域旅游竞争力。
然而,市场复苏过程中仍存在结构性挑战。一方面,部分热门景区承载力接近上限,黄山、九寨沟等实行限流措施,反映出基础设施与旅游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小旅游企业面临成本上升、人才短缺等问题,行业集中度向头部企业倾斜的趋势加剧。此外,地缘政治波动、极端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对长线跨境游造成短期冲击。
展望后市,暑期旅游市场的火热有望延续至国庆黄金周,全年旅游收入恢复至2019年水平已成大概率事件。长期来看,随着居民收入结构优化和消费观念升级,旅游市场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高端定制游、康养旅游、研学旅行等细分领域将迎来发展机遇。对于投资者而言,可关注三条主线:一是受益于出入境游复苏的航空、酒店、免税板块;二是具备资源整合能力的在线旅游平台;三是深耕细分市场的文旅IP运营商。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旅游行业正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来源:国小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