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是如何逃出更始政权牢笼经略河北?东汉帝国那些事10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00:01 2

摘要:大哥刘縯无端被更始帝刘玄所杀,杀兄之仇却不能报,这位未来的光武帝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10.韬光养晦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刘縯夺下宛城,刘秀打下昆阳之战,没想到兄弟二人迎来人生至暗时刻。

大哥刘縯无端被更始帝刘玄所杀,杀兄之仇却不能报,这位未来的光武帝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为了活命,为了报仇,为了未来,刘秀只好强忍悲伤,韬光养晦、隐忍负重。

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更始帝刘玄谢罪,对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

虽然昆阳之功首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并且不敢为刘縯服丧。

史书说他“饮食言笑如平常”。

不过在独居时就不吃酒肉,枕席间往往有泪痕。

部下冯异劝他尽情哀痛,刘秀制止道:“卿勿妄言。”

大树将军冯异,是刘秀未来平天下最出色的将领之一,二十八将排第7。

冯异和岑彭一样,都是新莽政权的地方官吏,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人,曾任颍川郡郡掾(太守的属官)。

刘縯起兵,冯异奉命监护五县,与父城县长苗萌,据城抵抗汉军。

当时颍川是豫州八大郡之一,下辖十七城:

阳翟、襄、襄城、昆阳、定陵、舞阳、郾、临颍、颍阳、颍阴、许、新汲、鄢陵、长社、阳城、父城、轮氏”。

刘玄建立更始政权,南阳被攻取后,刘秀率军由南阳攻取颍川,进攻父城,未能攻克,便屯兵于父所属城巾车乡。

冯异外出巡视属县,被汉军捕获。

此时,他的堂兄冯孝及同郡人丁綝、吕晏当时都在刘秀军中,共同保荐冯异,刘秀当即召见。

冯异表示:“老母现在城中。如能释放我回城,愿将所监五城献上以报您的恩德。”

得到刘秀赞赏。

冯异回到父城后,劝苗萌一同投顺刘秀,苗萌表示同意。

当时,刘縯遇害,刘秀回还宛城,而冯异始终坚守父城,拒不投降更始政权,先后击败了更始诸将的十余次围攻。

后来,刘秀任司隶校尉,经过父城。

冯异立即开门奉献牛酒迎接,被任命为主簿。

冯异又推荐许多同乡,如铫期、叔寿、段建、左隆等,这些人被任命为掾史,随从刘秀到达洛阳,为刘秀壮大班底功不可没。

后来刘秀评价:将军之于国家。义则君臣。恩犹父子。

更始帝本因刘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杀之,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

故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被拜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但解除了刘秀的一切兵权。

这时的他,被刘玄所忌惮和排斥,明升暗降,被严格监视起来。

昆阳一战,王莽精兵猛将几乎毁于一旦,新朝犹如一艘即将沉没的破船,天下各方势力纷纷与之割袍断义,爬上更始政权这艘看似豪华的游轮上。

为了彻底麻痹更始帝刘玄,刘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就在宛城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

刘秀尚未发迹时就曾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

刘秀的这番感叹,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枭雄”的共鸣。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在未发迹时,听闻宋州刺史的女儿张惠貌美,就发出了“丽华之叹”。

后两人果结为连理,张惠助朱温灭唐建梁,成就了一番大业,也成为了五代十国的一段佳话。

明末清初的枭雄吴三桂也是其中的一个。

吴三桂在其青年时代颇为风流俊雅,对“佳丽”颇为留意,但是一直未有如意者。

读史书时,看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句时,不禁感慨:“余亦遂此愿,足矣!”

阴丽华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

阴氏家族是曾经辅佐了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的春秋名相管仲之后。

到了第七代子孙管修的时候,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氏为姓。

秦末汉初,阴家举族迁到了新野。

阴氏家族是当时南阳新野的豪门大户。

阴家所占有的土地达七百余顷,车马和奴仆的规模可以同当时分封的诸侯王相比。

虽然富甲一方,但是因为阴氏在秦、西汉时期已经数百年没有出过高官显宦,因此并没有什么政治势力。

此时,刘秀已经29岁,阴丽华19岁。

当时,大哥尸骨未寒,他就娶妻,自然是被南阳的豪强所不齿,骂他形如猪狗,无情无义。

刘秀自然是置之不理,在无人的时候黯然神伤。

23年九月,刘秀在与爱妻阴丽华仅仅相处了三个月之后,即受更始帝所遣西去洛阳。

刘秀不能带着阴丽华去洛阳上任了,他要将她送到新野邓家,请他二姐夫的侄子。

同时也是当地豪侠邓奉来护其周全,另外也算是留下人质,让刘玄好放心。

阴丽华无奈,也只得送别爱郎,从此过上了数年两地分居的日子。

这时,更始帝已拿下洛阳,作为临时都城。

刘玄放心不下刘秀,要把他安置在眼皮底下,一旦有风吹草动,就立马从肉体上把他消失掉。

阴丽华的父亲阴陆、母亲邓氏,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弟弟。

刘縯起兵时,阴识当时在长安游学,闻讯后便弃学而归,率领子弟、宗族、宾客一千多人前往会见刘縯,刘縯任命阴识为校尉。

也是南阳舂陵军原始股东之一。

更始政权建立后,阴识调任偏将军,随刘縯进攻宛城,分别降服了新野、淯阳、杜衍、冠军、湖阳五县。

更始帝刘玄封阴识为阴德侯,代行大将军之职。

但是,刘秀心里明白,即便是一时让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后也可能会得到与兄长刘縯一样的下场,毕竟自己声名远播、功高震主。

死了大哥,娶了媳妇,夹着尾巴做人的刘秀,一直在等一各逃出升天的机会。

很快,苍天不负有心人。

更始帝欲迁都洛阳,任命刘秀代理司隶校尉,命其先入洛阳整修宫殿官府;

后北上定都洛阳,分别派出使节到各郡各封国巡行。

当时之天下大势,更始政权虽已控制了长安、洛阳、荆州三块关键区域。

但天下其他地方还盘踞着大大小小的刘汉宗室、王莽旧官僚、豪杰地主,以及流民起义武装。

这些势力虽然名义上宣称归顺更始汉朝,但其中也不乏蠢蠢欲动的野心家与阴谋家,他们还想趁乱再捞取一笔更大的政治资本。

如果更始政权给不了,那他们就自己抢。

伟大的造反前辈陈胜吴广曾说过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其中黄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观望态度,未曾归附更始政权。

赤眉军在山东发展迅速、声势日益壮大,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等割据势力。

定都洛阳之后,就向各地派出钦差官使,宣称:“先降者复爵位!”

表示各地官员只要率先来降,都可以恢复官爵与旧有待遇、并依旧治理原先管辖的地方。

可惜这些使者质素良莠不齐。

很多人到了地方后又吃又拿,作威作福,人事任命亦非常随意。

常常卖官鬻爵,而且还老不讲信用,这就导致更始朝廷的威信一落千丈。

各地号令不行,吏民无所归依,纷纷割据自守;

特别是东方强大的赤眉与河北跋扈的宗室,他们虽然表面上也服从了更始政权的统治,但仍然重兵在握蠢蠢欲动;

看来想要结束乱世,光埋葬一个旧王朝还没用,还得缔造一个天下归心的新王朝才行,这且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呢!

在这种情况下,刘玄与群臣们商量,准备再派一个亲信重臣、得力干将去招抚河北、重建良好秩序。

由于当初王莽备战匈奴还有黄河改道二事,河北最早爆发暴乱,流民极多,加之燕赵民风彪悍,其形势非常复杂:

有精锐的幽州突骑,有强大的豪强宗族,有跋扈的河北宗室,还有遍布各地的流民军,各种武装势力加起来超过百万。

随便派个人去肯定干不好,万一惹出大乱来那更是不得了。

总之,这是一件大事,马虎不得。

河北乃天下之重,其地势居高临下,表里山河,还盛产骑兵,想当年高祖取天下,也正是先得关中,再取洛阳,然后派韩信搞定河北,剩下的就都好办了。

就连当时南阳周边也流传着一支童谣: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也许就是刘秀一帮人编的)!

一切似乎都在催促着更始政权得赶紧稳定河北局势。

但现在的问题是,谁能担此重任,谁有这个本事,谁又有这个威望与忠心。

整个更始朝廷望眼过去,刘玄一片茫然,他发现自己手下根本没有这样的人,一个都没有,真悲哀。

刘赐向刘玄建议说:“宗室各家子弟之中,只有刘秀才有能力承担这个任务。”

刘赐是更始帝刘玄的堂兄弟,光武帝刘秀的族兄。

从血缘关系上讲,他和刘玄关系更亲近。

刘赐早年因杀害新朝官吏而亡命江湖,后来也参加了舂陵起义。

司徒刘縯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更始帝刘玄杀害,刘赐被刘玄任命为新的大司徒(三公之一)。

刘赐后来一直帮助刘玄筹备定都事宜,先是在洛阳,后来在长安。

在刘秀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刘赐虽然没有跟在刘秀身边效力。

但也有很大贡献,除了极力推荐刘秀去河北之外,刘秀手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给刘秀提供第一块根据地的任光,也是刘赐所救护和提拔的。

能不能摆平河北,决定更始政权的命运。

当时南方流行一个童谣:“得不得,在河北。”

可是以大司马朱鲔为代表绿林军出身的将领,强烈反对刘秀出巡河北。

当初刘玄杀刘縯,就是朱鲔和李轶的强烈提议。

朱鲔他们不让刘秀去的原因很简单,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强了。

刘玄很为难,朱鲔这边的反对意见也是很有道理的,让他去,刘秀势力壮大,太危险,不让他去,河北的招抚工作做不好,更危险。

就在刘玄犹豫不决的时候,冯异向刘秀献计,一定要想办法巴结左丞相曹竟及其子尚书曹诩。

曹氏父子极有可能是刘玄征召来打造自己的班底,制衡绿林群豪。

结合曹竟的生平事迹,他原本是儒生,不仕王莽。

刘玄起事,征为丞相、封侯,亦不受。后来赤眉军入长安,欲迫竟降,竟手剑格斗被杀。

看得对刘玄很忠心,于是权力很大,说话分量很足。

刘秀听从了冯异的建议,“厚结纳之”。

在曹诩的协助下,刘秀才得以被派到河北,从而有了用武之地。

从此,刘秀鱼入大海、鸟上青霄,再也不受笼网的羁绊了。

来源:江南以西可可和一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