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真正清醒的人都知道,外界的评价本就像风中的絮语,若心不静,便会被这絮语牵着走;若心能定,那些噪音自会被悄悄过滤。杨绛先生晚年时,早已是文坛公认的大家,可这份“名气”也给她带来了无数纷扰。
作家马德曾在文中写过:“我慢慢明白了为什么我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
我们总在意外界的评价、追逐未可知的风浪、被功利的潮水推着向前,像揣着一颗躁动的石子,走得越远,心里的声响越乱。
可后来才懂,这世间的喧嚣从不是外界给的,而是内心的波澜未平。
当你真正沉下心来,让心归于安稳,那些曾扰你心神的声音,终会慢慢消散。
01 不被眼光绑架,方能守住自我
有人说:“这世上最累的事,莫过于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我们总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怕别人的一句差评、一个眼神,就否定了全部的自己。
可真正清醒的人都知道,外界的评价本就像风中的絮语,若心不静,便会被这絮语牵着走;若心能定,那些噪音自会被悄悄过滤。
杨绛先生晚年时,早已是文坛公认的大家,可这份“名气”也给她带来了无数纷扰。
媒体记者想登门采访,出版社捧着丰厚的稿酬请她出新作,甚至有人借着“研究”的名义,试图从她口中套取钱钟书先生的私闻。
面对这一切,杨绛先生没有半分动摇,她只是平静地关上家门,在书桌上铺开钱钟书的手稿,一笔一画地整理、校对。
有朋友劝她:“外面这么多人关注你,不如趁这个机会多分享些想法。”
她却笑着摇头:“我这辈子就想安安静静做点事,别人怎么说,与我无关。”
后来,她在《一百岁感言》里写:“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正是这份内心的平静,让她滤掉了外界所有的“评价噪音”。别人的赞誉也好,好奇也罢,都没能打乱她的节奏。
80多岁的年纪,她用三年时间完成《钱钟书手稿集》的整理,让丈夫的学术成果得以留存;92岁时,她又出版《我们仨》,用平实的文字回忆家人,感动了无数人。她活成了自己的模样,外界的声音再响,也没能惊扰她的岁月。
在演艺圈里,“少女感”“瘦白美”是被反复提及的审美标准,不少女演员为了迎合这份标准,拼命减肥、打针,只为在镜头前显得更“年轻”。
可咏梅从不这样做,她脸上有岁月留下的皱纹,身材也不是大众追捧的“骨感”,但她始终平静地接纳自己。
某次活动上,有人问她是否会为了角色去掉皱纹,咏梅平静却坚定地说:“我的皱纹是我走过的路,是我人生的印记,我不打算去掉它们。”
面对外界的审美绑架,她没有焦虑,没有妥协,只是专注于打磨演技。在《地久天长》里,她饰演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没有夸张的哭戏,只用眼神里的克制与温柔,就把人物的悲喜演进了观众心里。
最终,咏梅凭借这个角色斩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成为中国内地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演员。
原来,真正的强大从不是迎合外界,而是内心的平静与笃定。当你不再把别人的眼光当成衡量自己的标尺,不再因他人的评价而患得患失,那些外界的噪音自会消散。你会发现,守住自我的节奏,比什么都重要。
02 不被困境击垮,方能稳住航向
人生就像一片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我们总怕遇到突如其来的风浪,怕船只被打翻,怕自己被卷进深渊。
可后来才明白,风浪再大,若心能保持平静,就能找到掌舵的力量;若心先乱了,再小的浪也能让你迷失方向。
苏轼21岁考中进士,本是前途无量,却因性格耿直,屡屡在朝堂上直言进谏,最终卷入“乌台诗案”。
一夜之间,他从京城的高官沦为阶下囚,后来虽被赦免,却被贬到黄州,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的窘迫生活。
外界的变故来得猝不及防,仕途的失意、旁人的嘲讽、生活的困顿,可苏轼没有被击垮,他选择在平静中与生活和解。他在黄州城外开垦了一块荒地,取名“东坡”,每天种稻、种菜、酿酒,过起了农夫的生活。
他的内心渐渐平静下来,不再纠结于官场的得失,而是专注于眼前的生活。在一个雨天,他穿着蓑衣、拄着竹杖出门,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路人都在奔跑避雨,他却慢悠悠地走着,还随口吟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正是这份内心的平静,让他抵御住了人生的风浪。在黄州的五年里,他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
后来,他又被贬到惠州、儋州,条件一次比一次艰苦,可他始终保持着平静的心态,在惠州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教当地人读书、种地,把蛮荒之地变成了文化之乡。
稻盛和夫在创办京瓷初期,公司规模很小,全靠几个客户的订单维持。可突然有一天,原材料价格暴涨了三倍,而客户又不肯提高订单价格,同时,另一个大客户因为自身经营问题,取消了所有订单。一时间,京瓷濒临破产,员工们人心惶惶,有人甚至提出了辞职。
面对这样的危机,稻盛和夫没有焦虑暴躁,他每天清晨都会在办公室静坐半小时,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
他开始思考解决办法:原材料价格高,就带领研发团队改良配方,用更便宜的材料做出同样质量的产品;客户订单少,就亲自上门拜访,用诚意争取合作。
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白天跑客户、盯生产,晚上就和研发团队一起做实验。有员工问他:“老板,你就不怕公司倒闭吗?”他平静地说:“怕也没用,与其焦虑,不如静下心来解决问题。”
最终,京瓷不仅渡过了危机,还因为改良后的产品质量更好,打开了更大的市场。后来,稻盛和夫在《活法》中写道:“内心的平静,是解决一切危机的起点。当你能沉下心来,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变故,就像天总会下雨。但只要你的内心足够平静,就能撑着自己的“伞”,在风雨中稳步前行。那些曾让你恐慌的风浪,终会在平静的心境里,变成你成长的养分。
03 不被功利裹挟,方能守住初心
这个时代太快了,快到我们总怕自己慢一步就会被淘汰。有人追着热门行业跑,有人为了名利放弃初心,有人把“成功”定义为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
可在这浮躁的潮流里,总有一些人,用内心的平静隔绝了外界的诱惑,守住了自己最初的方向。
樊锦诗被人们称为“敦煌女儿”,她与敦煌莫高窟的故事,始于1963年。那年,她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老师问她愿不愿意去敦煌工作。
当时的敦煌,地处荒漠,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很多同学都选择了留在大城市,要么做学术研究,要么进入政府部门。
可樊锦诗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想去敦煌,想去保护那些壁画。”
刚到莫高窟时,她住的是土坯房,晚上睡觉能听到老鼠跑过的声音,喝水要去几里外的河边挑,夏天热得睡不着,冬天冷得刺骨。
身边的同事来了又走,有人劝她:“你一个北大毕业生,留在这荒漠里太可惜了,不如跟我一起回北京。”
外界的诱惑也时常摆在她面前:有高校请她去当教授,有博物馆开出高薪请她做馆长,可她始终没有动摇。
她的内心很平静,眼里只有莫高窟的壁画。为了保护这些千年壁画,她每天都要钻进洞窟,记录壁画的颜色、线条,研究壁画的修复方法。
后来,她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壁画正在慢慢褪色、脱落,于是提出了“莫高窟数字化保护”的想法。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她带领团队用了20多年时间,给每一幅壁画、每一尊雕塑都拍下高清照片,建立了数字化档案,让莫高窟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如今,樊锦诗已经80多岁了,依然在为敦煌忙碌。有人问她:“这么多年,你就没后悔过吗?”
她平静地说:“我心归处是敦煌,这里就是我的家,守住这里,就是守住了我的初心。”
外界的名利诱惑再大,也抵不过她对敦煌的热爱;时代再浮躁,她也能在平静中守住自己的方向。
20世纪80年代,文学界刮起了“速成风”,不少作家为了迎合市场,快速写出短篇、散文,甚至找人代笔。可路遥却选择了一条“慢路”——他要写一部长篇小说,一部能反映中国农村变迁的小说。
为了写好这部小说,他花了6年时间。这6年里,他深入农村、煤矿,和农民一起种地,和矿工一起下井,收集了大量的素材。
期间,有出版社找他约稿,开出了很高的稿酬,让他写些“受欢迎”的短篇,他拒绝了;有电视台请他去做编剧,能让他快速成名,他也拒绝了。
有人说他“傻”,说他“跟不上时代”,可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静。
他在日记里写:“文学创作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我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要对那些相信我的读者负责。”
最终,《平凡的世界》出版了,这部长达百万字的小说,讲述了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成长,感动了无数人。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说:“在人生低谷时,是《平凡的世界》给了我力量。”
路遥用平静的心,守住了文学创作的初心,也给这个浮躁的时代,留下了一部经典。原来,真正的初心,从不是靠热情支撑,而是靠内心的平静守护。
当你能隔绝外界的浮躁诱惑,不被功利裹挟,就能沿着自己的方向一直走下去,终会抵达想去的地方。
▽ 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太多外界的喧嚣,这些声音总在试图打乱我们的节奏。可只要你能让内心归于平静,就会发现,外界的一切都无法真正影响你。
评价再响,你也能守住自我;风浪再大,你也能稳住航向;诱惑再多,你也能守住初心。
一杯浑浊的水,静置一段时间后,泥沙会慢慢沉淀,水会变得清澈。你的心也是如此,当你平静下来,那些纷扰的“泥沙”自会沉淀,留下的,是安稳与从容。
从今天起,试着让自己的心慢下来、静下来。少一点焦虑,多一点笃定;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平静。相信我,当你的内心真正平静,外界的喧嚣自会鸦雀无声,而你,也会在这份平静里,活出最好的自己。
来源:萌宠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