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坝村地处乌蒙山区,曾是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贫困村,2018年才退出贫困序列。此前,村民普遍认为“读书不如早打工”,孩子们初中毕业后大多外出务工,大学生寥寥无几。
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
在泸州市古蔺县黄荆镇田坝村,一项爱心奖学金制度正生动诠释着教育帮扶的强大力量。
田坝村地处乌蒙山区,曾是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贫困村,2018年才退出贫困序列。此前,村民普遍认为“读书不如早打工”,孩子们初中毕业后大多外出务工,大学生寥寥无几。
2016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派出干部全脱产驻村帮扶,将教育扶贫作为突破口。2018年,四川省地方志办联合爱心企业设立“汇益展览爱心奖学金”,对优秀学子给予资金奖励和精神支持。
奖学金的设立成为田坝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转折。2018年,田坝村一组村民何年强的儿子何江考上四川外国语学院,成为奖学金首批受益者。此后,何江又先后考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次领奖的他成为村里孩子们的榜样。数据显示,2007-2017年,11年间,田坝村累计考上专科生4名、本科生19名。而2018年至今的8年间,考上专科生8名、本科生43名、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1名,教育水平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大学生到研究生的三级跳。
田坝村第一位研究生杨玉珍也是奖学金的受益者。她来自脱贫户家庭,2016年家庭人均年收入仅2340元。2020年,她考上硕士研究生后领到5000元奖学金,毕业后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家庭人均年收入也大幅提升。
除奖学金外,四川省地方志办还多措并举拓展教育帮扶面。他们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捐赠学习用品,向学校捐赠校服和图书,建立书籍捐赠常态化机制;此外,还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日活动、协调安装无线广播、开办“农民夜校”、建成村史馆等,全方位助力田坝村教育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随着教育水平提高,田坝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彻底摒弃了“读书无用论”,形成了“尊重知识、崇尚教育”的良好风气。高中(中专)以上学历青年占比从2017年的12%跃升至38%,村“两委”干部队伍更加知识化、年轻化,村民的卫生和环保意识增强,陈规陋习得到遏制,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田坝村的实践证明,教育帮扶既能扶智又能扶志,是夯实乡村振兴根基的重要举措。一个小小的奖学金,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山村的教育希望,照亮了孩子们的未来之路。(实习生张悦参与采写)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