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棍村”这三个字,听着像段子,可真落到自己身上,谁都笑不出来。
“光棍村”这三个字,听着像段子,可真落到自己身上,谁都笑不出来。
村口小卖部里,三十好几的男人买烟,老板娘顺口问一句“还不打算娶?”他回得也干脆:“娶谁?”一句话,把问题全抖出来了——女的少,留下的更少。
想靠挣钱把人拉回来?
钱当然有用,可光有钱留不住人。
隔壁镇去年搞了草莓大棚,老板挣得不少,可相亲那天,姑娘一听还得住村里,转头就走。
路太颠、网太慢、晚上黑灯瞎火,这些细节比存款数字更劝退。
有人把希望押在“学门手艺”。
想法没错,可学啥得看市场。
县职教中心开了挖掘机、电焊、直播带货三个班,报名最多的是直播。
为啥?
大家心里门清:在田里开直播卖土鸡蛋,比去工地晒大太阳听起来体面,也更容易让外面的人看见自己。
可惜真正能把号做起来的人凤毛麟角,多数人还是拿着结业证回家继续蹲门口。
再说观念。
老一辈嘴里还挂着“生男防老”,可现实是男娃连对象都找不到,谁防谁?
村干部把标语刷成“生男生女一样好”,字大得像吵架,可谁家媳妇怀孕,婆婆照样偷偷去庙里求“带把的”。
观念像墙,拆起来慢,但墙根已经松了——谁家闺女考上大学,全家脸上都有光,这就是裂缝。
有人提“外国新娘”,听着像买快递,真操作起来一地鸡毛。
语言不通、身份难办,最尴尬的是彩礼照样得凑。
隔壁村老刘家花了十几万“介绍费”,媳妇三个月就跑了,钱打水漂,人还落个笑柄。
这条路不是完全堵死,可风险明明白白摆在那儿,没点家底别轻易试。
最实在的法子,其实是把“留下的人”过得好一点。
把路修平、网拉快、快递能进村,晚上有路灯,周末有班车去县城看电影。
别小看这些,姑娘愿意留下来,往往不是因为谁买了房,而是村里生活跟城里差距没那么大。
差距缩小了,选择就多了。
说到底,光棍不是个人问题,是系统问题。
男多女少是明账,可账背后连着收入、教育、基础设施、观念,一环扣一环。
想靠一招鲜吃遍天,基本没戏。
能做的,是把每一环都往前推一点点:多一个培训班、多一条柏油路、多一场不尴尬的相亲局。
变化慢,但总比干瞪眼强。
有人问,那光棍们咋办?
先别急着问“咋办”,先问问自己今天有没有比昨天多学一句话、多挣一块钱、多认识一个人。
日子是攒出来的,媳妇也是。
来源:泉边聆听水音的知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