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位中国皇帝酷爱玉器,他命工匠雕琢无数精美器物,为古今玉作赋诗,钻研其历史,甚至为十七个儿子中的十四人取名时,都采用了与"玉"相关的字(其余三子早夭,未及命名)。
中国日报9月2日电(记者 赵旭)有一位中国皇帝酷爱玉器,他命工匠雕琢无数精美器物,为古今玉作赋诗,钻研其历史,甚至为十七个儿子中的十四人取名时,都采用了与"玉"相关的字(其余三子早夭,未及命名)。
这位皇帝,便是被称为"玉痴"的清乾隆帝(1711—1799)。
乾隆对玉的痴迷,最为典型的体现,是他对"玉琮"的重新诠释。琮乃上古礼玉,形制为外方内圆,圆管套于方棱之中,被认为寄托了先民的宇宙观,象征权力与信仰。长江下游流域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300年)中晚期出土了很多玉琮。
然而,乾隆并未真正理解清宫收藏的良渚玉琮——他甚至不知这就是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的《周礼》中所列六大礼玉(璧、琮、圭、璋、琥、璜)之一。
经过一番考证,乾隆认定此物为"辋头"。"辋"(wǎng) 指的是车轮的外周部分,也就是我们接触地面的车轮框圈,有时称为"牙"。"辋头"则通常理解为车轮辋附近的末端或连接部件,比如轮辋与轴之间的连接结构。这种功能近似车轴的轴承或固定装置。坚信自己判断的乾隆还命玉工将这一结论雕刻在玉琮表面。
古代的"辋头" 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现代的车轴
这些玉琮,既包括良渚玉琮,也有起源于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公元前2300年至前1500年)的齐家玉琮。乾隆将它们加以巧思改造,或加金属内胆,或配以带孔盖,使之化作笔筒、香炉或是花插。如今,这些玉器有的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保存,有的则散藏海外博物馆。(图4-6 玉琮改制 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哈佛大学中国与亚洲史教授欧立德(Mark Elliott)在其2009年的著作中称乾隆为"天命子,世间人"("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统治中国长达六十年之久。他于1796年主动逊位,以示对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的尊崇。
还有一个例子,乾隆见到商周时期内缘微凸的有领玉璧,竟误以为是茶托,并命人制作同套茶盏相配。
有领玉璧和与茶盏组合的玉璧 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有领玉璧和与茶盏组合的玉璧 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与此同时,乾隆亦将目光投向外来玉器。1768年,他在一篇考辨文章中准确地指出"痕都斯坦"(Hindustan)指的是印度北方。十八世纪中叶以来传入清朝宫廷的伊斯兰风格玉器被称为"痕都斯坦玉",这些玉器的产地多归属莫卧儿帝国或奥斯曼帝国。
中华记忆,从未遗忘。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