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马迁在《史记》里给关中地区打了五星好评,他是这么说的"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个自带防御系统的大粮仓。
说定都这个事,就跟我们现代人买房子是一个道理,国家的首都选不好,就极容易出问题,有时候影响的都是国运。
那么,隋唐这两个王朝为啥会不约而同选择定都长安(今西安)?这里面其实还是有说道的。
先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存在,我上面也说过了,古人选首都就跟我们现代人买房子是一样的,首先要看"地段"。
司马迁在《史记》里给关中地区打了五星好评,他是这么说的"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个自带防御系统的大粮仓。
因为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是个天然防御堡垒。东边有潼关守着黄河渡口,西边大散关卡着陇山通道,南边武关镇守商洛要道,西北萧关扼守泾河河谷。这四大关就像四道防盗门,让隋炀帝杨广能安心去扬州旅游(《隋书》记载他确实这么干了),也让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初期能从容西逃。
反正古时代也没有飞机大炮之类的,都是冷兵器作战,你想要过关,那就得付出代价,就是一个长城都能防范匈奴,你自己想,何况是这种天然关口!
接着就是吃饭问题,任何国家的首都或者王朝的首都,一定是人口众多,这吃喝拉撒,要求可就高了。
《汉书·地理志》记载关中"膏壤沃野千里",渭河冲积平原的粮食产量,在隋唐时期能养活首都百万人口。隋朝修建的广通仓(后改名永丰仓),到唐朝时储粮还能支应整个关中地区数年消耗。这就好比现在某个城市自带超级粮仓和天然防御系统,不当首都可惜了!
说完了老天爷赏饭吃这件事,再说,隋唐时候的外患,其实就是边患,而且还都是来自于西北或者北边,隋唐时期,当时的中国面临的主要军事威胁就像跷跷板——前期西重东轻,后期东重西轻。
隋朝建立的时候,西北的吐谷浑经常骚扰边境。《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亲自带兵西巡,在祁连山大败吐谷浑,设置了西海、河源等四郡。
历史上的隋炀帝还是能打的,都要"御驾亲征",可想而知西部边疆的局势有多紧张。有人可能要说了,既然西部边疆这么紧张,把首都放在长安,岂不是就是在人家眼皮底下,那你就不了解古代的皇帝了,他们的想法是直接把指挥部建在前线最好,所以,把首都放在长安,就像把指挥部建在前线,军队调遣能节省至少20天行程。
到了唐朝初期,突厥的威胁就更为直接。《贞观政要》记载,武德九年(626年),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万骑兵直抵渭水北岸,与刚即位的唐太宗隔河对峙。此时长安城的防御价值就凸显出来了——既有坚固城墙,又方便调集关中府兵。李世民靠着长安的地理优势唱了出"空城计",等援军集结后最终反杀。
而且,考古发现证明,唐代长安城西边的金光门、开远门等城门,防御设施特别坚固。就像现代城市的高铁站建在开发区方向,当时长安城的西门就是为应对西部威胁特别加固的"军事通道"。
除了打打杀杀,定都长安还有个不能明说的理由——这里是中国古代版的"华尔街"。隋朝官员裴矩在《西域图记》里记载,长安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西域胡商"多至万计"。唐朝西市遗址出土的波斯银币、罗马玻璃器,就是当年国际贸易的活化石。
如果说丝绸之路就是个超市,长安就是收银台,妥妥的坐拥天下财富。根据杜佑《通典》记载,盛唐时期长安城内常住胡商超过万户。这些"外商"不仅带来奢侈品,还带动了金融业发展。当时有一种叫"飞钱"的汇兑业务,就是为方便胡商结算发明的。可以说长安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
一旦形成金融中心,经济优势就会产生滚雪球效应。就像现在企业总部扎堆北上广,唐代的世家大族也都争着在长安买房置业。《长安志》记载,城东的崇仁坊简直就是唐代的"富豪区",一户宅院能换现在一个县的GDP。
再者之所以选择长安,也都有前朝遗产的路径依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惯性。对一个国家而言任何重大决策都难逃"历史惯性"的影响。
从西周开始,秦汉等13个王朝在长安建都,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隋朝设计师宇文恺建造大兴城(唐长安前身)时,《隋书》记载他"考定明堂,研核故实",说白了就是参考汉朝长安的规划图纸。
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唐朝实行"关中本位政策",就是要借助关陇军事集团的力量。这个集团的核心成员,祖上多是西魏、北周时期就扎根关中的军功贵族。就像现在互联网公司扎堆硅谷,当时的政治精英网络都集中在长安。
《唐六典》记载的中央官署布局很有意思:三省六部主要办公区都在皇城,而皇城偏偏位于全城北部正中。这种设计既方便皇帝控制,也暗示着整个官僚体系已经深度"长安化"了。
回头看隋唐定都长安的决策,就会发现,他们的选择和眼光还是明智的。地理防御是硬件基础,军事威慑是现实需求,经济动脉是发展动力,政治传统是软件系统。这套组合拳打下来,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按《中国人口史》测算,长安峰值人口超百万)。
但是,历史总是要辩证着看。安史之乱后,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东部藩镇崛起,长安的劣势逐渐显现。漕运困难导致"关中饥馑"频发(《旧唐书》记载德宗时期曾发生禁军因缺粮哗变),最终促使唐朝在洛阳设东都。也就是说,任何战略优势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没有一劳永逸的选择。
站在现代视角,隋唐的长安选择很像某种"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政治中心西移,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和经济发展。这种空间布局思维,对现在的区域发展战略仍有借鉴意义——毕竟,平衡发展从来都是大国治理的永恒课题。
来源:史无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