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黑色夹袄里的军民深情:81 岁烈士后代守护跨越半世纪的红色记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3:18 2

摘要:滨州日报/滨州网沾化讯“慈父留衣我为宝,她胜过金衣龙袍。脱去军装进民营,宝衣包身四处逃。民众护佑父养育,留衣做证心牢记。”81岁的白景花老人轻声念着2006年写下的诗句,布满皱纹的双手紧紧捧着一件略显陈旧的黑色夹袄。这件看似普通的衣物,对她而言,是胜过金银珠宝

滨州日报/滨州网沾化讯 “慈父留衣我为宝,她胜过金衣龙袍。脱去军装进民营,宝衣包身四处逃。民众护佑父养育,留衣做证心牢记。”81岁的白景花老人轻声念着2006年写下的诗句,布满皱纹的双手紧紧捧着一件略显陈旧的黑色夹袄。这件看似普通的衣物,对她而言,是胜过金银珠宝的“传家宝”,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烽火年代军民相依的滚烫记忆,诉说着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鱼水深情。

白景花的生命底色,自诞生起便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她是革命烈士的后代,父亲牺牲于淮海战役的炮火中,母亲马玉英曾是滨海军区后勤部被服厂的战士,在战火中用针线为前线将士筑牢 “后勤防线”。时间回溯到1945年,黄河岸边硝烟弥漫,部队正处于紧急转移的关键时期,马玉英却在途中迎来了女儿的降生。一边是嗷嗷待哺的新生儿,一边是刻不容缓的行军任务,为了不拖累部队、不暴露目标,马玉英强忍骨肉分离的锥心之痛,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 将孩子托付给当地百姓。

“顺着河岸进了白家,第一家子就是我家。我的养父正好有船,手里提着一桶桐油,肩上就搭着这件夹袄。” 每当回忆起母亲生前讲述的场景,白景花的眼神总会变得格外清晰。她记得母亲曾说,当时走到养父白风美跟前,没等对方反应过来,就把襁褓中的自己举到他胸前,声音带着急切与托付:“大哥,你帮我把孩子带带,我死不了,我回来接她!” 话音未落,马玉英便转身追赶部队,背影很快消失在战火纷飞的夜色中。渔民白风美看着怀中啼哭的婴儿,立刻解下肩头的黑色夹袄,小心翼翼地将孩子包裹严实。从这一刻起,这件夹袄成了白景花生命的 “守护者”,也悄然开启了一段军民同心护佑革命后代的感人历程。

战争年代的白家村落,时刻面临着国民党军队、日寇侵扰的危险,平静的日子转瞬即逝。每当危险逼近,乡亲们总能第一时间传递消息、互相掩护,养父白风美则会把白景花用这件黑色夹袄紧紧裹在怀里,抱着她辗转躲避到海边的芦苇荡、荆条林里。“夏天蚊子叮、苍蝇咬,冬天寒风刺骨,可养父从来都把最好的保护给我,自己却冻得直打哆嗦。”白景花动情地说,“其实不只是我的养父母在保护我,全村的乡亲们都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有人偷偷送来粗粮,有人帮忙望风放哨,是大家一起守护着我这条小生命。”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这件夹袄不仅为年幼的白景花抵御了风寒,更像一个温暖的“保护壳”,包裹着乡亲们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对革命后代的深切关爱,成为军民鱼水情最生动、最真实的见证。

时光荏苒,在养父母和乡亲们的悉心照料下,白景花渐渐长大成人,也终于在多年后与生母马玉英重逢,圆了两代人的牵挂。婚后,她定居桓台,过上了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但这件黑色夹袄背后的故事,始终深深镌刻在她的心底,传承红色精神的念头,也从未在她心中熄灭。多年来,她常常把这件夹袄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给家人、邻居、社区里的年轻人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一遍遍讲述烽火年代里,部队与百姓之间生死相依的故事。“我多讲一次,就多一个人知道这段历史,红色基因的种子就能多播撒一颗。” 白景花说,每当看到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听故事,她就觉得自己的坚持有了意义。

如今,这件黑色夹袄的颜色早已在岁月侵蚀中渐渐褪去,布料也变得脆弱易碎,稍不留意就可能损坏,但它在白景花心中的分量,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改变。“你看这夹袄领子上,还有我养父当年留下的汗迹,这么多年我一直不舍得洗掉,这上头有他的气息,有那段岁月的温度,一摸就能想起他抱着我躲避危险的样子。” 老人轻轻抚摸着夹袄的领口,眼中满是珍视与怀念。

一件夹袄,历经半世风雨,它是历史的 “亲历者”,默默见证了战火纷飞中军民同心护幼的感人瞬间;它更是精神的“传承者”,牢牢承载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的阳光里81岁的白景花依然坚守着这份特殊的“传家宝”,继续向更多人诉说着那段镌刻着鱼水深情的岁月。而这份跨越时光的军民情谊,就像一束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不仅照亮着我们砥砺前行的道路,更时刻提醒着每一个人: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珍惜当下方能不负先辈。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光芒,这便是白景花老人坚守半生的初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