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深夜发文!40年“摊大饼”式城市化被叫停,你的房子还好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4:57 4

摘要:中央最近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被业内称为“城市化2.0总纲”。文件最震撼的地方,不是又画了多少新区、批了多少地铁,而是给过去40年“速度优先”的城市化直接踩了刹车:房地产不再担任发动机,城市要回到“以人为中心”的底层逻辑。

中央最近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被业内称为“城市化2.0总纲”。文件最震撼的地方,不是又画了多少新区、批了多少地铁,而是给过去40年“速度优先”的城市化直接踩了刹车:房地产不再担任发动机,城市要回到“以人为中心”的底层逻辑。

一、40年狂奔:一条资本×土地的高速路
1978—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从17.9%跃升至63.9%,年均提高1.04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东京都的人口。
• 资本与土地“结盟”:地方政府以地生财,开发商高周转,银行配套信贷,三者共同推高GDP。
• 人沦为“配套”:宽阔马路优先跑货车,楼盘先算投资回报率,城中村被默许存在——只要它能提供廉价床位。
• 结果:鄂尔多斯康巴什“鬼城”空置率一度超70%;燕郊30万人每天跨省通勤,单程2小时起步;深圳白石洲0.6平方公里住了14万人,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

二、“天花板”已现:数据不会撒谎
• 城市化斜率放缓:2012—2024年,城市化率仅提升14个百分点,年均1.1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速度明显放缓。
• 人地失衡:全国商品住宅广义库存(现房+期房)去化周期2024年5月达25.3个月;同时深圳、杭州一房难求。
• 城市病集中爆发:2023年重点城市平均通勤时耗42分钟,呼吸道疾病门诊量与PM2.5浓度相关系数高达0.78。
一句话:旧模式“增量故事”讲不下去了。

三、新逻辑:从“生产优先”到“生活优先”
文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可拆解为三句话:

房地产回归民生属性:保障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设施将成为三大关键词,商品房“以需定供”。城市体检代替投资狂欢:人口密度、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城市韧性指数将取代“卖地收入”成为考核硬杠杠。投资方向大挪移:从“投资于物”(钢筋水泥)转向“投资于人”(教育、育儿、养老、技能提升)。

四、普通人的好日子:三个可感知场景
① 15分钟生活圈:下楼就有社区食堂、口袋公园、托育所。住建部试点城市数据显示,居民日均步行时间减少27%,育儿月支出下降18%。
② 城市韧性:北京通州已把20年一遇的排水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深圳龙岗区所有超百米住宅全部装上自动喷淋和逃生缓降器。
③ 普惠人力资本:南京把0—3岁托位纳入民生工程,2025年每千人口托位数将达4.5个;成都“社区嵌入式养老”让75%的老人实现家门口就餐、日托。

五、城市竞争进入“留人”赛道
未来城市PK的不再是摩天大楼的高度,而是“让人愿意留下来”的能力:
• 杭州把“育儿补贴”直接打进社保卡,生二孩一次性发7000元;
• 苏州工业园区推出“青年人才驿站”,本科以上毕业生求职期间免费住7天;
• 长沙用“房价洼地+茶颜悦色”组合拳,近三年常住人口年均净增18万。
当人口总量见顶,谁能降低生活成本、提升幸福感,谁就拥有下一轮发展的门票。

六、结语:城市的温度,才是终极竞争力
钢筋水泥可以复制,但15分钟生活圈的烟火气、社区志愿者的一声问候、孩子步行上学的小确幸,无法被流水线制造。
中国城市化上半场解决了“有没有”,下半场要回答“好不好”。当城市开始为月薪3000的打工者修步行道、为外卖小哥建换电柜、为老年人装电梯,高质量发展才真正落地。
毕竟,城市的核心从来不是建筑,而是建筑里住的人,以及人对生活的期待。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