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时,开学季到来,托幼机构、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也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
健康生活 乐享金秋
夏秋交替
防病锦囊
9月,虽已入秋,暑热未退。
9月,气候多变,多种疾病可能乘虚而入。
同时,开学季到来,托幼机构、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也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
如何调整生活方式,筑牢健康安全防线,一起来看看吧!
01
九月面临的健康挑战
夏秋之交,气温波动显著,空气日益干燥,感冒、流感、过敏等呼吸道问题高发,湿度骤降导致湿疹、瘙痒风险升高,老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等抵抗力较弱人群的健康风险也随之增加。
其中校园中常见的有: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随着气温持续降低,流感、百日咳、支原体感染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蚊虫相关需注意:登革热、疟疾、乙脑、基孔肯亚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疾病。
胃肠道方面需关注:诺如病毒感染、食源性疾病(如食物中毒)等。
02
疾病预防温馨提示
及时打疫苗
如流感疫苗、手足口病疫苗、水痘疫苗、百白破疫苗等。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饭前、便前便后、触摸眼口鼻前、接触污染物后均应用流动水 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湿巾进行手消毒;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要遮掩口鼻并及时洗手。进入秋季, 注意早晚适时增减衣物,预防着凉。
保持居室环境清洁
衣被、用具要 勤洗勤换,做好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如家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或罹患传染病时,应加强消毒,避免在家庭内造成传播。
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及时报告,规范就医, 不带病上班上学。
做好慢病管理
季节交替是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的高发期。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哮喘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务必 遵医嘱坚持规范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减药。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 定期复诊。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03
健康生活方式建议
1
保证充足饮水
尽管天气转凉,但容易干燥,成年人仍要保持每日1500-1700毫升的饮水量,建议 常备温水,少量多次饮用。
2
运动循序渐进
秋高气爽,是进行户外运动的好时节。但运动时需注意:
做好热身拉伸:充分做好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状态,避免拉伤。
运动时间:尽量避免过早(清晨气温较低)或过晚(以免影响睡眠)进行高强度运动。
做好保暖:运动时和运动后都要注意保暖。尤其运动出汗后,毛孔张开,秋风一吹很容易着凉感冒,应及时擦干汗水或增添衣物。
运动推荐:有氧运动可以选择快走、跑步、游泳、骑车等;力量训练可以选择深蹲、俯卧撑、平板支撑等;瑜伽、八段锦、太极拳等柔韧与平衡训练,以及登山、散步、做健身操也是不错的运动选择。
时长建议: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加2次力量训练;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活动。
3
合理饮食
虽然秋天有“贴秋膘”的说法,但是因为现代人普遍营养充足,我们要更需注意 合理饮食,避免能量摄入过多导致体重过快增加。
饮食上应遵循“ 少盐、少油、少添加糖”原则,早餐保证“主食+优质蛋白+蔬菜”,午餐和晚餐做到“荤素搭配、粗细结合”,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少吃油炸食品、高糖零食,不喝含糖饮料。
4
注意调整心态
季节变换+开学,容易引发情绪上的波动,甚至产生“悲秋”之感或季节性情绪低落。要 主动调节情绪,多晒太阳有助于改善情绪。保持规律的社交活动,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进行 适度的体育锻炼,都是疏解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
如果情绪持续低落难以缓解,应寻求专业帮助。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