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安柏舍、南柏舍村名来历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6 21:34 1

摘要:赵县民谣曰:“五郭四柏舍,九噇十八村。”金大定《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有“平棘县南柏社、东柏社、西柏社”。此“南柏社”,即今南柏舍和安柏舍村。清同治刻本《赵州石刻全录》收录有此碑碑阴题名。

赵县民谣曰:“五郭四柏舍,九噇十八村。”金大定《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有“平棘县南柏社、东柏社、西柏社”。此“南柏社”,即今南柏舍和安柏舍村。清同治刻本《赵州石刻全录》收录有此碑碑阴题名。

赵县安辉杰先生熟稔当地历史掌故:“南柏舍和安柏舍村为一自然村,明朝初期改为安柏舍村,到赵县解放才改为南柏舍,其间称安柏舍有近六百年历史。”安先生善于钻研,并且非常谦逊:“李老师,我们也在搜集村史资料,对于柏社(柏舍)这个名词的来历不清楚,你有这方面的资料吗?”

年前,赵县村志专班的领导邀我参与村志编纂工作,考史溯源,自然是分内之事,义不容辞!

一、“柏社”一词,可追溯到尧舜禹三代、甚至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时期。

赵县南柏舍和安柏舍村,柏舍,原名“柏社”,源于“柏社”。清-朴文五撰《诚庵集》卷之四:

或问里社法何时出也。与稷主位次如何定之乎。
里社之设。不知始于何时。而以松社柏社枌榆社之说推之。此必始于三代。而国既有社。则州有州社。县有县社。里有里社。即其次第事也。然则自三代之时。已有里社耶。陈平生长于秦世。而有里社分肉之说。则秦袭周制。周之有里社明矣。社土神稷谷神。人必依土而食谷。祭社稷报本也。然则虽三代以上。安知无此祀耶。至于位次之设。则里社之位居右。里稷之位居左。地道以右为尊故也。

二、“以柏为主者则名柏社”,《周礼》——我们常说的“五经四书”之一有记载。

《周礼》又名《周官》《周官经》, 是一部记载设官分职的先秦文献,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大约成书于战国晚期。至西汉时始改称为《周礼》,列为礼经,进入儒家五经体系之中。与《仪礼》《礼记》并称“三礼”。

明-王应电撰《周礼传》卷二上:

制其畿疆而沟封之(畿,犹限期谓地之所至也,疆界也)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壝,回移二音,土高若岸者)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此制封疆立社稷经野之法,畿疆者,王畿内外之界,外以建邦国,内以建都,鄙沟穿地以为阻,封起土以为界,此先王所以疆理天下。《书》所谓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也。社祀后土,以勾龙配稷祀谷,以后弃配。一以报功、一以保民也。社稷不屋而坛起土以为壝,树之木以为土之主所以依神也。所宜木若松柏栗之类,其以松为主者,则名松社松野。以柏为主者则名柏社,柏野所以别方面也。孟子言: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或谓易其神与其礼非也。凡立社稷,必择气之所聚能兴云致雨之处,故变置者,更易其地耳。)

三、古代的里社有松社,柏社,栗社,栎社之名,唯有“柏社”之名广泛的流传并继承下来。

明-许穆撰《记言》卷之三十七:

立社。示本也。故礼运曰。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地不爱宝。而无遗利也。天子曰泰社。诸侯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皆置社。百家为群。于是有里社。社各植之以土之所宜木。故古者松社,柏社,栗社,栎社之名。以此凡社其礼用戊。总祭山林,泉泽,丘陵,坟衍,原湿。以祈百谷。周人以社之日。卜来岁之稼。问来岁之稼所宜也。凡水旱札瘥。皆有祷于社。事神明降祥锡福。非如佛氏妖妄淫昏之鬼也。今令乡约。各置里社。一如古制。每祀事既毕。里中毕集。以齿序饮。以讲信修睦。其于报本反始。事神为人之方。庶几得矣。愿父老勉之。

往事越千年,中华文明五千年,古代的“柏社”里社,如今在赵县已散播为南柏舍、安柏舍、东柏舍、北柏舍、李柏舍、曹柏舍等村。隆尧县尚存的唐祖陵光业寺碑文,记载的南柏社(今南柏舍)、东柏社(今东柏舍)、西柏社(今西柏舍)仍然存在。广宗县则有大柏社、小柏社村。至于河北其他县市甚至省外的“柏社”村名遗存,笔者就掌握不全、说不清楚了。

关于赵县南柏舍和安柏舍村的起源“柏社”一词,在下不才,引经据典、咬文嚼字了一番,弱弱地问一句:不知道我解释清楚了没有?

来源:宁晋大陆泽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