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人事死如事生,讲求孝道,两千多年的中国孝道文化可谓是绵延不绝。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出现了许多孝行图像,反映着地上社会对孝道的弘扬。不过,为什么宋代墓葬再次开始流行孝行图像?又是在哪个地区先出现的呢?
·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D:css-press
·
·
·
中国古人事死如事生,讲求孝道,两千多年的中国孝道文化可谓是绵延不绝。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出现了许多孝行图像,反映着地上社会对孝道的弘扬。不过,为什么宋代墓葬再次开始流行孝行图像?又是在哪个地区先出现的呢?
北宋中期以来,孝行题材开始广泛出现在中原北方地区的墓葬中,这一现象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统治者和士人阶层对孝道思想的推崇,儒释道三教孝亲观的合流,理学思潮和复古思想的交融,共同构筑了孝文化流行的背景,进而导致了墓葬中孝行题材的盛行。张保卿根据墓葬材料,提出了两个关于宋代墓葬孝行题材的关键问题:其一,孝行题材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其二,这种题材流行的驱动原因是什么?
根据张保卿对材料的梳理和整合,使用孝行题材的纪年墓葬材料在神宗元丰年间开始成规模出现。孝行题材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流行,应当和北宋王朝的政治背景有关,如英宗时期的“濮议”大讨论、神宗时期的新旧党争等,都是这一时段影响力很大的政治事件。其中,“濮议”事件围绕着英宗对其生父濮安懿王的孝心展开,相关的礼制问题引起多次争论,直接影响英宗朝政局;神宗朝王安石破格提拔的官员李定因未丁母忧,被保守派抓住道德把柄,以维护伦理纲常的名义对李定和王安石展开了攻击,“今王安石不信定之诚信,而独信其妄疑;不为质其母,而直为辨其非母;不正其恶,而反谓之善。上诬天心,下塞公议”,使得王安石不得不将李定外放,改革派遭受到了挫折,而孝道在这一事件中成为了旧党实现其政治目标的重要武器;几乎在同一时段发生的“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与“李定匿丧”事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旧党宣传孝道的范例,“由是天下皆知其孝”,其孝行以蒙学读物的形式在民间传播,影响至今。“濮议”“李定匿丧”“朱寿昌弃官寻母”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也使得朝野间颇为重视对孝行的宣传与弘扬,这些都成为了墓葬中开始流行孝行图像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那么,孝行题材在墓葬中出现,是不是先有一个中心区域,然后再影响其他地域?张保卿通过分析材料指出,晋东南地区是孝行题材在北宋开始流行时的中心区域。此时晋东南地区正处于仿木构雕砖壁画墓发展的初期阶段,起步较晚,其创新意识反而较强,因而在墓葬中出现了守孝(发丧)等表达实际场景的图像,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展现古代孝子行为的孝行题材开始流行。前面所述的朱寿昌在寻到母亲后,被神宗任命为河中府通判,晋东南地区很有可能也受到了朱寿昌这一典型孝道形象的直接影响。再加上晋东南地区素来推重教化,发达的乡校系统和教育环境都对孝行题材在墓葬中的流行有着相当程度上的推动。在晋东南地区墓葬流行使用孝行题材之后,河南中北部等区域也开始采用这种做法,并逐渐扩展至宋金时期中原北方的大部分地区。
以上只是张保卿在书中所论述的一个观点。他还提出了墓葬文化中心和墓葬文化区的概念。墓葬文化中心自身蕴含的墓葬文化因素会对其他区域造成较大的影响,如晋东南开始出现的孝行图像就对其他墓葬文化区产生着影响。这样的墓葬文化中心有三个,即冀中南地区、豫中南地区、晋中南地区,而山东地区和陕甘宁地区有着独特的墓葬特征和发展轨迹,可以划分为独立的墓葬文化区,但并未形成墓葬文化中心。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可以将中原北方地区的砖室墓分为五个区域,并对各个地区内部砖室墓的区域和时代特点展开了研究。这三个墓葬文化中心在不同阶段的影响力不同,大体呈现出前后相继的状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比较一致。这样,他的研究就涉及考古学的基本问题:分区与分期。
张保卿的研究无疑具有启发性,值得进一步加以讨论。考古学有其局限性。比如,根据墓葬出土的考古材料,孝行图像集中出现在汉代、北魏和宋元时期,如果仅仅凭考古材料提供的信息,我们可能会得出只有这三个时期流行孝道的结论。但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很多时期都提倡孝道,如唐玄宗给《孝经》作注,现在流行的《孝经》就源于唐玄宗的注释本。而唐代墓葬中极少发现孝行图像,这样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有的孝行图像会以别的方式呈现,而不是出现在墓葬中?
张保卿的论文中还讨论了汉代以来就出现的“启门”图像。学者们对于这种图像的讨论已经很多,张保卿结合墓葬中的“假门+家具”(可能反映的是居室意向)和“假门+假门”(可能反映的是院落意向)的壁面布局模式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同样具有新意。
我现在在山西工作,结合着山西的文化遗产想一想保卿讨论的问题,便生出一些自己觉得有趣的想法。比如“假门”的问题,墓葬中集中出土了不少材料,但也不只是墓葬中有这样的图像,例如山西浑源金代圆觉寺塔,北门半开,一女性从门中探头张望,这也是典型的“启门”题材。如果我们将地上地下的图像结合在一起考虑,是不是会拓展新的研究视野?又比如山西南部有很多外观似城堡、甚至还有墙垛的大院,单坡顶的建筑设计被当地民众解释为“肥水不外流”,而我们如果站在院落中四望,是不是可以联想到“假门+假门”的壁面布局模式?等等。
一篇论文解决了某些问题当然好,但是如果能让大家共同讨论一些问题,也是好的。
《宋金时期中原北方地区砖室墓研究》
张保卿 著
定价:79.00元
2024年12月出版
图书简介
宋金时期,砖室墓广泛见于中原北方地区。本书较为系统地探究了砖室墓的演变脉络,指出唐宋和宋金之际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变迁对墓葬材料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原北方地区出现了三个前后相继的墓葬文化中心。在此基础上,本书讨论了皇族成员和官员墓葬等级制度的生成和演变过程,并对砖室墓的整体布局和比较流行的装饰题材进行了研究。
作者简介
张保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史学学士、博士,博雅博士后,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宋元明考古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关注墓葬考古、城市考古等方向的学术探索。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相关成果发表于《考古》《文物》《美术研究》等刊物。
图书目录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