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7年春天。粉碎“四 人 组”之后的第一个春天。江南繁花似锦,万紫千红。人们经过漫长的噩梦,刚刚痛饮欢庆十月胜利的美酒,庆祝一个特殊的时代的结束,热切盼望着美好的新的时代的降临。出人意料的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此刻却正在上演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
77年春天。粉碎“四 人 组”之后的第一个春天。江南繁花似锦,万紫千红。人们经过漫长的噩梦,刚刚痛饮欢庆十月胜利的美酒,庆祝一个特殊的时代的结束,热切盼望着美好的新的时代的降临。出人意料的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此刻却正在上演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
4月27日下午。天空阴密布,瓢泼大雨倒灌似地直浇下来普陀区体育场上,正在举行从“文 革”时期延续下来的“群 众 公 审大会”。黑压压的1.6万群众,肃立在风雨中。
一位身穿褪色蓝布学生装、面目清秀端庄的青年,双手反铐被押到会地。他浑身湿透,面色苍白,目光深沉,神态安详。他坦然环视会场,期待命运会对他作出公正的判 决。
但是,他猛然听到“判处死 刑,立即执行”这一声无情判决,不由得全身震动,炯炯双目喷射出悲愤已极的烈焰。不允许上诉,不容他申辩,他被两名法 警紧紧挟持,上了囚 车。半小时后,到了刑 场。雨停了,天空透出蔚蓝的光辉,地上汪着一注洼积水。积水中反映着蓝天,白云。他下了囚车,朝前走了十几步,最后看了明净的天空、苍翠的大地,向他深情地挚爱着的祖国、亲人和一位可爱的姑娘告别。枪声响处,他凛然倒下,年方31岁。
第二天,两个当工人的弟弟才收到判 决书。他们赶到监 狱,检点遗物,除了一条破旧的棉被,只有一套《选集》和几本马著作。在一本用粗糙的草纸精心包好的名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扉页背面,赫然跳入他们眼帘的,是不幸被杀的哥哥用工整的笔迹密密麻麻地写下的一千多字的“本书内容提要”,左下方写有目期:“77年4月26日”,77年4月26日这几个普普通通的阿拉伯字母,此刻陡然放大,直刺两个弟弟的心胸,他们禁不住热泪盈眶。透过扉页,他们仿佛看到哥哥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晚上,还在囚室中孜孜不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在思考着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他们欲哭不敢流泪,欲嚎不敢出声,捧着哥哥的绝笔,恰似捧着一颗炽热的跳动的心!
他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他为什么会有这等惨痛的下场?
1980年秋天,我和上海新闻界的几位同行,看了他从中学到大学的全部日记,看了他在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监 督 劳 动 改 造”近10年所写的“学习总结”。“我的大学生活”等几十份“检讨”和“思想总结”,看了他给女朋友写的十几封倾诉心声、洋洋万言的“情书”,看了他在监 牢中写的六万多字的《供 状》,看了审 讯他的全部记录和判决书。不夸张地说,我们大约看了上百万字的材料。我们访问了他的弟弟、同学、老师、女朋友,拜访了审讯他的机关和法 院的同志,拜访了当时准备为他平 反的沪书记和沪市长,还看了监 禁他的监 狱和枪决他的刑 场······
我们力图描绘他短促而充实的一生,力图写出他追求真理、为真理献出年轻生命的一生。这是时代的悲剧。我们写下他,是因为他生前曾迫切希望“把我们这一代青年所经历的生活、斗争的一切用笔记录下来,告诉我们的后代,使他们在回忆前一辈人的悲剧时,理所当然地珍惜自己的生活,并使生活更美好!”
悲剧的时代扼杀了他的愿望。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勉力实践他的遗言。自然,我们不敢奢望能表达得和他自己一样准确、生动、深刻。下面文中括号所引用的,都来自他的日记、书信和“供 词”。
来源:养心莫若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