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中秋节我们念叨得最多的诗,八成就是苏东坡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连几岁的孩子都会背。我们总觉得,这不就是一个大文豪喝多了,对着月亮发发牢骚,顺便思念一下亲人嘛。
朋友们,中秋节我们念叨得最多的诗,八成就是苏东坡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连几岁的孩子都会背。我们总觉得,这不就是一个大文豪喝多了,对着月亮发发牢骚,顺便思念一下亲人嘛。
但你有没有想过,苏东坡问的“明月几时有”,真的只是在问月亮啥时候最圆最亮吗?
那年,公元1076年,苏东坡在密州。这地儿搁现在,就是山东诸城。那可不是什么繁华都市,对于见惯了汴京风华的苏大学士来说,这里有点冷,有点偏,风有点硬。更要命的是,他心里憋屈。朝堂之上,新旧党争斗得你死我活,他这种“不合时宜”的人,只能被一脚踢到地方。他最亲爱的弟弟苏辙,远在千里之外,兄弟俩已经七年没见了。
中秋夜,万家团圆,他却只能一个人,一杯接一杯地喝着闷酒,看着天上一轮圆月,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于是,那句千古名问就这么从胸腔里吼了出来:“明月几时有?”
这一问,问的根本不是天上的月亮。他问的是自己的人生,问的是这个他搞不懂的世道。 啥时候我的人生才能像这月亮一样圆满?啥时候我才能和我的至亲之人团聚?啥时候朝堂上的那些破事儿能了结,还天下一个清明?这声“问青天”,是他把积压了多年的迷茫、孤独和不甘,一股脑儿地抛向了茫茫宇宙。
这就像我们今天,在深夜里加完班,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空无一人的街上,看着万家灯火,会忍不住在心里问一句:“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或者在遇到重大挫折,项目失败、感情破裂时,对着窗外发呆,喃喃自语:“我到底该怎么办?”
你看,苏东坡的这句问,穿越了一千年,精准地砸中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柔软、最迷茫的那个角落。
问完了,怎么办?一般人可能就醉倒了,第二天醒来,日子照旧。但苏东坡是谁?他是打不倒的苏东坡。他开始在脑子里“上天入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逃离,想去那月宫里,过神仙日子,彻底摆脱人间的烦恼。可转念一想,天上就真的好吗?那种绝对的、冰冷的、没有烟火气的美,恐怕更孤独,更让人受不了。
这一下,他想通了。逃避不是答案,幻想更不是出路。 人间的烦恼虽然多,但人间的温暖、人间的牵挂,也只有在人间才能感受到。
于是,他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从自怨自艾回到了现实。他看着月亮,不再把它当成一个完美的、需要追问的对象,而是把它看作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同路人”。月亮,你不也一样吗?你也有阴晴圆缺,有不完美的时候啊。然后,那句堪称是他人生“顿悟”的话就出来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实在是太厉害了。它不是一句消极的抱怨,而是一种极度深刻的和解。他告诉自己,也告诉我们所有人:别再跟自己较劲了,别再强求什么“完美”了。人生有团聚就有分离,有开心就有悲伤,就像月亮有圆就有缺,这是宇宙间最朴素、最恒久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谁也改变不了。
当他想通了这一点,整个人就豁然开朗了。之前所有的纠结、不甘、痛苦,仿佛都在这一瞬间被抚平了。他不再问“为什么是我”,不再问“凭什么”,而是接受了这一切。
接受了,然后呢?然后就是升华。既然团圆是偶然,分离是常态,那我们能做什么?苏东坡给出了他的答案,一个温暖了中国人一千年的答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的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他不再沉浸于自己的小情绪里,而是把祝福送给了所有和他一样,正在经历分离、忍受孤独的人。我们人是分开了,但没关系,只要我们都好好地活着,健康长久,我们看的可是同一个月亮啊!我们的思念、我们的祝福,可以通过这轮明月,传递给彼此。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云团圆”,一种超越了时空限制的深刻连接。
所以,苏东坡问“明月几时有”,他问的其实是人生的终极难题:面对无常和缺憾,我们该如何自处?而他自己,用一首词的时间,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自我救赎。他从追问完美,到承认不完美,再到拥抱不完美,最后在不完美中找到了诗意的栖居和永恒的慰藉。
这,才是他找到的那个终极答案。这个答案告诉我们,人生的圆满,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如何看待那些“缺”。
#你记得最深的一首古诗词是什么#
来源:砚边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