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没有山东煎饼名气大,却悄悄赚了国外的钱!黑龙江穆棱的煎饼神话凭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04:32 1

摘要:煎饼,这种餐桌上再寻常不过的食物,你能想象它成就一个年销千万斤、产品远销海外的产业吗?在黑龙江穆棱,这个户籍人口仅22.1万的边境小城,这就成了真事。这里的煎饼不仅飞入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超市,还征服了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地消费者的味蕾,订单多到

黑土地上的黄金产业:东北小城煎饼年销千万斤的幕后故事与思考

从‘闯关东口粮’到‘出口海外’:东北煎饼的逆袭之路,藏着哪些财富密码?

年产600万斤,出口日韩俄加!这个22万人的东北小城,把煎饼摊成了大产业

别再说东北只有人口流失!这小城用一张煎饼,让世界尝到了中国味道

煎饼,这种餐桌上再寻常不过的食物,你能想象它成就一个年销千万斤、产品远销海外的产业吗?在黑龙江穆棱,这个户籍人口仅22.1万的边境小城,这就成了真事。这里的煎饼不仅飞入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超市,还征服了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地消费者的味蕾,订单多到要排到好几个月之后。

煎饼香不香,关键看粮。穆棱煎饼的“出圈”,首先得益于黑龙江这片“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沃土。202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1552.6亿斤,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11.3%。这里的黑土层厚度超过1米,形成1厘米就需要200-400年时光的沉淀。用这样土地生长出的玉米、大豆、大米等作物制作煎饼,其口感和营养价值自然出众,这是许多地区难以复制的先天优势。

酒香也怕巷子深。穆棱虽地处边境,但其交通条件却远超人们对一个县级市的想象。它早在1901年就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而通了火车,历史上就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如今,穆棱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京哈高速等多条干线贯穿全境。发达的铁路和公路网络,犹如强劲的动脉,让刚刚“摊”好的煎饼能够快速运往全国乃至全球

政府的精准扶持为产业发展点燃了引擎。例如,穆棱市马桥河镇政府曾投资数百万建设小作坊加工区,免费提供给像冯连实这样的村民使用,极大降低了创业初期的门槛和风险。正是这样的务实举措,激发了群众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冯连实的故事就很典型。他50多岁才开始创业,从传统种地到经营拥有20台自动化煎饼机的食品公司,如今日产煎饼上千斤,订单常排到三个月后,还带动了150多位村民加入这个行当。

2013年11月,来自牡丹江地区迈克尔的招聘信息

吴迎春则是一位善于创新的女性代表。她受孩子启发,尝试用菠萝、香蕉、胡萝卜等几十种果蔬摊煎饼,没想到这些创新口味备受市场青睐,产品销往国内外,她因此带领200多位姐妹实现了增收致富。

目前,穆棱市已有超过1500名煎饼从业者,每年生产的煎饼超过600万斤。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地,煎饼师傅的工资待遇往往比其他车间工种要高一些,足见这项产业的“含金量”和对人才的吸引力。

电视剧《闯关东》的剧情一幕

东北煎饼产业的壮大,绝非停留在“小作坊”阶段。它们正朝着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的方向跃进。在吉林桦甸的企业里,自动化煎饼机能在30秒内完成一张煎饼的摊制,工人一人可兼顾4台机器,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效率呈几何级提升

冯连实的煎饼生产车间

煎饼口味早已不再单一。桦甸开发了红枣、花生、豆沙乃至低糖煎饼;吴迎春的水果煎饼;东丰县猴石镇的百岁岭煎饼坊甚至生产杂粮、鲜花、脆皮、儿童等20余种口味的手工煎饼。产品矩阵日益丰富,满足了市场多元需求。

“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 成了标准配置。吉林临江市吊打村通过直播带货,让煎饼打破地域局限,卖向全国,还带动了40余户农民就业,每人月增收超3000元。线下则与商超稳定对接。

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前十省份排行情况 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各地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企业+订单农业”等模式。桦甸的煎饼厂与农户签订单,直接采购当地粮食作物;东丰县猴石镇的煎饼厂每年转化本地粮食400余吨,有效带动了当地种植业。这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一业兴带来百业旺”的良性循环。

穆棱老火车站的站牌,如今这里已经不办理客运业务

煎饼能出口海外,背后也有文化传播的因素。它随着近代“闯关东”的人群传入东北,其制作技艺本身也蕴含着传统饮食文化。吉林蛟河市窝集口村有着300多年摊煎饼的历史,其非遗传承人王勇一直在改良配料和口味,希望保护和传承这门祖辈的手艺。当这份蕴含着乡愁和匠心的食物呈现在国外消费者面前时,它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张传递中华饮食文化的名片。

地图上的边境小城黑龙江穆棱

展望未来,一些地方已不满足于单纯卖煎饼。吉林临江市吊打村计划以煎饼产业为基础,打造“千层煎饼非遗工坊”,开发DIY体验课程,并与浆果采摘等结合,发展农旅融合产业。这为煎饼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穆棱等东北小城通过煎饼实现的逆袭,生动诠释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它们的成功并非偶然,是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便利的交通条件、政府的精准扶持、群众的创业精神以及紧跟市场的创新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告诉我们,即便看似普通的传统行业,只要用心耕耘、勇于创新,也能“摊”出广阔天地,成就富民大产业。这片黑土地上的生机与活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澎湃。

来源:憨批少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