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院士:最佳“控糖运动”是这3种,一次几分钟就管用!不是跑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1:1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5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就像慢性炸弹,控制不住,后患无穷。”

这是某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患病人数超过1.4亿,稳居世界第一。而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中招”。

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最重要的是饮食和吃药,但其实,运动才是真正的“血糖刹车”

可问题是,运动也得选对方式。英国皇家学会院士James Betts教授在一项系统研究中指出:并不是所有运动都能有效控糖,最能快速调节血糖的,其实是这3种运动方式,每次只需几分钟,效果却远超跑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内分泌专家宁光教授曾明确指出:“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手段之一,对于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预防并发症都有直接效果。”

这是因为,运动可以直接激活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绕过胰岛素的依赖通道,把血糖拉下来。尤其是对2型糖尿病人群,即使胰岛素功能下降,只要运动,就能帮身体“搬走”多余的血糖。

一项发表于《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的研究发现,规律运动能让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发病风险降低58%,甚至优于某些口服降糖药。

所以,别再小看运动的力量,它不只是辅助治疗,而是控糖的主力军

我们先说个常见误区:跑步确实是好运动,但在控糖这件事上,并不是最优解

Betts教授团队在英国巴斯大学进行了一项持续5年的实验研究,发现3种运动方式对血糖控制效果最稳定、最显著,而且每次只需几分钟,就能发挥作用。

1. 餐后站立+轻快步行:最简单也最有效

饭后坐着滑手机?错!这是血糖飙升最快的时刻。

研究发现,餐后30分钟内站立10分钟+步行5分钟,能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尤其适合中老年人群和久坐上班族。

这时身体刚摄入大量葡萄糖,站起来走走,就像给血糖开了个“排水口”,避免高峰冲击胰岛功能

2. 阶梯式高抬腿:激活肌肉,快消耗血糖

高抬腿不是盲目猛踢,而是阶梯式训练:每组30秒,快慢结合,持续3~5分钟。

这个动作可以充分调动大腿与核心肌群,快速调动葡萄糖进入肌肉利用。英国糖尿病协会实验数据显示,这种间歇式运动可在15分钟内降低血糖约1.5~2 mmol/L

而且不需要任何器械,家里、办公室原地就能做。

3. 静蹲训练(墙边靠蹲):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靠墙静蹲不仅能锻炼下肢力量,还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小妙招。

一项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指出,每天2次静蹲训练,每次持续1分钟,连续6周,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6 mmol/L,效果相当于低强度药物干预。

关键是,这个动作对膝盖友好,不跳、不跑,适合老年人群长期坚持。

运动控糖,不光看做什么,更要看什么时候做

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发布的临床共识,最佳运动时机是餐后30~60分钟内,此时血糖正处于上升期,运动可有效降低峰值,减少胰岛β细胞负担

反之,如果空腹剧烈运动,反而诱发低血糖,尤其是正在服药的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

建议:

早餐后散步10~15分钟;

午餐后进行轻度肌肉训练(如静蹲);

晚餐后可做5分钟抬腿+5分钟快走。

这样的组合,不仅控糖,还能改善睡眠和情绪。

很多人认为运动时间越长越好,其实不然。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为宜,即每天30分钟左右即可。对于糖尿病患者,建议将时间分散到每天3次餐后,每次10~15分钟即可。

研究指出,分散运动比一次性集中运动更利于血糖稳定,尤其能控制餐后高血糖。

所以别再一口气跑个半小时了,不如饭后走几圈,效果更实在、也更安全。

虽然运动好,但也不是人人都能随意动。

服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者,运动前后应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

有糖尿病并发症(视网膜病、肾病、足病)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方案。

老年患者建议选择低冲击、平衡性强的动作,如靠墙静蹲、坐姿抬腿等。

如果运动中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等低血糖表现,应立刻停止运动,并补充糖分。

你以为控糖要拼命跑步,其实真正有效的,是饭后站起来走走,动几下腿,靠一面墙静静蹲一蹲

短短几分钟,可能就帮你避开糖尿病的大坑。

别再等血糖飙起来才慌张吃药,真正的控制,从每一顿饭后的一小段运动开始。

参考文献: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营养学会《居民膳食指南(2022)》

来源:神经科健康科普W博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