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丨一支盲宣队的抗日之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3:45 2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后,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成立盲救会,通过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从盲人调演变为抗战号角,这支由盲人唱响的乡音之鼓,深刻烙印在胶东人民的文化基因。

抗日战争爆发后,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成立盲救会,通过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从盲人调演变为抗战号角,这支由盲人唱响的乡音之鼓,深刻烙印在胶东人民的文化基因。

在山东胶东地区,260年来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胶东大鼓。它的表演者大多是盲人,吸收了多种唱腔曲调,因其伴奏乐器包括书鼓、快板和三弦,当地人称“大鼓书”或“盲人调”。

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当时,胶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省最早播撒红色种子的革命老区,抗日烽火熊熊燃烧。胶东盲人抗日救国会就是在胶东全民抗战中涌现出的一支以文艺为武器的特殊抗日队伍,他们通过曲艺宣传抗日精神等进步思想,为胶东大地的革命解放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残疾人积极参与抗战救国的生动缩影和重要成果。

胶东地区位于山东半岛中东部,包含青岛、烟台、威海等文化风俗相近的临海城市。胶东大鼓产生并流传于此,颇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据《胶东文化遗产大观》一书介绍,在清乾隆至同治年间,胶东地区就已出现以荣成刘学义、福山刘行有、蓬莱杨大田为代表的盲艺人。

胶东大鼓语言独特,内容丰富,从一定层面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胶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概况,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生动缩影。进入21世纪,胶东各地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使得胶东大鼓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的发展。(摄影 兰红超)

胶东大鼓流行何地则冠以该地名称,如莱阳大鼓、蓬莱大鼓、荣成大鼓等。盲艺人一年四季游走在乡村街道,靠唱大鼓和算命维生,所演唱的多是反映农民生活的曲目。封建社会时期,盲人群体演唱胶东大鼓的发展较为缓慢,其真正兴盛起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胶东大地燃起一片抗日热情。进步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文化艺术界人士于1938年9月9日成立了胶东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胶东文协”),负责领导胶东根据地文化艺术界开展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工作。此后,各县相继成立了文协组织。

在全民抗战背景下,1942年,“胶东文协”领导成立了盲人抗日救国群众团体——胶东盲人抗日救国会(简称“盲救会”),他们利用“说唱”特长,组成若干小组分头下乡宣传抗日救国,成为抗日根据地活跃的宣传喉舌。

同时,中国共产党委派一些专业文艺工作者以各种形式举办“盲训班”“研究会”等,指导盲救会编排新词,研究改革新唱腔,总结交流活动经验。从此,这一古旧的曲艺形式与革命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获得了新生,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以反映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的新曲目大量涌现,原来唱腔杂乱不定的现象得到了基本的统一和固定,胶东大鼓这一名称也从此诞生。

1940年代,疏散到蓬莱东部一带的八路军五支队北海剧团演员梁前光把盲人召集起来,分批训练,教他们唱抗日救国和反对投降派等新词。骨干先学习掌握,再分派到各地向“盲救会”成员传授,盲艺人从拿到鼓词的那天,进行大约一天的练习,次日就能做到前往各个村镇演唱。

这些新鼓词通过“盲训班”的教唱,流传整个胶东,被誉为“革命大鼓”。艺人们学唱新词曲后,就持胶东各界抗日救国会的介绍信到各村宣传演出,不再算卦和演唱旧书。生活上由村里派饭,临走给点财物衣服之类。群众反映良好,各地纷纷仿行。1944年11月25日,胶东地区的主要报纸《胶东大众》曾为此做了专门报道。盲人训练班有力地推动了胶东大鼓在根据地的广泛传播。

在抗日战争中,梁前光写了多篇歌颂战斗英雄、反映战争与战士生活的曲目,如《血战七里庄》《儿童英雄李大鹏》《单臂夺枪路宝祥》《民兵英雄反蚕食》《智女杀敌》《杨大娘纺线》《十里堡打汽车》等。

“日落西山一片红,一轮明月往上升。昨晚上八路军把大黄家碉堡攻,这一仗打得鬼子全报销。同志们兴高采烈往西行,唱完了打大黄家碉堡,等下回再把别的表分明……”这是梁前光在亲临战斗现场后连夜写出来的《打大黄家碉堡》中的唱段,唱词简单,曲调高昂,深受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由于盲救会演唱的内容新颖、形式活泼,所以每到一处,广大群众奔走相告,听众越来越多,盲救会的宣传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支特殊的抗日队伍,用犀利的唱词、悲壮的唱腔和贴近民众的方言,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大量宣传八路军战败日寇的喜讯,歌颂许多抗日支前模范和民兵英雄,将抗日救国思想播洒到胶东大地。

抗战时期,“盲救会”的艺人们不仅从事宣传工作,还把密信藏于褴褛的衣衫,身背说唱胶东大鼓的乐器,手持算命的幌子,穿梭于抗日根据地和敌占区之间,为八路军和民主政权搜集情报,传递密信,成为侵略者眼皮底下的情报员,让日伪军防不胜防。

在山东荣成,盲艺人彭润芝因送情报被日军抓捕,即便面对严刑拷打,他也没有暴露抗日组织的秘密,还自编了一百多句《炸铁甲车》的胶东大鼓,“眼望家乡流痛泪,哭一声高堂老母听明白:养儿一场空枉费,不能坟前化纸灰。我的妻多贤惠,朝朝暮暮盼夫回。我的儿不满两三岁,我一家大小依靠谁?我若能把日本铁甲车炸毁,纵死九泉心不愧。若不能把日本铁甲车炸毁,功不成来名不遂。抖抖精神闯贼队,杀得那日本鬼子不能把东洋回……”

彭润芝被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狱后,担任了荣成“盲救会”会长,带领广大盲艺人,继续以文艺为武器开展宣传工作。此后,他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曲艺工作。1960年,他被评为荣成县模范共产党员,1964年被选为烟台地区盲哑人代表,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直到1976年去世。

在山东招远县,县文协派民间艺人迟玉增、盲艺人刘金川、李秀春三人创建“招远县盲艺人抗日救国会”,他们靠着一条棍子,摸索前进,晓行夜宿,一年多时间辗转于招远县及附近区县,深入各村宣传,并协助当地成立“盲救会”。

在山东栖霞,盲艺人曲香田作为地下党员,与年仅16岁的盲人王志步白天唱大鼓,到了晚上,两人便拄着盲杖,到城外给八路军送情报和子弹。战争结束后,王志步担任栖霞县盲人曲艺队顾问,继续为胶东大鼓的发展传承做贡献,其所在的曲艺队,每年演出时间都在10个月以上。直到2015年,他还在登台演出。

通过胶东地区党组织的帮扶和引领,盲艺人的思想觉悟逐渐得到提高,纷纷创作爱国鼓词进行宣传,为胶东地区的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胶东各地解放,盲人各自回到家乡,“盲救会”这个名称随之取消,进而相继改为“盲人曲艺队”“毛泽东思想盲人宣传队”等等,宣传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抗美援朝、婚姻法和反映现实生活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一具有光荣传统的盲人团体,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以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特点的新曲目不断涌现,唱腔、伴奏、表演等方面均有了新的提高和改革。

胶东大鼓的代表人物梁前光多次在烟台、青岛等地举办培训班,培训了上百名演唱者,使得这一长期在乡村土生土长的大鼓,通过盲人的走街串巷,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

1980年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盲人曲艺宣传队”这个名字逐渐被流传下来。这一时期,由于文化生活的繁荣,胶东大鼓也走入更多百姓生活中。各地盲人自发组织小团体,到各村走街串巷,为村民们演出,田间地头也常见他们的身影。很多曲目都是由艺人们口头创作,故事集中,生活气息浓郁,是乡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很多人乡土乡情的记忆符号。

时光流转,胶东各县盲人曲艺宣传队能外出表演的盲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娱乐形式早已普及,胶东大鼓的演出不再那么频繁,但这片土地上的盲艺人们仍然守望心灵,自发传承着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78岁的黄建省和58岁的冯兆俊便是其中之一。

黄建省15岁便开始学习胶东大鼓,至今已演唱近60个年头。他仍然记得,几十年前到村里演出胶东大鼓是件非常风光的事情,上百号村民围坐在一起,屏息聆听,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王侯将相等故事,全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听书的村民仿佛跟着他们的故事,也进入了那个时空。

冯兆骏是莱阳盲人曲艺宣传队的队长,他带领团队几乎走遍了莱阳市的村庄,有的村甚至去过四五十趟。“现在家家都有电视,人手一部手机,喜欢听胶东大鼓的人越来越少。”对于胶东大鼓的传承,他表现出担忧。

胶东大鼓不仅仅是一门民间艺术,更是传递胶东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胶东人民为大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胶东大鼓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前光的女儿梁金华从1960年代便跟随父亲学习胶东大鼓,后被评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艺六十余年,多次获得全国比赛奖项。为了宣传、普及胶东大鼓,她对传统唱段进行精简改编或重新谱曲,花费了大量精力,将其推广至胶东地区的大、中、小学的音乐体系中。

胶东地区的文艺团体也为胶东大鼓的传承做出了很多努力。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也会看到盲人曲艺队的身影,例如民俗文化节、各地庙会等,说唱内容多为好人好事以及新农村建设相关题材,再加上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2019年,在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上,黄建省、冯兆俊、栾书祥三位年长的盲艺人与一名大学生合作,共同演绎了新编胶东大鼓《偷年糕》。《偷年糕》是胶东大鼓的经典曲目,情节诙谐幽默,极富喜庆氛围。在新版本中,加了说唱和变奏,整体既协调又不失传统韵味,其耳目一新的艺术形式获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借着近几年兴起的中国村歌大赛的舞台,胶东大鼓也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在今年的莱阳村歌大赛选拔赛中,黄建省与冯兆俊两名传承人带领弟子们亮相。值得一提的是,胶东大鼓也突破了“盲人专属”的传承边界,吸引音乐人、大学生、文旅从业者学习。音乐人盖永政、陈涛把胶东大鼓《醉八仙》改编成“摇滚版”,对八仙故事进行现代解读,网络累计播放量达千万次。

每年,烟台市在民间文化节期间,都会邀请盲艺人表演“胶东大鼓”的精彩曲目。山东烟台栖霞牟氏庄园等景区则将胶东大鼓融入节庆表演,游客举着手机直播,直播间里“想家了俺”“这是胶东的宝藏”等弹幕刷屏。

在今天的城市舞台和短视频平台,胶东大鼓的老艺人们重新走红。忙完村歌大赛,黄建省准备胶东大鼓纪录片的拍摄——曾经走街串巷时磨破的鞋底、唱哑的喉咙,将化作银幕上跃动的乡音。

作者:闫双艳

编辑:宣佳

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