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距离今天3000年左右的商周时期,龙常常出现在青铜器和骨器上。那时的甲骨文中就有"龙"字,"龙"字的写法有100多种。
(续上期)
(四)龙在东方
在距离今天3000年左右的商周时期,龙常常出现在青铜器和骨器上。那时的甲骨文中就有"龙"字,"龙"字的写法有100多种。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龙多次被生动地描绘在帛画上。到了汉代,龙的样子就跟我们今天见到的龙差不多了。
以后,经过各个朝代的加工,龙的样子越来越威武神秘了,也赋予了龙更多的象征意义。
龙的标准形象:颐和园仁寿殿前的铜龙
甲骨文中“龙”字的一些写法
甲骨文‘龙’字像大口长身的一种神兽,左边是吻,右边是身。上图是众多的甲骨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其他形式的甲骨文‘龙’字(一)
其他形式的甲骨文‘龙’字(二)
金文‘龙’字,继承了甲骨文“龙”字的字形,但“龙“的张口演变为似肉形,上图是众多金文中“龙”字的代表
其他形式的金文‘龙’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金文‘龙’字继续有了变化,其张口已讹变为肉形,蜷体与张口脱离。
春秋战国时期,在楚国的楚系簡帛中也出现了许多‘龙’字,很显然它们是继承自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龙’字。
秦国的小篆最具传播性,下图便是秦系简牍中的‘龙’字,简单一看便知,其基本就是繁体字‘龙’字。
‘龙’字还存在许多古代文人的传抄版本,这些传抄的‘龙’字,也是继承自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龙’字。
在《说文解字》中,左旁是龙口与头角讹变,右旁原为龙身翻转上腾的样子,并定型化。
隋代以后,繁体‘龍’字出现了俗体字,即将“龍”写作‘尨’,这一变化为简体‘龙’字的最终形成埋下伏笔。
历代名家所书的‘龍’字的五种字形
名家所书且流传下来的繁体隶书‘龍’字(一)
名家所书且流传下来的繁体隶书‘龍’字(二)
名家所书且流传下来的行书‘龍’字(一)
名家所书且流传下来的行书‘龍’字(二)
名家所书且流传下来的草书‘龍’字(一)
名家所书且流传下来的草书‘龍’字(二)
有人认为,龙是一种神话中的生物。也有人认为,作为生物属性的龙并不存在。龙只是一种文化图腾而已。
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黄帝在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标志兼取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的标志性图案。如鸟的标志图案、马的标志图案、鹿的标志图案、蛇的标志图案、牛的标志图案、鱼的标志图案等。最后拼合成了“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后来,“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各种图案之中,并逐渐成了帝王的符瑞。
然而后世子孙并未真正见过龙,但由于龙与帝王有关,故后人就将龙奉为神明或帝王的高贵象征。
周朝的“玉龙”
古人将动物分为“五虫”,即毛、鳞、介、鸁、羽,龙则为鳞虫之长。[西汉]刘安《淮南子》中载:“介鳞生蛟龙,蛟龙生鲲鲠,鲲鲠生建邪,建邪生庶鱼,凡鳞者生于庶鱼。”
可见西汉时的“蛟龙”应该就是现在的“龙”,是区别于现在“蛟龙”的存在。也就是说,蛟龙分为先天蛟龙和后天蛟龙两种,“介鳞”所生的蛟龙为先天蛟龙,而民间传说的“蛇化蛟,蛟化龙”中的蛟龙实为后天蛟龙。
说到后天蛟龙就得说一下,民间广泛认知的化龙现象。如:“鲤鱼跳龙门”属于“鱼化龙”,“蛇修千年成龙”为“蛇化龙”。龙作为鳞虫之长,从理论上讲,所有鳞类都有资格化龙。也因此在民间素有“蛇五百年成蟒,蟒五百年成蚺,蚺五百年成蛟龙,蛟五百年成螭,螭五百年成虬,虬五百年成应龙。”的说法。
而《述异记》中所提到的:“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也是“蛇化龙”的另一种说法。
龙 [明]文俶《金石昆虫草木状》
龙变成角龙
角龙变成应龙
与大部分现代人对龙的固有印象不同,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到汉代的石雕、绢画、漆器中,长有翅膀的应龙一直是龙图腾的主要样式。
到了汉朝,龙与皇权结合,成为了皇权的象征。《史记》中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从此,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将龙纹应用到帝王所用的东西上,如龙袍、龙椅、龙床等,直到近代仍历久不衰。
清. 刺绣黑地龙袍
清朝皇帝坐了两百年的龙椅 其实是明朝皇帝留下来的
清朝皇帝坐的龙椅
清代的龙床
清代小叶紫檀六柱雕龙床
龙纹是青铜器纹饰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其种类丰富,型式繁多,数量庞大,按照形态分为卷龙纹、交龙纹、爬行龙纹、双体龙纹、象鼻龙纹和花冠龙纹等。早期龙纹无角无翼,商周时期逐渐演化出双角,春秋战国时期又接受草原文化的影响演化出双翼。
汉代的龙注重气势和神韵的突出,造型优美,生气勃勃,从最初的图样落为成熟,与今天我们看到的龙相差不大。
青铜器上的各种龙纹,由上向下依次是卷龙纹(左)、交龙纹(右)、爬行龙纹、双体龙纹、象鼻龙纹、花冠龙纹
在龙图腾的漫长演化历史中,长有翅膀的应龙形象占据了相当长时间的主流。
我们所熟知的东方龙(中国龙)的样貌,则是从唐宋开始大量出现的。此时作为皇权象征的龙图腾往往已经褪去了翅膀,演化为我们熟知的无翼、长蛇形。
待到元代,龙作为皇权象征的意味更进一步被加深:王公贵族能用上四爪龙,就算是到头了,而双角五爪的“真龙”形象,则属于天子独享。清朝皇帝不仅穿龙袍坐龙椅,还把龙印在国旗上,在皇帝群体里也是首创。
大清第一面国旗
大清朝在同治之前,没有自己的国旗,仅有用于皇帝出行的卤簿旗帜,这些旗大多是三角斜幅而非长方形的,尤其是最尊贵的黄龙大纛、五色金龙纛,以及略低等级的五色销金龙小旗,均是如此。而代表军队的“八旗”旗,正黄、正白、正红、正蓝的旗帜为方形,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的旗帜为方形带三角边的五边形,镶色边,旗上图案均为龙和祥云。
1890年5月26日,大清国旗以出使美日秘国大臣张荫桓的奏请“悬挂国旗请分别等级,定为方式,俾与商旗区别。
早期“中华帝国 大清龙旗图”
根据《左传》的记载,帝舜时期甚至有专门负责饲养龙、驯化龙的官职豢龙氏,这一门派传到夏朝出了个败坏门派名声的学生刘累。此人居然把失职养死的龙大卸八块,谎称是高级海鲜送给夏帝孔甲吃。孔甲一吃觉得太香了,就让刘累天天给他送,吓得这厮只能连夜卷铺盖逃走。
宋徽宗时期同样发生过吃龙肉的事情。
公元1119年夏天,相传一条龙搁浅在当时首都汴梁(今开封)的茶肆中,被附近的士兵斩杀吃肉。不久后城内大水漫灌,死伤无数,有人猜测就是吃龙肉降下的天谴。
龙之所以受到炎黄子孙的尊崇,是因为与华夏文明的形成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五帝”第一帝的黄帝之前,有一位在位120年,传位8世,共历530多年的“神农氏世”时期。炎帝(号神农氏)生活在早于“五帝”时期的“三皇”(三皇指的是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末世。炎帝神农氏部族在发展过程中,曾与黄帝部族发生了碰撞、冲突与融合,后来结成了更大的以黄帝为首的炎黄部落联盟。
炎帝
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写道,炎帝“母曰任姒,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少典是伏羲和女娲的儿子,女登是少典的妃子。女登去华阳这地方游玩,忽见天空飘来一团祥云,近前看竟是一条神龙。神龙伴随女登前行游乐,女登居然怀孕生下个名叫榆罔的孩子。这榆罔可不是凡俗孩童,生下来三天会说话,五天能行走,七天长全了牙齿,五岁便喜欢上了辨识植物。这便是后来因尝百草而家喻户晓的神农氏炎帝。既然神农氏炎帝是母亲与神龙化生的,那他当然是第一位龙的传人。
炎帝
伏羲
自此,凡有作为的中华民族早期头领,几乎都与龙有着扯不断的密切关系。
与炎帝结盟、统领天下的黄帝也是如此。《易·系辞下》《史记·五帝本纪》均引证史料记载,黄帝“龙颜有圣德”,“令应龙攻蚩尤”取得大胜。终老辞别人世时,“有龙垂胡髯而下,迎黄帝”。
黄帝为五帝之首,虽然炎、黄二帝并列,且炎帝早于黄帝,但在未结盟前的炎黄大战中却是战败者,炎帝被排除在上古五帝之外,黄帝独享开天辟地的荣光。
最早的黄帝形象
黄帝
黄帝
五帝中的第2位是颛顼,他是黄帝的孙子,出生的若水,在与共工氏争夺帝位胜利后建都在穷桑,而后又迁都到了商丘,后来的夏,秦,楚都是颛顼的子孙!
颛帝
五帝中的第三位是帝喾,他是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的根基!
帝喾
五帝中的第4位是帝尧,他是帝喾的儿子,古唐国人,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在万国争雄的乱世,尧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随着炎帝、黄帝成为远去的时光,帝尧将部族带进了国家的门槛。如此有作为的杰出人物,当然不会被排除在龙族之外。传说,帝尧的母亲庆都十分喜欢游玩。有一天野游时,忽然刮起一阵旋风,一条通体透红的“赤龙”随风起舞,飞临眼前。附近的人大惊失色,仓皇逃窜。唯有庆都从容不迫,含笑观看。那条赤龙温情脉脉,贴近庆都,与她共舞。过了一会儿,赤龙悠然飞走,庆都发现身边的草地上有一张画着人像的图,那人八彩眉,长头发。图画一侧还写着“赤受天运”几个字。庆都捡拾起这张画,带回家里。不多时,她怀孕了,14个月后生下了一个胖娃娃。庆都拿出图画比对,发现儿子的相貌和图上那人一模一样。
帝尧
帝尧
这个传说不是无源之水,《春秋合诚图》中的记载,讲述了帝尧奇幻的出身:
尧母庆都,有名于世,盖大帝之女。生于斗维之野,常在三河之东南。天大雷电,有血流润大石之中,生庆都。长大形象大帝,常有黄云覆盖之,蔑食不饥。年二十寄伊长孺家,无夫,出观三河之首,常若有神随之者。有赤龙负图出,庆都读之,“赤受天运”,下有图人衣赤,光面八彩,须鬓长七尺二寸,兑上丰下,足履翼宿。署曰:“赤帝起,成天宝。”即庆都之翼之野,奄然阴风雨,赤龙与庆都合婚,有娠,龙消不见。而乳尧。既乳,视尧如图表。及尧有知,庆都以图予尧。
文中的记载与民间的传说如出一辙,到底是有人阅读并传扬开了典籍中的故事,还是作者从民间获得了写作素材,自然无法考证分辨。能够从中感悟的是,从炎帝到黄帝,再到帝尧,都与龙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五帝中最后一位是帝舜,他是黄帝的第八世孙,也是生成一副“龙颜大口黑毛”(《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归藏·开筮》)的模样,他对龙的十分钟爱,赐姓善于驯养龙的人为“董氏”,专设畜龙之官,并在联盟议事会的“九官”、“十二牧”中封龙为“纳言”之职。
帝舜
进入阶级社会的第一个王朝——夏代的奠基者帝禹,则与龙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禹是其父鲧死后,“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归藏·开筮》)的,即“大副(即剖)之吴刀,是用出禹”,鲧所化之黄龙即是禹。人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也充分利用了龙。
炎黄子孙,尧舜后裔,由此而为龙的传人。
1987年于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六千多年前用蚌壳摆的龙,此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1978—1980年,在相当于“五帝”第四帝陶唐氏帝尧时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一座大墓中出了一件以红彩、或红、白彩绘制蟠龙图案的珍贵龙盘。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遗址发现有内城、外城遗迹,被学者推断为帝尧的“龙都”;而襄汾也成为举世闻名的“龙乡”;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夏王朝都城遗址地河南偃师二里头,也在一件残陶器上发现了巨眼、利爪、周身有鳞的龙纹……自商周阶级社会以后,龙的形象更是屡有出土,不胜枚举了。
在古人心目中,龙是一种神秘的宝物,不易见到,即使显现了也见首不见尾,或只见到只鳞片爪。而龙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所以龙被人们视为天下间最大的吉祥物。
龙,一个只有图画留存的动物,融进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当中,更加用它文化与历史形成独特的龙文化,形成了以包含创新精神、综合精神、包容精神、进取精神、独立精神为一体的人文精神。
漫长的历史,给予龙这种虚构的动物加以许多的神话色彩,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龙的形象永远存在与我们心中,不予遗弃的精神文化。
在其他文化中,龙的种类也非常丰富。
在欧洲文化中,龙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经常被描绘为有着大翅膀和锐利爪子的飞行生物。在日本文化中,龙被视为水之神灵,被描绘为长长的身体和鳞片,有着爪子和巨大的嘴巴。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界碑
德国柏林新国家博物馆藏印章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亨利四世斩杀七头蛇》油画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圣乔治勇斗恶龙》壁画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龙被描述为魔鬼的化身,英雄的功绩转向了圣徒。在神祇和英雄屠龙的叙事情景中,龙作为正义之神的对立面,其神灵地位不断地下降。龙在神话系统中不同的含义和地位,是中国龙与西方龙最本质的区别。(未完待续)
本期关键词:海怪,海怪故事,海怪传闻,龙,龙王,四海龙王,龙纹,龙旗,龙袍,龙椅,龙图腾,龙文化,黄帝,炎帝,舜帝,尧帝,皇帝,仰韶文化,遗址,三皇五帝,龙的传人,中国龙。
来源:Meaoao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